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芬
【摘 要】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质上就是课程的改革,而教材又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因而教材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数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下去。本文通过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新、旧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研究,以点带面,促使和引导教师更好地认识新教材、运用新教材、教好新教材。教师只有对手中的教材了然于胸,把握好教之根本,才能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旧教材;对比;高效课堂
教材,是师生平时开展教学活动时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它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自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以来,2012年新课标教材也从一年级开始实施了,紧接着2014年新课标教材从一至六年级全面铺开实施。在这新旧更替的时刻,合理地处理好新旧教材的对比冲突,有助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对比目标,把握核心根本
仔细研读新课标,并从对比新旧版本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总体目标可知,新版本在旧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结构调整,在“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要求,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新教材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解读教材,梳理新旧内容
(一)教材内容的增减和编排顺序
仔细对比新旧教材的内容安排,不难看出新教材在对一些具体内容的编排上做了一些删减、调整和补充:增加了“倍的认识”;删除了“四边形”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新教材在这一单元里只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及其周长计算;删除了“可能性”;“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从原先的二年级下调至现在的三年级上,而“有余数的除法”则从三年级上调至现在的二年级下。修订后的教材,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规律和理解能力相结合起来安排教学内容,并适当控制了教学难度,这样的编排更为合理科学,更益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相应的能力。
(二)教材例题的选材和呈现方式
一般地说,教材中的例题是学生学习的实例,教学时学生要通过对例题的学习、剖析,领会这一例题所代表的一系列知识的规律和解题方法。
就例题的素材选取来看,两类教材的问题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非常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不同的是新教材在讲解算法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就例题的呈现过程来看,新旧教材均采用了问题解决的形式来呈现,其基本模式是:从情境出发——提出问题——解答过程。但它们的区别在于:旧教材解决问题解答过程简单,其算式一般由课本直接给出,不需要学生经过太多的思考,也很少配示意图或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新教材在原先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所呈现的例题为了帮助学生分析每一步,一般都配备一些引导性的图片或文字,但关键性的算式、步骤却留白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这样的例题呈现,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又能帮助教师和学生突破知识的难点,比较适合学生学和教师教。
(三)教材习题的量变和类型变化
1. 习题数量的比较
通过对比新旧教材在习题上的编排,可以发现新教材的习题量较之前有明显的增加。要想学生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点,必须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但是过多的习题训练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习题应该保证能起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数量上应该要得当,避免题海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 习题类型的比较
新旧教材的习题都是以填空题型为主的,计算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填一填来解决。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习题的编排力求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从中寻找和选择那些蕴含特定数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素材,并常常以“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等语言文字来提醒、帮助学生利用情景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加以解决。
3. 练习难度的比较
两个版本的练习难度接近,在练习的设计上都非常注重题目的思维含量,同时渗透数学思想。在新教材的练习中,标有“*”的智力题相对来说都有一定难度,但对这些题目不作硬性要求,只是通过此类题目的解答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探索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在思考、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有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四)新教材增加了过程性评价板块
新教材跟老教材比起来,还新增了一个板块内容——“成长小档案”,这是提供给学生在学习完一单元的内容后,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用的。“成长小档案”中首先提示学生本单元结束了自己想说些什么,意在通过本板块内容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从而使他们再次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自己知识、能力的成长。除了每一单元的“成长小档案”,新教材还在全册内容学习结束后,让每个学生针对自己在本学期里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这样的阶段性小结和期末自我总结,使得学生有了反思、归纳和整理体验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同课研究,把握教之根本
针对新旧教材同一知识点的对应教材内容,以课例为载体,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认识几分之一》这块内容,对比新旧教材的教学设计,可以发现新旧教材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切入,通过把4个苹果、2瓶饮料、1个月饼等物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这一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为稍后学习和理解“分数”做准备。但新教材除了沿用旧教材的素材“从一块月饼中引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初步感知分数外,紧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那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那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请学生指出来并涂上颜色。新教材这样的内容安排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几分之一的含义。相对于旧教材来说,新教材提供的素材更加丰富,使学生更能从中提炼出、感受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同时也为后面继续认识其他的分数在思路和方法上提供了借鉴。
总的来说,新教材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素材都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难度上跟旧教材比起来也有所降低。但学生对教材部分内容难度的主观感受,并没有完全随着教材内容难度的降低而减少,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对基础知识没有真正掌握,导致各个知识点间衔接不够紧密。因此,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联系,让每部分知识点之间有更好的承接;其次,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素养和能力进行适度的习题练习,有计划、有层次地为学生提供习题训练和课外习题,采取多种训练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以保证学生在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同时能掌握学习的方法;最后,根据新教材内容和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改变教材内容和结构。这就需要根据当时的地域环境和教改情况,选择适当的素材和流程开展教学,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重视教材的二度开发,实施有效教学,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庆平.纵横对比教材,感受课程新理念[J].小学数学教师,2003(11).
[3]卢江.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新变化和新特点[J].小学教学参考,2013(01).
[4]代婷.新课程下两版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材的比较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
[5]林尾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以2001与2012版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