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麦福
河南濮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濮阳 457000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及预后判断中的诊断价值
李麦福
河南濮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濮阳 457000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CI)及预后判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12—2016-11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AICI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76例为对照组,均于入院后行常规MRI序列扫描及DTI扫描检查,对比2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指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容积比各向异性(VRA)及衰减指数(Exat),并统计DTI诊断AICI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将76例AIC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45)与预后较差组(n=31),对比2组感兴趣区FA、DCavg、VRA及Exat。结果 观察组FA、DCavg及VRA均低于对照组,Exa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诊断AICI敏感度为98.68%(75/76)、特异度为100.0%(76/76),准确度为99.34%(151/152);预后良好组FA、VRA高于预后较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Cavg、Ex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CI患者给予3.0T磁共振DTI检查,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度,对预后作出有效评估,进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诊断价值;预后评估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AICI)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急重症,是由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停止或减少,引起该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缺氧、缺血所致脑组织软化、坏死,并伴失语、偏瘫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症候。AICI具有较高病死率及致残率,近些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已对中老年群体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导致其生存质量明显下降[1-2]。早期对AICI作出准确诊断,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及干预,对改善预后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磁共振成像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目前唯一能有效观察和追踪脑白质纤维束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在脑功能研究及神经系统疾病方面运用前景广阔[3-4]。本研究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76例AICI患者,探讨3.0T磁共振DTI在评估AICI及预后判断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12—2016-11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AICI患者为观察组,均符合《神经病学》中AICI相关诊断标准[5],排除合并颅内肿瘤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其中男37例,女39例,年龄49~78(63.35±10.23)岁。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76例为对照组,男38例,女38例,年龄48~76(61.09±10.42)岁,均无神经病史,且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不全。2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协会审核同意,所有研究对象或家属均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检查方法:(1)仪器:Philips Achiera 3.0T 磁共振仪(荷兰飞利浦公司),8通道高分辨率相控阵线圈,行常规MRI序列扫描及DTI扫描,具体参数如下:(2)常规MRI:横轴位T1WI:TR=440 ms,TE=2.46 ms,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层数20,视野240 mm×240 mm,激发次数1;横轴位T2WI:TR=5 000 ms,TE=93 ms,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层数20,视野240 mm×240 mm,激发次数1;横轴位FLAIR:TR=9 000 ms,TE=99 ms,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层数20,视野240 mm×240 mm,激发次数1;矢状位T1WI:TR=3 000 ms,TE=93 ms,层厚5 mm,层间距1.0 mm,层数20,视野240 mm×240 mm,激发次数1。(3)DTI扫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序列15个方向扩散权重采集,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选为0 s/mm2、800 s/mm2,扫描范围确定为颅顶至枕骨大孔平面,TR=12 000 ms,TE=87 ms,层厚3 mm,层间距0 mm,层数44,视野240 mm×240 mm,矩阵128×128,扫描时间为204 s。1.2.2 图像后处理:将所得图像传至ADW 4.4工作站进行图片后处理及数据分析,由我院放射科2名具有3 a以上工作经验医师进行阅片,确定感兴趣区(选取时应尽量避开较大脑沟裂及血管,大小为100~150 mm2),记录感兴趣区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spersion coefficient,DCavg)、容积比各向异性(volume ratio anisotropy,VRA)及衰减指数(exponential attenuation,Exat)。
1.2.3 预后评估:对76例AICI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6]对其预后进行评估,依据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n=45)与预后较差组(n=31)。
2.1 2组感兴趣区FA、DCavg、VRA及Exat比较 观察组FA、DCavg及VRA均低于对照组,Exa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感兴趣区FA、DCavg、VRA及Exat比较 (±s)
2.2 DTI诊断AICI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DTI诊断AICI敏感度为98.68%(75/76)、特异度为100.0%(76/76),准确度为99.34%(151/152)。见表2。
表2 DTI诊断AICI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n=76)
2.3 不同预后AICI患者FA、DCavg、VRA及Exat比较 预后良好组FA、VRA高于预后较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Cavg、Ex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预后AICI患者FA、DCavg、VRA及Exat比较 (±s)
AICI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所致患者长期功能障碍的首要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其中30%左右患者在急性期死亡,另有55%~75%患者发生梗死后遗留不同程度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并加重社会、家庭经济负担。目前,我国AICI正以每年8.7%左右速率上升,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其防治已成为社会关注与临床研究的重要问题及热点之一。
早期对AICI作出诊断及预后评估对制定治疗方案及康复计划、促进疾病良好转归具有重要意义。DTI是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影像学成像技术,与加权成像比较可更好反映水分子在组织内扩散情况,帮助临床医师通过无创性定量分析对脑组织微结构变化作出判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7]。徐青青等[8]研究发现,DTI相关参数可对微细结构变化及神经功能改变作出定量评估,进而有利于对疾病作出准确诊断及预后评估,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通常情况下,AICI发生后,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减弱,通过对DTI中FA、VRA、DCavg、Exat值测定可进一步了解脑组织结构变化。FA、VRA、DCavg、Exat是DTI最常用参数,其中FA可较为敏感地反映脑组织微结构损伤,其值变化与神经纤维髓鞘致密性、完整性及平行性密切相关;DCavg主要通过反映弥散运动快慢而对组织病变进行判断;VRA也是反映组织各向异性特征的重要指标,其与FA变化方向相同,但二者分别对较高(VRA)及较低(FA)各向异性敏感;Exat则是与DCavg变化方向相反的组织弥散特性反映值。赵静等[9]研究指出,早期脑梗死患者梗死灶FA、DCavg等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可及早对缺血半暗带作出准确推断,为治疗争取有效时间,进而促进预后改善。胡建斌等[10]也提出,FA、VRA、DCavg可作为AICI预后判断的有利证据。本研究中,观察组FA、DCavg及VRA均低于对照组,Exat高于对照组(P<0.05),且DTI诊断AICI敏感度及准确度可高达98.68%与99.34%,提示3.0T磁共振DTI可有效提高AICI诊断准确性,进而为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76例AICI中,预后良好组FA、VRA高于预后较差组(P<0.05),提示DTI中FA、VRA可对AICI预后作出准确判断。
综上,给予AICI患者3.0T磁共振DTI检查,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度,对预后作出有效评估,进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姚晴宇,张威江,马涛.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判断临床价值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2(3):199-202.
[2] 宋扬,金银华,徐军,等.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 579-3 580.
[3] 苏佳佳,吴光耀,刘玉林,等.基于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急性颈髓外伤的评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1):19-23.
[4] 张国平,李德炯,钟平,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急性脑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3):3 186-3 187.
[5] 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5-180.
[6] 高博,朱沂.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4,14(6):631-633.
[7] 戴真煜,陈飞,姚立正,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时相判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31):2 526-2 531.
[8] 徐青青,周俊山,孙军,等.急性脑梗死性皮质脊髓束受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临床初步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1):12-16.
[9] 赵静,常文龙,刘永刚.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临床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11): 1 166-1 168.
[10] 胡建斌,陈飞,甘敏,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预后判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6):958-961.
(收稿2016-10-19)
R743.33 445.2
A
1673-5110(2017)08-0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