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策略

2017-04-24 15:19李希国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激发初中生

李希国

【摘要】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师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策略。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和促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三个方面着手,让学生想写、有内容可写、会写,促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愿望,增强写作动机,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关键词】初中生 写作动机 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54-02

乔伊斯·卡洛尔·奥茨说:“人们在开始写作时(虽然我觉得‘开始写作这个说法很怪,就像说‘开始呼吸一样),受到了自己内心活力的驱使。这活力是一种意识,觉得有一种独特的东西要说,而且非我莫属;这种内心活力,这种神秘的信念,便是所有艺术的基础。”这里提到的“活力”便是写作动机,写作动机就是激励或推动写作者进行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因。写作者的艺术基础不在于他的技巧,而在于他有欣然提笔的愿望。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将写作变为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和热情,使学生从“不得不写”变为“需要写”“想要写”。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没有砖头就建不成高楼大厦,同理,没有写作素材就写不成作文。学生缺乏写作动机,大抵是因为他们不知要写什么,或是写来写去只翻得出一些陈年旧事。确实,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都是平凡无奇的,但是,只要学生用心体味,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也不乏可写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引导他们留意身边的点滴小事,使他们学会从身边寻找、记录素材。

(一)开展观察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笔者常常有意给学生布置观察任务,或让学生观察具体的人,或让他们留心、记录身边的事。如开展“他是谁”竞猜活动,首先让学生抽取班级中的某一名学生,然后让学生对抽取的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几天之后,让学生描写该同学,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所写的文章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竞猜文章写的是哪一名同学。生动有趣的竞猜活动吸引了学生,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观察意识,提高了观察能力。

(二)养成观察习惯

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随身携带,每天记录自己的心情和身边的世界,如触动内心的情感,大自然的变化,有趣的事物,等等。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由最初被动地积累素材、观察生活转变为主动留心周遭的变化,慢慢地养成了随时观察、记录生活中的事物的习惯,为写作积累了许多直接的素材。惊喜的变化在发生,当布置学生写亲情类的文章时,学生不再千篇一律地写母亲照顾生病的自己,丰富多样的题材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有些学生记叙了身体不好的母亲风雨无阻,每天坚持送自己上学;有些学生讲述了自己犯下错误以后,身为领导的父亲亲自登门向别人赔礼致歉;有的学生写自己不理解母亲严格的要求,不喜欢母亲逼迫自己学琴,在一次成功的琴艺展示之后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心……有了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的习惯,学生便拥有了丰富素材的源泉。

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没有无师自通的作家,只有读而后通的作家。“我是我所读过和所记得的东西的总和。”诗人布罗茨基如是说。《蝇王》改变了斯蒂芬·金的一生,蒋方舟从《西西弗的神话》汲取到了力量。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多重生命体验,帮助学生成为更有思想的人。学生只有广泛大量地阅读,才会获得越来越丰盈的审美体验,才会产生更强烈的写作冲动。教师应该走在学生的前边,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一)自主选择书刊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妨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贴近他们生活、有意义的书刊,让他们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比较喜欢阅读的书刊有《小小说选刊》《意林》《读者》等,教师应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这些书刊,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摘抄积累佳句,或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品读名家名著

名家名著是经过时间考验与遴选留下的硕果,蕴含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它们的文化品味远远超过普通的作品,内含以一当十的价值,学生如果能静心阅读名家名著,必能从思想主旨、写作技法、立意视角等方面获得启示。因此,教师向学生推荐名家名篇十分必要。笔者从学生七年级入学开始,便发给学生一份书单,里边包含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鲁迅、朱自清、冰心等名家的代表之作,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读完6本名家名著,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经典作品的精华所在,可以从作品中积累到什么,读后做摘抄、写读书体会,以此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每读完一本名著,笔者就组织学生在班上讨论与分享阅读感受,充分肯定他们的感悟与心得,并且就学生忽略之处进行点拨,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积累得多了,学生便不畏惧写作了。

三、促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尤为重要。当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与广泛阅读积累了充足的写作素材,有了写作的欲望,怎么下笔成文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会写、写不好,经历了写作的挫折,学生便往往会丧失写作的兴趣。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轻松应对,激发其写作动机。

(一)依托教材,以读促写

现行各版初中语文教材均设置了大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写作练习,丰富多样且各有侧重,有与课文主旨相一致的写作练习,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后设置写作练习:“这两首散文诗都借助一種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父母的爱。”有针对课文中出现了的某种写法的仿写练习,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后面就有这么一道练习题:“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仿照其写法,以‘ 的秋天为题写一篇短文。”还有扩写、缩写、改写课文的写作练习,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训练资源,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指导学生写作,促使他们获得写法训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除了利用教材原本就设置好的课后写作练习,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灵活设置训练内容。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捕鸟片段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对该片段进行赏析,再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一连串动词记叙一次有趣的游戏经历,巧妙地从课文教学迁移拓展到写作教学。有了课文这个例子作参考,学生在写作中更容易成功,从而喜欢上写作,产生写作的内驱动力。

(二)口语训练,以说促写

许多学生认为写作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觉得无从下手,无处落笔。这种畏惧心理夸大了写作的难度,其实写作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这么简单。张爱玲说:“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写作藉由文字来表达,而说话则是口头表达。叶圣陶曾说:“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书面语与口语联系紧密,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人如果能够说得条理清晰、生动有趣,往往在写作中也会得心应手。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通过课前交流、口头复述、发言讨论、知识抢答等形式,随机地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增加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不再畏惧表达。笔者还常常进行专门的口头作文训练,将说话与写作紧密结合。首先,给学生具体的题目,并指导学生审题,找到写作的切入点。其次,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过后进行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观点。再次,在口头表达时,要求学生做到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让学生将口头作文进行整理,形成一篇完整的作文。笔者采取以说促写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成效。

总之,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关乎写作教学的成败,初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并引导他们掌握写作技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爱上写作,发自内心地说一句:“其实写作并不难,我爱写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激发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代数学习探究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高中政治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抓住小朋友的兴趣点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