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取素材”是作文教学的必备环节

2017-04-24 01:24李白坚
关键词:五官源泉词句

李白坚

(上海大学)

“摄取素材”是作文教学的必备环节

李白坚

(上海大学)

李白坚简介

李白坚,上海大学教授,是为数不多的既能教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也能为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生上课的老师。因涉猎整个教育长河,故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和改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切实的办法。

二十多年来,李教授将大学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方法移植于小学课堂,探索出一条以“前”作文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现场演示”活动为教学内容,以“学案”为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五官观察和创造能力为宗旨的“大鼻子李教授——快乐大作文”道路,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作文,是学生以学习写作为目的的习作,或者说,是带有习作性质的文章训练方法,我们通常也把以训练写作为目的的课程称为作文课。

正如生活是一切文章的源泉,生活也是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没有作文。

什么是生活?生活是吃饭、睡觉、学习;生活是恋爱、结婚、生子;生活是看电视、闲聊、购物;生活还是创造、劳动、生产……总之,生活就是“过日子”!

说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就是说,任何人,只要会写字,而且有了以上“过日子”的观察和经验,见闻和感受,就有了写出文章的可能性!而没有“过日子”的观察和经验,或者说不重视“过日子”的观察和经验,很少见闻、感情冷漠,就不能作文,或者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

广阔的现实生活,决定了丰富的文章内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全部“过日子”的时间都在山东,因此,他写出以山东为背景的小说,倘若要他写一部以大都市上海为题材的小说,大抵是写不好的,因为他没有在上海“过日子”的丰厚经验。

生活决定了作文的内容。有什么样的生活,才能有什么样的作文。学生不可能超越他们的现实生活,写他们生活经验之外的内容,表达他们生活之外的情感。

有一个至今为止许多学校还在用的经典作文命题——“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作文题目之所以难以写好,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困惑,就是因为孩子们大多因为年纪尚小、活泼好动,做捣蛋而“无意义的事”多而做“有意义的事”比较少,但是教师不让学生写生活中他们熟悉的调皮捣蛋的事,却非要他们写很少做、不熟悉的“有意义的事”,结果造成了作文教学的尴尬和别扭。

其实,在作文之前,学生是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的,教师也是有许多先期教学工作要执行的。而其中最主要的作文教学的工作,恐怕就是应该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

“摄取生活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虽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这个“源泉”是不会自然而然地送到作者面前去的,它必须由作者亲自摄取才行。

由于这个“源泉”丰富而博大,各人摄取的内容、方法、视角不同,各人摄取的兴趣、爱好、题材不同,摄取来的“源泉”又大多是不一样的,于是,决定了即使是同一种题材、同一个题目的作文,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在作文之前,“摄取生活素材”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生活素材”摄取得好,作文就“自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素材”没有吸收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由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从“命题”教学发轫,教师几乎从来就没有注重过怎样教会学生进行“源头活水”的摄取和“下锅之米”的收集,因此,作文的素材的问题,始终是一个作文课堂没有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传统的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没有涉及过教授学生怎样“摄取素材”的教学。教师似乎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完成了“摄取素材”的先期工作,把学生看成了已经掌握有“生活素材”的写作主体——题目下达,作文开始,要求学生的只是把他们自己在做这篇作文课之前的某个时候曾经摄取到的“水”和“米”等“生活素材”,通过自己的“逻辑记忆”“形象记忆”和“感情记忆”的“时间隧道”拿过来,随即开始“淘米烧饭”。

如果某个学生在此前确实有针对性地摄取了一些“生活”的“水”和“米”。如果某个学生对这个“过去时态”的生活过程中的行为举止、言谈表情、环境状况、心理活动等记忆犹新的话,那么,他就有可能“烧”出或者烧好这锅“饭”,即写得出这篇文章。

然而很可惜,实践证实,小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本领。如果某个学生平时没有注意“摄取”“水”和“米”,或者对以上“生活素材”摄取得不多、不好、不清,那就可能烧不出这锅“饭”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教师“硬”要他们“烧”、不“烧”也得“烧”的话,学生就必定烧出一锅“夹生饭”:以“假”“大”“空”“抄”充数。

作文教学大多从小学生开始,他们刚处于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都没有经历过“摄取素材”的训练,也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眼、耳、鼻、嘴和手摄取过生活的博大丰厚的“源泉”,因此,孩子们大多不知道作文的材料是哪里来的。

有人说,今天的学生负担太重,上学、回家,两点一直线,生活枯燥乏味,没有“摄取素材”的必要。我却认为,今天的学生不但有生活,而且还有无比丰富的“生活源泉”。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摄取“生活素材”的眼、鼻、耳、嘴和手,教师是否教会了他们运用自己身上的五官去摄取“生活素材”!

就像我们常说的“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一样,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教师在作文课堂上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

童年的鲁迅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的环境中度过的。和今天的孩子们相比,他不知道电脑、网络,没有春游、秋游……他的“生活”丰富程度还不足今天孩子的百分之一!但是,正是从枯燥乏味的生活中,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感悟,发掘到了其中的美丽和趣味,写出了充满童趣、脍炙人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为什么呢?因为即使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也是创作的源泉!鲁迅观察、体验、感悟到了自己特殊的“枯燥”生活,也就写出了有着独特感受的文章。任何生活里,“源泉”中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宝藏啊!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以“字词句段篇”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表面上看,文章的构成就是“字词句段篇”的交织。多少年来,人们理所当然地把作文的教学等同于“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于是就有了“好词好句”“谋篇布局”“凤头猪肚豹尾”“开门见山”“卒章显其志”等写作法则或作文理论。古往今来,作文教学一直在这个框架内繁衍生息。

作文要依靠“字词句段篇”来进行架构,懂得了这些道理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但是如果在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始终以此为圭臬,舍此再不涉及第二条道路,则使得作文教学一直局限于文章的物质构成——文字上下功夫,未曾在“生活源泉”的摄取上获得超越和突破。

过分强调“字词句段篇”的作文教学,容易使学生误以为作文是一种完整的教学程序,是一种先天材料的客观陈述,你只要掌握了它们,就可以拼凑出一篇上好的文章来。

事实上,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以及“好词好句”都是作家以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为样本而创作出来的。而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又是作家通过他们自己的五官观察得来的结果!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经典“绿”字,是诗人多次观察春天江南两岸的美景后的辨识与发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诗人对春天红杏缀满树枝的移情感受!“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的美丽段落是哪里来的?是朱自清先生观察了江南春景以后提炼出来的!

可以说,不知道运用自己的五官摄取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也就写不出真实绚丽、空前绝后的“字词句段篇”!也就没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无数绚丽的段落和篇章!

那么,怎样教导学生运用自身的五官——眼耳鼻嘴手,摄取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呢?

运用“现场演示活动”,通过教师手把手地教学,充分调集孩子们的“眼耳鼻嘴手”,学会观察生活和了解生活,从而盘活作文教学中摄取“生活素材”的基础阶段,是比较好的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的作文教学道路。

只要教师有了对“生活源泉”的重要认识,而且一项项地教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五官加以摄取,如果生活的“源泉”确实已经把儿童的五官和小脑袋塞得满满的了,如果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富足的“生活素材”了,那么,活动以后的作文,就应该具有比较好的素材基础了!

在这种作文课上,确实没有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也没有从“语文”的角度解释文章作法,甚至没有提供什么“好词好句”。课堂所进行的,只是将现实生活原型进行了重现、夸张、放大、切割和分析。而学生,却运用自己的五官,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贮存于他们的小脑袋里,而无数语汇也就随着他们自身生活实践的展开而充分调集起来,进行了排列和组合、剪辑与拼装,于是,一种生动细腻的作文语言流,就这样渐次建立起来了!

由此看来,对小学生们来说,以上作文教学前的“摄取素材”的教学,是万万少不得的“诗外”“功夫”,也是绝对必要的“源头活水”!每场活动其实只是一只“麻雀”,我们只要解剖了一只“麻雀”,以后不论学生自己参加任何活动,都会注意类似的行为或动作,而以后一切带有这种性质的“生活素材”,他们也就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关注和观察了!

责任编辑:惠春鹏

猜你喜欢
五官源泉词句
我的快乐源泉——书
轻型无人机起落架摆振问题简析
画五官
超市也是快乐的源泉
五官的检讨会
五官的检讨会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