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孟祥才,乔萍萍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之“思变”初探
刘悦,孟祥才,乔萍萍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思变”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主线,思考高校创新创业课堂实践教学变革。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尝试对学生和专业大类进行分层,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所需的要素资源,搭建对应平台,实现定制化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多元化,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第一资源。
创新;创业;思变;定制;分层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列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2010年,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创建创业型大学,6年间开创了商科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1]传统的高校教育应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顺势融入各个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课堂和实战三方如何有机协调同步,进而引导和推进创业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思考必将带来改变,改变必将带来格局的重建,在“思变”中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培养大学生综合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所在,综合能力涵盖思维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等。[2]创新决定创业的切入点,创业环境良好且创业资源配备完整时,创业者升级为创新者,创新升华为创业,创新过程转化为创业过程。[3]创新与创业二者相辅相成。创业是在各行各业领域内实现新事业的开创、新企业的组建、新岗位的设立,侧重点在行动层和执行层。创新是打破原态思维、无畏局势变化、大胆尝试新路径,侧重点在意识层和精神层。二者虽然各具侧重,但一脉相承。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和精髓,创业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涌现创新方能存活久远。成功的创业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作为前提,同时纳入高效精准的执行和政策市场的机遇。[4]在创建创业型大学道路上,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是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帮助从创业型大学里走出来的学生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种新的理念必然需要思考新的一系列变革。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思变”的关键是以明确教育理念为导向,充分整合社会、政府和学校多方优质资源,将创新创业教学渗透进专业、学科和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中,通过专业学科特色分解,反馈至创新创业教学课堂,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社会认知、技能储备、兴趣特长等因素,引领学生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获取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宽阔的创新思维、积极的创新精神和敏锐的创业意识,能够主动自觉地将专业与创新相结合,成长为未来行业里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同步实现高校师资队伍由传统单一教学型向创新创业专业融合型的转变。[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思变”平台的搭建要求创新创业教师必须突破专业限制,涉猎尽可能全面的创新创业前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继而感染、激发、点燃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思变”平台可灵活组建创新创业课程专业教育团队,将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与各大科类专业技能建设从点到面逐步融合。平台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层次划分不同的上升途径,带动更多的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在校学生通过沙盘模拟、校园实践、企业实战等方式展开分层特训。校内学生与已毕业的往届创业学生借助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市场、客户、资金等多方面的“交互”,借助和“思变”平台关联的创客空间、创新工作室、生态孵化器、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等窗口携手与市场展开较量。
(一)“思变”人才培养定制平台
将创新创业教育首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后进行整体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根据学生所学内容展开对自身的认知。课程开设在教学形式上讲究传授内容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尤其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关注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与建立,扭转要创新必须掌握高科技这种思维方式。
“思变”人才培养定制平台需启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
1.基于学科专业背景进行课程体系二次开发,开设大部制学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受众专业,组建专业创新创业教学顾问团队,重组不同教学单元,完成知识碎片的二次分拣,有序编排对应课时展开课堂教学任务。
2.根据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开发设立全校涵盖创新创业素质的针对性拓展训练,拓展项目选择、项目实施次序、单项执行时长均依照专业特色量身定制,根据拓展效果和学生训练反馈调整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学比重。
3.建立在校生和毕业生的“交互”网络,通过“帮带扶”解决信息不对称,扩大创新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多维度延长创新创业教育鲜活期。
(二)“思变”课堂教学定制强化平台
“思变”课堂教学定制平台需实现三个强化:
1.强化创新创业教师互联网思维意识。将学生设定为用户和粉丝,根据“用户”和“粉丝”的需求定制课堂教学环节,通过远程网路、局域网、手机等建立定制场景供用户体验,建立定制平台与粉丝交流。
2.强化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大学城云空间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模块灵活、丰富,创新了教育思想、呈现方式、互动方式。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调整自我学习的节奏,推动了学生竞争过程中的人才选拔。
3.强化企业导师制合作教学。企业导师将公司实际项目引入校园课堂,教师与学生组建联合团队,根据岗位职责进行责任分工,参与企业项目经营,共享企业导师创新创业经验,掌握创新法则,辨识创业机会,熟悉流程管理,明确创新创业风险防控,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三)“思变”训练营实战定制平台
“思变”训练营实战定制平台依托生态创业园区和孵化器提供配套服务,充分开放全校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设备,充分开发学校原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功能,充分支持学生创新设计和自主创业,充分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
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
图1 “思变”平台训练营学生分层导读
1. 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实施企业专项定制培训,组建由企业导师为主力的顾问团手把手指导创办经营公司,包括企业经营、企业规划、融资渠道、财务管理等,为已创设的大学生小微企业转移科技成果牵线搭桥。
2. 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组建综合专业导师定制指导,集专业和创新创业综合实力的专家导师,辅导学生在创业街区自主选择开展创业实战,实现市场资金和微店管理的真实运作,协助学生到企业观摩学习。
3. 对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较强的学生配备专业教师团队辅导,内容偏重自身专业学科。主要支持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定期组织沙龙,组织带领学生共同聆听企业家、教育家和成功创业学生、成功校友开办的论坛,教师团队根据学生专业领域特色、捕捉学生专业特长,聚焦“五小创新”(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沙盘大赛。
4.对于其他类普通学生,重在依靠专业融合,设立教学与创新技能相结合的定制课堂,强化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点燃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其成为上述三层学生的后备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必由之路,期间对于种种变革的思考与执行是一项统筹兼顾的复杂系统工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变”平台目的在于为大学生勇于、敢于创业营造环境和氛围。“思变”平台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各方环境的改变和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做出调整,改变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思变谋出路,创新求发展,共建创新创业型大学。
[1]佚名.中国首届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山东赛区于山东商职院启动[EB/OL].(2015-03-23)[2016-11-04].http://sd.sina.com.cn/edu/news/2015-03-23/13229912.html.
[2]马广水.创新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9-11.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4]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46.
[5]明照凤.创建创业型大学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EB/OL].(2013-12-06)[2016-03-15]. http://zqb.cyol.com/html/2013-12/06/nw.D110000zgqnb_20131206_3-05.htm.
(责任编辑:孙建华)
A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Yue, MENG Xiangcai, QIAO Pingping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Jinan, Shandong 250103, China)
"Thinking change" take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the main line, considers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lassroom,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tries to put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 categories into layers, builds up the resources needed by innovative business practices, builds the corresponding platform, implements the customized training mode, gives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mot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training way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ptimizes the teaching staff, and strengthens the first resour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thinking change; customization; stratification
2016-11-30
刘悦(1981- ),女,山东菏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G640
A
1671-4385(2017)02-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