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视角下的古代玉带钩初探

2017-04-25 02:28刘文庆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12期
关键词:良渚服饰

刘文庆

[摘要]玉带钩,是古代的一种服饰的附件,总体上来看,玉带钩的发展几经起伏,它经历了几个发展高峰,也有几个历史空白期。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特色,不是连续传承的,而是呈跳跃式的发展。

[关键词]服饰 玉带钩 良渚

玉带钩是腰带两端将腰带束紧的挂钩。因革带硬而厚实,无法同丝、麻等一类那样系结,使用时多借助于带头扣联,此类带头通常被制成钩状,称为带钩,省称为钩。其主要用途是束腰,钩挂衣领或随身小饰品作为佩饰,还用于系佩组缓、印章、东囊、刀剑等物。从古代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玉带钩基本上是横置于死者腰间,是古人腰带的构件及装饰品之一。玉带钩通常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向上弯曲成钩状,钩身正面为钩面,钩面或是纹饰或是素面,钩身底一般有一凸钩钮。

玉带钩的整体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最早的玉带钩的产生,普遍会联系到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向少数民族学习的产物,是从北方传人的游牧民族之物,故视最早配用带钩的皮革腰带形式为外来形制。但是近些年,自从良渚文化的大量精美的玉带钩被考古发掘出土后,证明了玉带钩并非外来传遍的产物,其出现的时间和地域被改写。但在后来的夏商周三朝是否得到延续,出土资料稀少很难佐证,需要将来进一步发掘与资料的完善。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就出现了精美的玉带钩,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经历一千多年后,在春秋战国到汉这段时间达到了第二个鼎盛时期;元明时期的玉带钩发展有很多新特点,这个时期的玉带钩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即外来少数民族的鲜明特色。而且玉带钩在形状、外观、材质、工艺等方面不仅继承了前朝玉带钩的特点,又有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类古等玉带钩,从而奠定了玉带钩的主要类型和价值取向。达到了第三次的历史发展高峰。

一、玉带钩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是新石器晚期

最早的玉带钩实物见于良渚文化时期的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桐乡墓葬中出土的玉带钩,经历代的发展一直沿续至清代。在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玉带钩出现于墓葬尸骨的腰部,由此判断,它是上衣的挂钩,属于腰带的一部分。器形多呈长方体形或扁长方体形,器形长度较短,正面光素无纹或者良渚文化特有的兽面纹。大体形制是一端有孔,可穿绳结系。其作用相当于带钩的钩钮,另一端琢磨成弯钩状,钩头向内弯曲,末端稍尖圆,可钩系腰带。这就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带钩,是玉带钩的初始状态。良渚时期玉带钩已公布的图片有四幅,还有一些已出土的玉带钩未给出图片,但足以说明玉带钩在当时已不是个例,而是被广泛使用。该时期的玉带钩可以分为素面类和钩面纹饰类。

(一)素面类

钩体没有修饰,钩头向下弯曲向内勾起。另一端有一对穿圆孔。如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良渚玉带钩和藏于浙江省桐乡县博物馆的良渚玉带钩。

(二)钩面纹饰类

这种玉带钩不但有1式基本作用,而且还有了带钩器面的装饰,由素面发展到特定纹饰,是玉带钩的进一步发展。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良渚兽面纹玉带钩,南瓜黄色,沁蚀甚,质地较轻。正面弧凸,一端有一对钻孔。另一端线切割呈钩状。正面弧凸雕刻有神人兽面纹,单圈圆眼,外眶有椭圆形圆睑,鼻子为内凹的长条形。由于沁蚀较甚,已难以确切辨认纹饰细部,背面平整。只有管钻眼、椭圆形眼睑,以及长条形的嘴部比较清晰。图案上边缘大约沿羽冠部位切磨出一道凹槽。(见图1)

二、玉带钩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在东周至汉这段时期

之前夏商周三朝未有明确的出土,所以未在讨论之列。汉朝在玉器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达到了很难想象的高度。在礼玉、葬玉和装饰用玉等玉器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这与汉朝的经济、社会空前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政治上的尚儒也为玉器的制作及繁荣奠定了思想基础。汉代的带钩不仅种类和款式较多,可以满足日常使用,而且在纹饰和雕琢等工艺方面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浮雕的类型主要是以浅浮雕为主,有一种点到为止的美感,没有一点繁缛。这段时期的玉带钩主要有美化类、实用类和其他类三个类型。

(一)美化類带钩

1.夸张仿生式。利用动物的夸张造型去塑造器物,是对某种动物的特定动作的夸大化,或某一动作的定格,栩栩如生。如鸭首玉带钩,钩首呈鸭头状,器身似略宽,似展翼状,现藏于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龙首玉带钩,钩头雕成龙头形,钩身为一兽面,外卷,现藏于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见图2)2.满饰式,器身大部刻有纹饰及浮雕,主要集中在带钩的正面脊背部分。有云纹、勾连云纹、蒲纹和乳丁纹等。如鹅首玉带钩,通体大部分刻有纹饰,钩首为鹅首形,藏于河北省博物馆。螭纹玉带钩,玉质白色,钩首为螭虎,脊背的钩体部分有浮雕和镂雕等雕刻手法,甚是精美。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西汉的龙首玉带钩,钩首和钩体上各有一龙一螭,皆回头状,配有勾云纹。

(二)实用类带钩

1.长条类,从带钩的正面俯看呈现一个长条状,有细长方体条状,有的类似于棍状。兽首玉带钩,整体呈一个长条体,玉质青色,钩首为螭首,脊背刻有简单的纹饰,整体素雅美观。现藏于南越王墓博物馆西汉时期的玉龙形玉带钩,玉青黄色,为长条状,通体刻有勾云连纹的,首尾均琢以龙首;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玉带钩,通体白色,呈长条状似像一把弯弓,钩首琢一龙首,钩尾雕一虎首,背部有一方形钮。2.S曲线类,通体呈弯曲状,钩首和钩面弯曲呈S形,带钩背部设有一钮,配有比较朴素的纹饰和雕琢,凸显造型美。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汉中期的玉带钩,玉质白色泛黄,整体凸显S形曲线,钩首皆为动物的首部,背部均设有一钮。

(三)其他类带钩

1.金银铜嵌。在带钩的主题部分镶嵌金银铜等金属,烘托玉器的华贵。既要求不破坏玉的造型纹饰,又要要求和谐统一,对工匠要求更高。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河南省辉县固围村出土的鸭首包金嵌玉银带钩,带钩呈琵琶形,银托,器表包金组成浮雕兽面,鸭头形白玉钩首,钩体上嵌三块白玉块;现藏于曲阜孔庙文物档案馆的战国时期的兽首鎏金嵌玉铜钩,兽首为钩端,通体鎏金,器物主题部分是镶嵌一玉鸟和一颗绿松石。2.玉龙虎并体带扣。现藏于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的玉龙虎并体带钩,此带钩既有钩首又有环洞的龙虎二物合用一体,钩首琢为龙首,龙齿和虎爪合力咬住一环,带钩的尾部是一虎首。钩体表面通体修饰谷丁勾连云纹。长18.9厘米,宽6.2厘米,厚0.6厘米,如此庞大的体积显然不是用于普通使用的带钩。是否用于帷幕或者帘子的勾连,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三、玉带钩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就是在元明清时期

元朝不但继承自汉以来的玉带钩的总体形制和特点,又融入了蒙古族的一些文化特色。既有方便使用的类型,也有纯装饰类的带钩。尤其在纹饰方面更是超越了前朝。镂雕和圆雕的加入,更为玉带钩增色不少。钩身附设各式高浅浮雕兼镂雕纹饰,填充了宽形钩身较大的空间,使钩体显得充实丰满,增强了作为装饰品带钩的形式美。这种装饰类型被明清两代普遍效仿。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代君王对玉器的发展都持比较肯定的态度,这就为玉器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苏州、扬州等一批制玉中心的兴起,加速了玉器的发展与繁荣。玉器已经由最初的皇家御用逐渐转变为普通人民也可以享用,这对玉器的发展起到了無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这个时期玉带钩的款式有些是沿袭前朝的,也有一些具有独特的明清特色:钩体精雕细琢,镶嵌宝石。镶嵌宝石主要是为烘托玉石,万历墓白玉龙首带钩最为典型。元明时期的玉带钩主要有三个类型:美化类带钩、实用类带钩及其他类带钩。

(一)美化类带钩。

1.满饰式,器身大部刻有纹饰及浮雕,主要集中在带钩的正面脊背部分。莲花纹玉带钩,藏于无锡市博物馆。玉质白色,有部分黄色沁,整体呈有优雅的弧度,背部有镂雕的莲花,钩首有荷花,背部有钩钮。螭龙纹玉带钩,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通体白色,钩首为龙首,背部上浮雕有一小螭龙,与龙首相对,似相望,表现传神。

2.嵌宝式,带钩不但具有满饰式的特色而且在此基础之上镶嵌宝石,色泽光艳,更加衬托出玉器的华贵,增加了美感,也展示了雕琢工艺的精湛,叹为观止。白龙嵌宝石玉带钩,出土于万历皇帝棺内,现藏于北京市定陵博物馆。钩首为龙首,龙首嵌绿宝石一块,龙眼嵌猫眼石,钩体上嵌红宝石两块、蓝宝石一块、黄宝石一块。(见图3)

(二)实用类带钩

这一时期的实用类玉带钩,多为两种带钩的合并,仅有细微区别。鸭首玉带钩,藏于苏州市博物馆,属明代玉带钩。玉质呈青白色,钩首做鸭首状,钩体素面。通体透发着前朝的气息,是明时期仿汉作品,很有代表性。

(三)其他类带钩

元朝的玉带钩,不仅在本领域取得较大发展,而且大大发展了带扣。这种带扣,别具一格。有的依托于带钩使用,有的在形状上和使用方面也与带钩不尽相同。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白玉龙首玉带环,分带钩和钩环两部分。钩首为龙首,钩尾为镂雕的荷花,钩环为镂雕蟠龙纹。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馆的螭纹连环带环,通体青白,由一方环连接的两块方形带饰组成,其中一侧带饰中心有一孔供钩扣,另一侧背部雕有一钮,两块方形带饰上皆刻有螭纹。

带钩绵延流传三千年,在它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华,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猜你喜欢
良渚服饰
去海边吧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他们出门会使用交通工具吗?
良渚人有文字吗?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浙大社推出“良渚文明丛书”
猜朝代
Wear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