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操+徐稞钦
摘 要:发展性资助模式坚持贫困生“以人为本,成长成才”的工作原则,解决了贫困生的发展问题,实现了助困和育人的有机结合,是当代高校资助模式变革的一剂良方。本文阐述了现阶段高校传统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重点探索了高校发展性资助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贫困生 发展性资助 路径
以贫困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资助工作是高校服务管理过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工作者在解决贫困生生存问题的同时着眼于贫困生的发展问题,不断探索和完善高校发展性资助路径,才能更好地落实以资助为手段,育人为目的,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的理念。
一、现阶段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强调经济资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以经济资助为主要方式的模式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基本费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简单的经济资助却无法达到育人为本的资助目的。贫困大学生在面临经济问题时往往会衍生出其他问题和需求,如因贫困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因生活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等。高校只有注重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他们心理、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契合时代教育主题。
(二)强调资助无偿性,缺乏后续关心度
现阶段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时,重视给予却轻视回报。资助的无偿性导致资助工作缺乏后续约束力,使学生产生“等、靠、要”心理,这种过度强调给予的方法不利于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如有贫困生因资助产生惰性,不愿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等。关心学生,激励扶持,加强教育,才能培养贫困生的进取精神,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三)强调资助资金管理,忽略整体建设机制
高校在进行资助工作时,注重资金的分配和管理,对其管理过程都有明确细致的考核指标。但在整个资助建设机制中却忽略了对贫困生的发展管理和跟进制度,从而导致资助工作运转过程重头轻尾,难以达到预期结果。规范后续约束机制,强调对贫困学生的审核和发展管理,在资金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完善学生的考核机制,从而建立整体的资助管理体制。
二、发展性资助的有效路径探索
(一)优化经济资助,解决学生基本生存问题
1.加大有偿资助,减少无偿资助
在无偿资助中贫困生无须付出努力即可获得资助,增加了贫困生的惰性心理,也增加了非贫困生骗取资金补助的行为。而在有偿资助中,贫困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取资助经费,如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双方追求同等付出,有利于贫困生责任意识的增强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2.丰富激励资助模式,优化资金资助结构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各项奖学金的设立,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提升自我的热情,可见以激励方式进行的资助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高校在开展经济资助时,应强调丰富激励资助模式,优化资金资助结构,可在奖学金的基础上增设能力型勤工俭学、企业能力型资助等方式,考核过程中重视贫困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二)注重精神资助,强调学生心理健康
1.建立贫困生社会服务机制
树立乐于助人意识、感恩社会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贫困生社会服务机制,规定贫困生每一学期所需达到的义工时长,鼓励贫困生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志愿心和志愿情。在每学期末,资助工作小组对合格的贫困生按表现优异程度进行相应的资助,让他们在获得资助的同时学会感恩,并在志愿服务中有所收获和成长。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贫困生易对社会抱有极端观点,存在各方面的心理问题。所以,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贫困生精神扶持成为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可开展心理教育、诚信教育、健康教育等系列讲座,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贫困的定义,塑造健康心理;定期调查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个别谈话,深入了解,关心关爱学生;开展贫困生素拓活动,通过互动结交好友,培养开朗性格。高校只有重视贫困生思想问题、心理健康状况,才能更好地促进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激发自我解困意识。
(三)加强能力资助,促进资助方式多样化
1.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完善约束机制
成立专门的发展性资助领导小组,有助于高校资助工作高效开展。小组在建设过程中应具备专业性、规范性,小组成员能领导各辅导员做好资助相关工作;小组在运转过程中应制定相应规则,完善约束机制,减少乃至消除贫困学生依赖心理,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小组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2.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度
近年来,由于毕业生数量不断上涨,导致工作岗位之争愈来愈激烈,求职难成为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可开展相关活动提高贫困生就业能力,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从抓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力,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高校可与企业合作,企业为贫困生提供实习岗位或实战培训,高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双赢,如学校为企业提供线下活动场所,企业将贫困生设为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前期培训和活动引导,让贫困生在实战中提高自身能力。
3.加强学生自学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力
现阶段升学压力大,迫使学生在高压环境下学习,被动性强,自学能力弱,适应能力低。针对贫困生进入大学后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社会生活适应问题、素质能力问题等,高校应开展一系列措施,增强贫困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高校可在学习过程中或寒暑假期间为贫困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团队生活和调研,增强贫困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高校可将一部分资金抽出转化为健身券、图书券、乐器学习券、画室券等,供贫困生多方面选择参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感受美好生活等。
总之,高校发展性资助路径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它建立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之上,又对其进行发展,使资助工作能更好地为贫困大学生服务,达到资助育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未来,发展性资助必将秉承着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優势,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文华.贫困生发展性资助模式的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