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 促进“研学”

2017-04-26 19:22刘晓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研学问题

刘晓英

【摘 要】“研学问题”是当前响应新课标号召的有效课堂的主导体,其探究价值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研学”过程中有效问题的巧妙设计,能促成“研学后教”理念下的有效课堂。设计数学研学问题时要注意明确“研学问题”的核心,紧扣“研学课堂”的目标,突破“研学探究”的难点,彰显“思维价值”的取向,还要关注“问题产生”的时机。巧妙地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提高“研学”的效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学;问题;有效课堂

“研学问题”指的是围绕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而预设或生成的需探究的教学问题,是供学生在课前或课堂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问题,是经过探究才能够建立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也是能够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提升能力的教学问题。但“研学问题”并不等同于“教学问题”,它产生于“研学后教”理念,不是是非对错问题,也不是能直接从教材上可以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规律而设计的问题。

一、明确“研学问题”的核心

在数学学科中,“研学问题”应以“研学后教”理念为基础,围绕数学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理,掌握解题规律”。设计问题时要有思维价值,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的“研学问题”。只有真正理解“研学问题”的“探究性”这一核心,才能真正发挥“研学问题”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如在“研学”小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这一教学内容时,通过教材的研读、实践课堂的探究、科组点评等形式,最后将其“研学问题”重点确定为“怎样理解题目中按比的分配”。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按比分配的各部分分量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分析及多种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按比分配”这一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感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更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这一课时的探究,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二、紧扣“研学课堂”的目标

在当今新课改下,数学“研学后教”课堂上的“研学问题”能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研”的活动达到教学预设的效果。因此,数学“研学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围绕教材,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问题,要给学生指明知识探究的路径,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途径获取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问题是否有价值体现在问题能否指向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鉴于此,在设计核心问题之前,必须认真学习、把握学科课程标准中相关学段提出的阶段目标,认真领会课标要求;也要把课标精神与教材、学情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全面解读,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出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而在目标的引领下设计有研究价值的“研学问题”。

在设计《比的应用》一课的“研学问题”时,笔者结合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及教材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课时的另一研学问题——“谈谈按比分配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有哪些解题方法、要注意什么”。问题的提出,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了解按比分配这一问题的特点及多种解题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能让教师明确教什么、如何教,而研学目标则能让学生懂得学什么、怎样学。研学问题设计的目标性,让教与学更加明确、更加有效。

三、突破“研学探究”的难点

在当前的很多“研学后教”课堂教学中,很多“研学问题”不但没有紧扣教学目标、教材或学情的实际情况,而且泛而不精,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一系列的“研学问题”专项实践研究中,笔者发现,其实“研学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关键是能否通过问题的探究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读教材中结合学情,适当地预设,并在实践教学中促成其他问题的生成。适当地分化难点,巧妙地让学生在探究中突破难点,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例题的难点是对“按一定比分配”的理解,于是笔者预设了问题“理解1∶4的意思”。这一难点的突破,让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解决方法的探究。再如在三年级《统计与可能性》中的“比一比”,学生经历了统计比较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能进行计算,但对平均数的认识还只是感知。教师可再创设一个课堂生成问题:“一条小河平均深0.8米,一位身高1.3米的同学下去会有危险吗?请你用一些数据说明你的结果,把平均数与这些数据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及课堂辩论,进一步突破难点和理解平均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数学交流及知识应用等能力。

四、彰显“思维价值”的取向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及方法。“研学后教”理念下的研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的,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来获取知识、技能。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研学问题”的设计也应能充分展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彰显出问题设计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科素养。现有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在充分经历困难之后获取的数学知识,比起教师的详细讲解而获得的知识,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因为他们获得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观察、思考、推导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开放问题,以此打开学生的思维。

五、关注“问题产生”的时机

“研学”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获取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有效问题的适时提出,则是学生进行有效“研学”的催化剂。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紧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在设计“研学问题”时,除了要体现其“核心性、启迪性、探究性及封闭性”四个特性外,还应关注问题提出的适时性。问题的设计应发生在新知探究之时,或学生思维受阻之时,或学生思维定势之时等。同时,除了要深钻教材及精心设计之外,还应换位思考,针对不同学龄特征进行有机的创设。只有教师善用教材,善于捕捉时机,用心地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适时的研讨、探究中“研学”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研而有效”的效果。

总而言之,“研学问题”是“研学案”的核心部分,是“研学后教”理念下高效课堂的主导线。巧妙地创设问题,既可以激发学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探求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凸现研学问题的“导学”功能,强化智慧的培养,这才是当前新课标下“研学后教”理念课堂真正追求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尹軍.浅谈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J].新课标,2010(12).

[3]何乃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邱梅,钱为群.开放性数学教学浅议[J].新课程学习(中),2013(12).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研学问题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