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金融学生应对专业选择研究
——基于金融毕业生就业方向及现状的调查

2017-04-25 19:12
当代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薪资保险公司毕业生

(江西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大类招生背景下金融学生应对专业选择研究
——基于金融毕业生就业方向及现状的调查

王瑾,胡少勇

(江西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自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以来,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始推行大类招生模式。江西财经大学于2014年起开始推行“学院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类培养模式下,大量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未来就业方向把握不准,导致在专业选择上随波逐流。本文通过对605份有效金融学院毕业生就业方向与现状问卷进行分析,为江西财经大学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的专业分流提供相关信息,用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来帮助他们解决专业选择的难题及对专业就业前景的探究。

大类招生;专业选择;银行;保险业

江西财经大学于2014年起实施“学院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大类培养阶段淡化专业界限,强化基础教育,新生进校后前两年集中学习共同的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大类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分流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实施专业教学。各学院根据学生本科阶段第1-3学期所学课程加权平均成绩排序,参照学生志愿进行分流;因名额限制而未能满足所填志愿的学生,学院根据所制定的分流细则调剂至大类中尚有空额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修读。

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存在对专业认识不清、未来就业方向把握不准的现象,导致学生随波逐流、盲目选择。金融、会计一直是江西财经大学两大热门专业,也是绝大部分大类培养学生的专业首选。专业分流时,与金融、会计等热门专业不同的是,一些学院相对冷门的专业或将面临停开的尴尬局面。

如何保证大类培养专业设置以及大类课程选择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是学校教学部门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而江西财经大学从2014年才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实践经验尚浅,也亟需有一些数据资料供其参考。其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学生选择专业往往比较盲目,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没有考虑未来的就业发展前景。

大类招生始于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的“元培计划”,该计划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视为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通过对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行为分析,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按大类招生是一种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仅仅是单纯“招生模式”环节的变化[1]。学生进入按大类招生的培养系统之中,一方面会作为一个“接收者”来参与通识教育,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此过程中主动思考自身的未来去向[2]。

经过两年时间的大类培养,这些学生在结束通识教育阶段,进入专业教育阶段时心智成熟程度远胜于大学新生,许多因素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效果也有所不同。但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仍然比较盲目,对某些专业发展前景的盲目推崇,而对自身的性格特点、真实动机等缺乏了解[3]。以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为例,在大类招生的大背景下,学院开设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等多个专业,金融学作为该学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成为了绝大多数大类培养学生的专业首选。同时,由于社会大众对保险业长期以来存在一定的偏见,学生和家长对保险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了解,很少有学生主动选择就读保险学专业,这可能会使学生错过一个有潜力的“朝阳专业”。

本文通过对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历年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毕业后就业方向、供职公司级别、薪资状况、对未来提升空间的预期等情况,横向比较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方向,着重比较供职于保险公司与银行毕业生的税前工资、所在公司级别及职务、对未来预期等。客观分析金融各专业的具体优势,认清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毕业生专业与就业方向关联分析

随着社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越来越被强调要发挥专业优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7]。学生所学专业对其就业存在一定影响,在调查中,60%的毕业生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相关性很大,30.91%的毕业生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存在一定相关性,只有9.09%的毕业生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无关。对于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来说,毕业后的工作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专业的选择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达到以就业保障民生、促进国家GDP增长的目的,而且有助于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专业的选择不仅关乎大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奠定了前期基础。本文通过对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历年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全面探讨其学生所学专业类型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深入系统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及专业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82.31%的毕业生在与金融相关的行业中工作。其中,47.93%的毕业生选择在银行工作,17.19%的毕业生选择在保险公司工作,5.95%的毕业生选择在证券公司工作。可见,作为金融三大支柱的银行、保险、证券是金融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与方向。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57.87%供职于银行,4.60%供职于保险公司,1.45%供职于基金公司,7.26%供职于证券公司,0.97%供职于信托投资公司,10.65%供职于其他金融企业,17.19%供职于非金融企业,82.81%的毕业生选择在与金融有关的企业工作,且超出一半的人选择在银行就业,剩下的42.13%分散在其他行业。可见,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的求职范围并不仅限于银行,还可以是其他与金融相关的行业。保险学专业的学生26.84%供职于银行,44.74%供职于保险公司,1.05%供职于基金公司,2.63%供职于证券公司,5.79%供职于其他金融企业,18.95%供职于非金融企业,81.05%的毕业生选择在与金融有关的企业工作,接近一半的人选择在保险公司就业,剩下的55.26%分散在其他行业。可见,保险学专业的毕业生的求职范围也并不局限于保险公司,还可以是其他与金融相关的行业。

从这些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在同一专业类型里,就业方向也存在差异。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并不局限于银行,保险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也不是只有保险公司,而是广泛分布于金融领域的各个行业。由此可以看出,专业对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但该影响并不是绝对的,相互关联的专业就业界限并不是很大。专业类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获得会产生影响,不同专业类型之间的大学生,就业机会呈现出高低不同。一直以来,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对其他专业较好,与金融相关的专业,就业前景都比较乐观,且薪资待遇相对于其他行业较高(表2比较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毕业生的薪资状况)。

表1 毕业生就读专业与就业方向

表2 毕业生就读专业与税前工资

表3 工作企业类型与税前工作

由表2可知,金融学与保险学专业的毕业生税前工资所在区间比率基本相等。与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薪资相比,在15000以上的区间,保险学专业毕业生高出5.1%;在3000以下区间,保险学专业毕业生薪资所占比例仅为1.6%。可见,保险学专业毕业生的薪资起点与提升空间较金融学专业存在一定优势。

二、毕业生在银行与保险公司就业发展潜力分析

金融业是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而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银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较为完善的理论指导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于银行与银行业人才的完备程度,保险业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我国保险业的“软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的行业面貌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保险行业由小到大,从一个基础薄弱、可有可无的行业逐步发展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保险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之一。总体来看,我国保险业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由于我国的保险密度、保险深度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风险保障意识的日益增强,为保险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5]。中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但各保险公司的人才储备却越来越捉襟见肘,其人才储备匮乏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随着保险业的深入发展,保险公司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学历有高要求,而且逐渐倾向于选择复合型人才、全方位人才[6]。那么保险学专业的毕业生,是否真的如同社会大众所认为的“学保险等同于卖保险”呢?其实不然,保险公司是一个内勤与外勤相互协调、运作的整体。简单来说,保险学专业的毕业生供职于保险公司,可以选择的职位并不局限于保险营销员,还可以是其他需要一定保险知识的专业岗位,例如核保、核赔、精算等岗位。

本研究结果表明,供职于银行、保险公司的毕业生在薪资状况、所在公司级别、职务、对未来发展的预期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下面本文将结合调查具体数据对各个因素做具体的分析研究。

表4 工作企业类型与薪资待遇提升的预期

1、税前工资及未来预期

近年来不少应届毕业生求职薪酬期望比较“务实”,大多在2500元至3000元起。相比于薪酬,他们更看重工作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比较供职于保险公司与银行毕业生的税前工资状况以及对未来薪资待遇提升空间的预期,客观分析保险公司在薪酬待遇与提升空间上所存在的一些优势。

由表3可知,在保险公司供职的毕业生,月薪均高于3000CNY,其基本起薪满足大多数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在本次调查中,2015届毕业月薪低于3000CNY的有12人,其中在银行工作的有7人,占总数的一半之多。在中间的三个区间段:3000CNY--5000CNY,5000CNY—8000CNY,8000CNY—15000CNY略低于银行,但高收入人群(15000CNY以上)所占比例高于银行17.7%。可见,保险公司在薪资待遇上较银行存在有一定优势。

表5 工作企业类型与所在公司级别

表6 工作企业类型与在总公司的职务

表7 工作企业类型与在省级分公司的职务

表8 工作企业类型与在市级中心支公司的职务

表4比较了毕业生较关心的职业发展前景中薪资待遇提升空间大小的问题,在银行工作的18.3%毕业生认为其未来的薪资待遇提升空间很大,而在保险工作的51.9%毕业生认为其未来的薪资待遇提升空间很大。相比于供职于银行的毕业生,供职于保险公司的毕业生对未来薪资提升的期望更为乐观积极,在银行工作的66.9%毕业生选择了相对保守的预期;而14.8%的毕业生对薪资提升较为悲观,比供职于保险公司的毕业生预期高出了11%。

总体来看,供职于保险公司的毕业生起薪较供职于银行的毕业生高,且高薪比例较高。供职于保险公司的毕业生对于对未来薪资提升的预期,表现的更为乐观,只有少数人比较消极即认为提升空间很小。相比于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毕业生,在银行工作的毕业生对未来的预期则表现的相对保守,超过一半多的人认为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超出十分之一的人认为提升空间很小。可以看出,与银行相比,保险公司在薪资待遇及提升空间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优势。

2、公司级别

一般来说,公司级别越高,应聘难度也就越大,但对求职者来说,其发展的平台也就越高,自身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说较快。通过比较供职于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毕业生所在公司级别的百分比,分析毕业生所在不同公司所获得的发展平台的不同。

由表5可知,供职于保险公司总公司、省级分公司的毕业生比例高于银行,分别高出8.2%、23.1%,而供职于市级中心支公司、县市支公司、服务部的毕业生比例均低于银行。众所周知,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于高校毕业生扎堆在银行找工作的情形,希望供职于保险公司的相关毕业生却寥寥无几。保险业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使得复合型保险人才在保险公司能够获得更高的发展平台。

3、职务及未来提升空间

从以下多个表中可以看出:供职于保险公司总公司、省级分公司的毕业生比例高于银行,供职市级中心支公司、县市支公司、服务部的毕业生比例均低于银行。那么是否在保险公司总公司供职的毕业生的职位较与银行总公司的毕业生会处于相对劣势呢?本文通过对比供职于银行、保险公司毕业生在总公司、省级分公司工作、市级中心支公司、县市支公司、服务部的职务情况,进一步对比供职于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毕业生,客观分析保险公司所提供平台、职务的优势。

表9 工作企业类型与在县级支公司的职务

表10 工作企业类型与在服务部的职位

表11 工作企业类型与对职务提升空间的预期

由表6可知,保险公司总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经理职务、室主任所占比例高于银行,分别高出1.5%、14%、7.5%、18.8%,而副经理、普通职员比例低于银行。可见,在总公司,保险公司相较银行有更多发展潜力和空间。

由表7可知,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室主任、渠道副总、渠道总监、经理、副总经理所占比例高于银行,分别高出6.6%、8.5%、6.4%、2.9%、11.8%,而普通职员、副经理、总经理所占比例低于银行。这说明在省级公司中,中等职位人群保险公司居多,而银行在总经理和普通职员上所占份额大,具有两级分化的特征。

由表8可知,在市级中心分公司中,保险公司的副经理、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所占比例均高于银行,分别高出2.1%、11.9%、6%、8.2%,而普通职员、室主任比例低于银行。可见,与银行职员相比,在市级中心分公司中,供职于保险公司的职员有更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

由表9可知,在县级支公司中,供职于保险公司人数少,所占比例均低于银行,说明保险公司的职员在高级别的公司中有更大提升空间。

由表10可知,供职于保险公司服务部的毕业生为零,而在银行服务部的毕业生为10人且职务均为普通职员,可以看出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毕业生起点较银行工作的毕业生高。

与“薪资待遇提升空间大小预期”相对应,毕业生对“未来职务提升空间大小的预期”同样看重,他们更看重工作的发展前景。表11通过比较供职于保险公司与银行毕业生对未来职务提升空间的预期,客观分析保险公司所存在的一些优势。

表11比较了毕业生较关心的职业发展前景中职务提升空间大小的问题,在银行工作的20.0%毕业生认为其未来的薪资待遇提升空间很大,而在保险公司工作的43.3%毕业生认为其未来的薪资待遇提升空间很大。与供职于银行的毕业生相比,供职于保险公司的毕业生对未来薪资提升的期望更为乐观积极;在银行工作的61.4%毕业生选择了相对保守的预期;而18.6%的毕业生对薪资提升较为悲观,比供职于保险公司的毕业生预期高出了12.8%。

总体来看,供职于保险公司的毕业生职务较供职于银行的毕业生高,且管理岗比例也高。供职于保险公司的毕业生对于职务提升的预期,表现的更为乐观,只有少数人(5.8%)比较消极即认为提升空间很小。相比于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毕业生,在银行工作的毕业生对未来的预期则表现的相对保守,超过一半多的人认为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近五分之一的人认为提升空间很小。可以看出,与银行相比,保险公司在职务待遇及职业提升空间等方面存在优势。

三、结论

在江西财经大学实行“大类培养”的背景下,金融、会计无疑会成为大多数学生专业分流时的首选,而像保险学专业等一些冷门专业可能会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尴尬局面。本文通过对历年金融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使金融大类下的学生对各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发展潜力有进一步了解,为其专业选择、未来就业方向确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就业的方向与大学所学专业存在一定关联,但并不是绝对相关。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银行、保险公司等与金融相关的企业工作,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毕业生与银行工作毕业生相比其薪资待遇起点较高,且提升空间较大;在总公司、省级分公司工作的毕业生比例高于银行,而在市级中心支公司、县市支公司、服务部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均低于银行;且在各个级别的公司,其工作岗位大多趋于管理岗位;对职位提升空间表示乐观。同时,为更好地实现就业,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也需要从学院专业结构、学生课程培养计划、学生实务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完善,为学生提供更高的学习锻炼平台。

[1] 李晨、何延岩: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行为分析[J].高教探索,2015(1).

[2] 李克安:“元培计划”与通识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06(1).

[3]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李剑欣:高校大类分流过程中的学生专业选择意愿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3).

[5] 周南:中国保险业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展望[J].现代商业,2013(10).

[6] 任泽华:保险人才供给与需求[J].中国保险,2007(6).

[7] 谢果凰、卢佳芳、屠春飞: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7).

(责任编辑:胡冬梅)

江西省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保险专业硕士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研究,编号:XYJG-2016-076;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课题,江西省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XJG-14-4-7;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类招生背景下金融学生应对专业选择研究,编号:201610421146。

猜你喜欢
薪资保险公司毕业生
不简单以“住房薪资”引才——遵循“一步一重天”的人才发展规律
伤心的毕业生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香港保险公司过往5年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