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田田
[摘要]林文忠公祠为林氏后裔及士绅等筹款加上朝廷拨款兴建而成。作为纪念林则徐的重要场所,1982年辟为林则徐纪念馆。祠内有三通御碑,为清咸丰皇帝御赐,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祠时由近代著名书法家书写;还有林则徐《节临欧阳询皇甫诞碑》碑刻五块,雕工精良。这些碑刻内容与书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林文忠公祠 御碑 皇甫诞碑 传播 传统文化
“中兴宗衮”“左海伟人”为林文忠公祠左右边门青石门额上的题刻。林则徐是清代的中兴大臣,是福州的历史伟人,谥号“文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林则徐曾孙、翰林林炳章议建文忠公专祠,他和岳父陈宝琛会同林公后裔及士绅等筹款加上朝廷的拨款,于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十二月建成,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初八奉栗主人祠,时距林则徐去世55年。1982年在修复原祠基础上辟为林则徐纪念馆。
碑刻是祠堂重要的文字载体,了解一座祠堂的历史,唯有研读其所立碑刻。这里所介绍的是林文忠公祠里保存完好的三通御碑,为清咸丰皇帝御赐,建祠时由近代著名书法家书写;还有清林则徐《节临欧阳询皇甫诞碑》五块,书法精湛,雕工精良。这些碑刻内容与书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清咸丰皇帝赐青石御碑
林文忠公祠的御碑亭为方形,亭台正中立有三通青石碑,分别是《圣旨碑》《御制祭文碑》与《御制碑文碑》,呈品字形排列。碑文内容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四月初九日,林则徐入葬时,咸丰帝遣福建盐法道戴嘉谷为林则徐祭葬,宣读《御赐祭文》,并赐《御制碑文》。御碑则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祠时,由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徐郙、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督办广西边防四品京堂郑孝胥等书写后镌刻而成。这三人既是中国近代历史名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圣旨碑》。该碑是咸丰皇帝得知林则徐病逝,降旨慰问其亲属的。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咸丰皇帝对林则徐十分赞赏,对他的去世感到十分惋惜。碑文写道:“林则徐著加恩,晋加太子太傅。伊子编修林汝舟、文生林聪彝、文童林拱枢,均著俟服阕后,由吏部引见,候朕施恩。”咸丰皇帝对林则徐因禁烟而得罪英国人曾经所给予的处分予以取消,并为他晋加太子太傅官衔。由徐郙敬书。徐郙(1836-1907年),字寿蘅,号颂阁,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同治元年(1862年)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工书、画,尤其花卉图,直人蒋廷锡室,间作山水亦清绝。徐郙书写的《圣旨碑》行笔沉稳,点画精到,中锋与侧锋兼备,有大学士的从容之感,显得稳妥典雅。
《御赐祭文碑》。光绪三十有一年岁次乙巳季冬吉日勒石,前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衔、臣陈宝琛敬书。祭文表达了咸丰皇帝对林则徐去世的惋惜和哀痛。“入觐陈谟,荷中禁鸣驺之宠,衔恩奉使,宣岩疆远驭之威。虽控制偶疏,难辞薄罚。”在这篇祭文中,咸丰皇帝淡化了林则徐禁烟抗英的功绩。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瞍庵,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年),任翰林侍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福建铁路总办。宣统三年(1911年)成为宣统皇帝的师傅,世人称之为“帝师”。
《御制碑文碑》。光绪三十有一年季冬勒石,前督办广西四品京堂、臣郑孝胥敬书。该碑记载了咸丰皇帝对林则徐生平业绩的评价,对其为国爱民的功劳给予肯定。“朕惟经文纬武,端资柱石之良。崇德报功,式焕旃常之色。既歆香于雕俎,宜纪实于贞珉。”皇上称赞林则徐文武兼备,国家栋梁;崇尚品德,为国立功,理应受到推崇,以树立鲜明的典范旗帜;既已享受祭祀之仪,还应将功绩纪于碑石。“丹毫錫诏,俾修入觐之仪;紫禁驰衔,命代趋公之步。爰临朝而授节,遂乘传而视师。”叙述了道光帝连续八天八次召见林则徐,给予在紫禁城内骑马坐轿的殊荣,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道光帝赐予林则徐的这种特别待遇,不仅仅是一种象征,还预示着林则徐在未来禁烟运动中所具有的地位与权威。但咸丰皇帝又文过饰非说“图夷务于粤洋,机宜未协。”对林则徐的平反不够彻底,但虎门销烟无疑在人类禁毒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第一篇。郑孝胥(1860-1938年),字苏戡,号太夷,晚号夜起翁,闽县(今福州市)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解元,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授内阁中书等。郑孝胥工诗、擅书法,能度曲填词,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三通石碑大小相同,高2.6米,宽1.1米。品字形排列寓意林则徐一生品格端正、高尚。三块青石御碑,对后人了解林则徐一生的政绩以及他崇高的思想品德,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二、清林则徐《节临欧阳询皇甫诞碑》
林文忠公祠的西隅有一座呈曲尺形的双层木构建筑——通称“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课读的地方,存放着当年林则徐为家族子弟练字用的林则徐《节临欧阳询皇甫诞碑》。此碑用福建将乐石制成,细润光滑,有界格。刊刻的内容分为5栏,每栏竖3行,每行6字,始于“是以车服旌其器能”,终于“授尚书左丞”“唐欧阳率更书皇甫府君之碑林则徐临”,五块碑共计366字。石碑纵31厘米,横70.5厘米,厚12厘米。正楷字体,笔意端重安详,清晰精美,具有欧体险绝劲峭的显著特点。笔者曾在陕西蒲城林则徐纪念馆看到此碑的拓本藏品,末尾有小楷跋文,落款为“道光丙午秋七月锡淳谨识”“富平仇和刻”,但未发现有此碑实物。
古代科举取士,字是基本功,写字的水准是取士的标准之一。清代科考对字的要求更高,凡是取得进士的士子都能写一手好字和好文章。清代的翰林墨迹,大多以帖学与馆阁体为主,注重端庄雍容的传统气度。林则徐对练习书法有自己独特见解,认为学书应从唐人入手。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林则徐写给友人郭柏荫的信中提及练书法的感受:“尊书非不修饰,而笔性近滞。愚意有刚柔相济之道,取《皇甫碑》《灵飞经》二种帖,每日早晚更端临写,则骨干风神可以两得,不至偏于一边,未得其利先入其弊也。临帖即用白折,不必写于别纸,纵极不善书之人,而用心学帖,写过白折千本,则未有不改观者也。”“盖笔提得起有操纵,向背有起伏顿挫,则体直而无不挺,神现而无不秀。”“凡一横一竖,除欹侧以取势外,无不贵乎注笔者,转处钩处亦然。”林文忠公祠所保存的林则徐《节临欧阳询皇甫诞碑》,风格雄健挺秀,值得人们细细品味,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珍贵范本。
三、结语
自古以来,皇帝为大臣立碑并不少见,但一口气立三块碑则比较罕见。林则徐一生为官三十多年,历官十四省,在他走过的地方都做出了赈灾治水、开垦荒田、巩固塞防等贡献。受命使粤,赐以钦差大臣,可谓是林则徐人生的顶峰,但后来又被不公平地降罪遣戍边疆。他的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意是只要有利于国家的事,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岂可计较个人的荣辱祸福而避祸趋福。这不仅是林则徐爱国情怀的抒发,更是他一生秉承的信念的真实写照。林则徐去世后,家乡为他建起了祠堂,他为官过的许多地方也将他人祀乡贤祠,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纪念。林文忠公祠作为纪念性祠堂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百余年以来,林则徐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