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东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州 增城 511300)
高职高专理论
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
李海东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州 增城 511300)
职业教育的精髓就是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协同育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践行工学结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程考核以及实施保障等方面形成一定亮点与特色。
工学结合;协同育人;专业建设
教育部[2006]16号文《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根据工作过程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不同,组织学生在教室课堂与企业实习实践基地等两个以上不同的场所进行理论与技能的学习,采用两个或以上的不同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轮流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在整个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物流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为适应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而于2010年开办招生的,经过6年建设,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和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并取得良好成绩。共开设了电子商务与物流、国际商务与报关和采购供应链三个专业方向,在专业建设上我们坚持以“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手把手、放开手、手脑并用”为育人理念,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育人特色。
实践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打造工学交替育人特色的支撑点。在实践课程安排上,我们在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仓储基地进行生产性的实践教学,与京东物流、苏宁云商和广交会等企业对接,紧贴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塑造和培植专业特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以“大平台、大团队、大物流”为育人载体,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育人理念。
大平台即校企合作大平台。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依托的太阳城集团、广州苏宁云商物流有限公司和广州京东贸易有限公司均是企业规模大、产值高、行业影响力强的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将逐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丰富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内涵,提高实践教学的职业性水平,在校企合作大平台,创造更多校企合作增长点、校企双赢新亮点。
大团队即实习大团队。学生人数每次均按照200人的规模进行组织,在京东、苏宁等大平台为主导的大企业里,校企合作的企业文化比较浓厚,有主动的前进驱动力,能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协同创新精神。
大物流即社会化物流。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形势非常好,非常快,“双十一”成了电商的一个标志性“物流潮”。这是一种新的业态,需要强大的物流系统作为支撑。物流与电子商务就是鱼与水的关系,物流对电商发展提供生存发展的保障,电商也积极影响物流向更快、更好的方向成长。尤其是这几年的“双十一”活动对于国内的电子商务及大物流有极好的促进作用和标杆意义。学生在这种大物流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不仅能坚定专业信心,培养专业新理念,而且能够开阔专业视野,提升专业综合素养。
教育部[2006]16号文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坚持把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实施“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手把手、放开手、手脑并用”的教学设计,实施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与理论交替循环教学,帮助学生完成物流工作过程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为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到企业生产实践,我们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的第二学期到“京东亚一园区双11”高峰实习,让学生感受真实,感受生产,感受艰辛。颠覆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对整个京东物流运作过程进行亲密接触,让学生对电商物流背后的神秘后勤获得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实习实战经验,使学生在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下获得更好的竞争力,零差距直接上岗,初步打通在校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通道,为学生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是在二年级第三学期的1~6周安排理论课:物流设施设备、仓储与配送管理、国际运输保险、网络营销实务和采购管理实务,上课地点在学校;7~11周安排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实习,相关课程有《企业价值观/文化》《亚一仓储概况和岗位介绍》《防损、安全、诚信》常识、《岗位实操》(拣货、扫描、打包、分拣和复核等)、《电商与物流》,上课地点在电商生产仓库;12~16周返回学校继续进行理论教学。
表1 校内授课计划
表2 校外授课计划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以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评价课程质量是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考核评价时,我们施行校外实践基地考核与校内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
(一)撰写实践学习报告
学生要结合各门课程的实践学习情况,及时填写实践学习记录,每阶段实践学习结束时,撰写1篇课程实践学习报告(篇幅在500字以上)。
(二)校企合作的评价方式:每次实践教学的考核形式为考查。考查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和学校指导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课程专任教师根据校企双向指导教师的评价,结合学生的实习表现,包括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态度、工作能力、实践学习记录、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及出勤率等,对学生实习情况作综合评价。
(三)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考核成绩=综合专业素质(40%;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评定)+学习报告(30%)+形成性考核(30%;系带队教师或上课教师评定);综合表现出色的实习生可被评选为优秀实习生。
(四)专业课程期末成绩评定:考核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40%)+实践考核成绩(40%)+形成性考核(20%)。
(一)校企合作,共建工学结合育人平台
要选择规模大、信誉好、专业与产业适应度高的企业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要有教育情怀,能充分挖掘本企业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协同育人的场地和岗位。企业能将我们的学生既看作是自己培养教育的对象,以高度的责任心讲授岗位要求,传授专业技能,又将他们看作是本企业员工,严格管理,按劳付酬。基于这些标准,我们选取广州京东、百世物流等作为校企合作企业,对企业岗位相关的场所、设备、管理以及生活娱乐设施条件进行全面考察,对存在问题请求企业给予解决,以确保工学结合育人平台建设质量。
(二)校企合作共建专兼结合的工学结合教学团队
鼓励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行业锻炼,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院将年轻教师下企业的时间与效果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教研室将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对企业生产状况熟知情况作为评价教师备课质量的考核内容。另一方面,聘请合作企业的专业人员和相关岗位负责人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专兼结合的工学结合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将专业理论、岗位素质、任职标准、工作流程、质量标准和相关要求落实到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之中。
(三)学生认同、家长理解工学结合育人的价值
学生是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主体,要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工学结合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接受体验和熏陶,不仅能加深对专业课程的深层次理解,达到学以致用,而且能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的职业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意义。
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更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加强联系沟通,使家长清楚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最佳方式。同时,学校要切实维护学生工学结合学习期间的权益,教育学生维护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以工学结合促进工学双赢,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合力。
(四)以制度建设保障工学结合贯穿育人全过程
要使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必须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是这套制度体系的基础,它包括专业建设思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及教学计划等内容,工学结合要成为贯穿这些主要内容的基本线索。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依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护航。教学改革是制度创新的原动力,创新管理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为保证工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将实习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认知实习,带领刚入学的新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对接的产业是什么样子、什么状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二是课程阶段实习,组织学生到企业,在工学一体育人平台上学习课程,在学做结合、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掌握理论,学习专业技能;三是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在物流企业各个工作岗位上将所学各门课程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通过轮换到物流企业各个不同岗位上,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通过对不同岗位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对所学专业知识深层次的认识、理解和升华。
由于各项配套管理制度的实施到位,工学结合各个环节管理措施得力,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不断提升,每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2015年,近30%的学生到与物流相关的企业重要岗位高薪就业。通过对这些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发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复合型知识和多样化技能,关键是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李云,张卫东.高职院校保险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1):28-29.
[2]林小星.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要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100-103.
[3]季跃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放式学生管理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45-147.
[4]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9-92.
[5]冯占红.建设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7):29-31.
[6]冯仰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2-114.
[7]唐高平.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再探索[J].教育评论,2011(1):24-26.
[8]叶国丰.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培养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2):102-105.
[9]郑卫东,吴志荣,徐挺.校企共建课程平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72-74.
(责任编辑:李爱民)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Combining Work with Study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Huashang Vocational College
LI Haidong
(Guangzhou Huashang Vocational College,Zengcheng, Guangdong 511300,China)
The ess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learning and work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Guangzhou Huashang Vocational College practices the combination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dea of talent cultivation, has certai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ett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urity etc.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2017-01-13
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管类专业校外顶岗实习过程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GDJG2015189);2016年“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参赛项目:“互联网+”视角下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研究——以广州增城区大学校园为例(pdjh2016b0885)
李海东(1979- ),男,河北迁安人,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经济学。
G717
A
1671-4385(2017)02-0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