低年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研究

2017-04-26 19:58张建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转化策略数学

张建英

【摘 要】审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数学学习质量的高低。审题能力是学生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以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关键词】低年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哎!我没看清楚题目。”“我没有理解题意。”“我审题不够仔细!”仔细分析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因为“不仔细”、“粗心”造成的错误和失分比比皆是。诸如计算题数字抄错,运算符号抄错,甚至中途“变性”等错误,在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中极为常见。确实,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听完就“懂”,做了就错,一讲就会。仔细分析,在粗心、马虎的背后隐藏的是学生不愿读题、不细读题、不会读题的深层原因。

一、低年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成因分析

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经过仔细查找与剖析,究其原因,发现学生审题能力欠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 学生的原因

(1)识字障碍,不理解数量关系

低年段学生的识字量较少,在审题过程中经常遇到不认识的字,对题目的阅读也不太流畅,影响其对题意的理解。

该习题中,识字量较少的一年级学生遇到“推迟”这两个字,便无法下笔,如果教师没有告知该生字音义,或帮助读题,识字障碍型的学生是无法正确地理解并解决问题的。

(2)心理轻视,未审题先下笔

有的学生觉得题目太简单,产生了轻视心理,在拿到题后往往马上下笔,而未能仔细地读题,分析题意,所以解题也带有很强的盲目性,这就是学生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的表现。

(3)无所适从,抓不住关键词

在解决问题中,题目数据较多,题目比较长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就觉得眼前一花,手忙脚乱,无从下手。

该题中,若把每一小题单独拿出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三个问题一起呈现,学生感觉头晕目眩。学生无法清晰地抓住每一小题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特别是“左边”、“右边”、“4只”、“第4只”这几个重要数据。

2. 老师和家长的原因——包办代替,该放手时不放手

由于低年段学生识字不多,有些老师和家长唯恐学生不能理解题意,把题目意思直接解释给学生听,学生没有一个独立读题、解答的时间,来不及思考就知道解决方法了。一到考试,问题就暴露出来。其实比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但教师、家长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也隐藏了学生这方面能力有欠缺的事实,还让学生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二、低年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转化策略

(一)细化读题指导,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

1. 读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注意读题的方法,并作出良好示范。读到关键词句处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中学会抓重点、抓关键词语。其次,要培养学生从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初读。知道题中说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步:精读。按要求逐字逐句地过目、过指、过口、过心,达到手眼合一。要教学生学会抓重点字、词,学习通过关键词理解题意,在读题中学会推敲、思考,真正弄清题意。第三步:复述读。题目读完后,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问题,是检测学生有没有读懂问题的好办法。“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求什么”、“这幅图说了怎样一件事”……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这样的复述训练可以逐步减少学生读题上的错误。

2. 看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科书往往图文结合,学生若不能仔细而全面地进行观察,就很可能遗漏某些重要信息,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要细致,教会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往右、有序地观察。在指导初期,还可以适当让学生用手指出所观察的事物。其次,观察必须有目的性,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图片信息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提炼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发现隐藏的信息。

3. 标的习惯

“标”是给题目做批注,突出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读题时边读边划的习惯,使用一些符号,如波浪线、重点符号、圈等标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并对这些关键词句仔细推敲,认真分析,进一步加深对题目的认识,为正确解题做好准备。

(二)尝试动手画图,完善学生审题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借助画示意图和线段图的手段。示意图和线段图直观性比较强,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弄清数量关系,理清思路,化难为易。它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

1. 画图搭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题目1:“小猫吃了9条鱼,还剩下5条,原来有多少条鱼?”

拿到题目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易图(如上图)。通过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揭示概念本质。

2. 呈現数量关系,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题目2:“工人叔叔要挖总长60米的水沟,已经挖好了15米,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画了一段长长的60米水沟,左边表示已挖的15米水沟,右边是剩下5天要挖完的水沟,通过这样的线段图,瞬间就把复杂的数学关系变得简单化,学生就容易看明白了。

3. 再现想象模型,把隐性问题显性化

如对于“同学们排队,小明说我前面有9人,我后面有5人,你知道这一队一共有几人吗?”这道题,学生往往算成9+5=14(人),忘记把小明数进去。如果能画一下示意图,学生一看就明白,也不用作过多的解释,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4. 梳理事件规律,把无序问题有序化

例如,比多少的数学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总是分不清,造成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逻辑。如果学生能借助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三)学会动手操作,演、摆、拼、折明题意

1. 演演练练。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故事、角色活动、现实生活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认识、丰富经验、理解题意、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买东西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解决作业中的这一难点时,老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把学生带入实际生活情节中去,现场模拟一场买东西的活动。“小顾客们”在演练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题意。

2. 拼拼折折。对于空间与图形中的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或拼一拼,为抽象的空间与图形搭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表象,这也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好方法。如对于“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对称轴各有几条”这道题,可以让学生在卡纸上剪下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再通过动手实践——上下对折、左右对折、对角对折等来寻找图形的对称轴,这对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四)制定奖励制度,提高审题能力

解决问题后,老师要告诉学生既要做“小生产员”,也要做“小检验员”。通过检查提高学习质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后,老师制定奖励制度,这个奖励制度是长期的,有明确规定的,从而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认识到自己做作业不单单是做作业,它更能让老师了解自己,更多地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和兴趣,达到了巩固提高审题习惯的目的。

学生能自觉地、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是所有教师努力的目标,而策略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需将其贯穿于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关注每个细节,在每节课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转化策略数学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