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
(绵竹市农业局植保植检站,四川 德阳 618200)
应用包衣技术防治水稻烂秧效果示范研究
赵希
(绵竹市农业局植保植检站,四川 德阳 618200)
青枯病、立枯病是水稻育苗期间的重要病害,常规防治用药次数多、效果差、投入大。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发现,对防治水稻苗期病害效果显著,以10 mL药剂处理1.5 kg稻种防效较好。苗期病害是水稻育苗期间多种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总称,也叫烂秧病。生理性烂秧是指不良环境条件造成的烂种、烂芽、黑根、青枯和黄枯死苗等症状;侵染性烂秧是指绵腐病和立枯病危害引起的死苗症状。北方稻区育苗期间常受低温和寒流天气袭击,烂秧病害年均发病率在10%~23%。介绍了水稻烂秧的症状特点,针对案例示范内容及方法,通过试验对比总结出结论,希望对相关人员具有参考与借鉴作用。
种子包衣;水稻烂秧;效果示范
育秧工作是水稻生产的起点同时也是难点,育秧期间的苗期病害是造成育秧失败的主要因素。绵竹市常年水稻播种在3月20—28日,整个育苗周期30~40 d,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阴雨和寒冷极不利于稻种萌芽和生长,死苗、烂秧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根据植保站多年田间监测,一般年份病田率在10%~30%,倒春寒频发的年份病田率则高达30%~50%。2014年绵竹市水稻育苗期间病害严重发生,不论是农户育秧或集中育秧均出现大面积枯黄,全市数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秧苗大量黄化枯死,其中发病最重的“银成合作社”育苗基地,先期育苗的1 hm2机插秧全部发病,死苗率80%以上,首批育苗失败造成数万元经济损失。
为解决困扰育秧过程中出现的烂秧问题,2014年3月进行了25%噻虫·咯·霜灵“迈舒平”种衣剂防治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效果示范,通过示范明确了该药剂对水稻苗期病害的良好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秧苗素质的提升作用,以期为该技术推广和大面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
1.1 水稻烂秧的类型及特点
1.1.1 生理性烂秧
①烂种,指种子未发芽即腐烂。②烂芽,指刚萌发的幼芽发育不良卷曲呈鱼钩状,未发根就死亡或陷入泥中腐烂。③黑根,指秧苗根部变黑腐烂,叶片逐渐枯死。④青枯,指秧苗青绿未黄骤然枯死,基部未腐烂,秧苗不易拔起。⑤黄枯,指秧苗缓慢变褐枯黄而死,根部腐烂,病秧易拔起。
1.1.2 侵染性烂秧
①绵腐病。水育秧田播种5~6 d即可发生,苗高3 cm左右时发生重,为害幼根和幼芽,种壳裂口处或芽基部出现少量乳白色胶状物,逐渐长出放射状白色絮状菌丝,渐呈铁锈色、绿褐色或污褐色;种子腐烂不能萌发,或病苗基部腐烂枯死。病害发生由点到片,严重时成片枯死。②立枯病,湿润育苗、旱育苗和薄膜育苗秧田较为多见[2]。
1.2 病原及发生规律
生理性烂秧多是由于种子质量差、催芽过程中冷热不均、播种质量差、蓄水过深、缺氧窒息以及苗期冷后暴晴或温差变幅过大等造成;黑根则是由于肥量过大、蓄水过深,产生大量硫化氢、硫化铁等还原物质毒害秧苗所致。
侵染性烂秧的绵腐病主要是绵霉菌、有腐霉菌等真菌侵染所致;立枯病主要是镰孢菌和茄丝核菌等半知菌侵染所致,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生活,以菌丝体、卵孢子、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借水流、气流传播;丝核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以流水传播,主要通过伤口、幼嫩组织侵入[3]。
2.1 示范设计
田间对比示范设于绵竹市双坪种植合作社。苗床土肥力中等,采取大棚机插秧盘式育苗法。按照每10 mL种衣剂1.5 kg稻种的比例进行包衣。
对照:清水浸种。
2.2 供试材料
药剂:25%迈舒平,瑞士先正达生产,当地农资市场自购。
水稻品种:当地推广品种“川优6203”。
2.3 示范方法
2.3.1 包衣
3月18日清水浸种,19日下午将浸好的种子按处理面积和对照面积分成两份,处理区按每10 mL药剂加100 mL水配制成药浆对用种进行包衣,包衣结束摊晾风干药膜,对照区用种同时摊晾风干明水,3月20日上午播种。
2.3.2 育苗方式
机插秧盘式育苗,每盘播种量70 g左右,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
3.1 出苗率调查
为方便调查统计,在处理区和对照区随机各放置5个434规格播种量相同的育苗盘,每穴播种两粒,播后7 d进行出苗率调查。
3.2 生长情况调查
分别在播后的15 d、30 d调查,调查项目为株高及叶色,观察记录。
表1 病害防治效果调查
3.3 病情调查
分别在播后的12 d、17 d、22 d、27 d,每次调查穴盘发病株后剪除病株残体以便于下次调查,最后一次调查在栽秧前2 d进行,调查处理和对照最终健株数,计算育苗期病害防治效果,同时在处理和对照区随机选取50株分别测量根长和根条数,见表1。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表明采用25%迈舒平包衣处理能有效控制水稻苗期病害发生,每10 mL包衣1.5 kg稻种防效较好,药剂对水稻苗期青枯病、立枯病防效达93.2%;3月27日自然出苗稳定后进行出苗率调查,包衣处理的较对照出苗多173株,育苗30 d包衣健株数较对照多577株,较对照健株增加16.4%。播后15 d、30 d开展秧苗生长情况调查发现,包衣处理15 d时平均植株高度较对照高0.6 cm,播后30 d秧苗生长高度基本达到一致,在叶色表现上处理较对照始终浓绿一些,移栽前2 d对秧苗根系考查,其结果为包衣处理秧苗平均根系长度增加10.3%,平均根条数增加13.1%,包衣处理的秧苗根系发达,育苗盘根系密度高、韧性好,起苗、裹秧、上机便捷,机械插秧田间作业更为顺畅[4]。
通过包衣处理的水稻不仅苗期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提升出苗率和降低因病死亡率,“一增一减”实现综合保苗率提升16.4%,是一项节本增效的植保措施。
[1]张静.种子包衣对番茄防病壮苗效果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06).
[2]贺长征.种子包衣和引发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01(05).
[3]王丹英,应云卉,徐春梅,等.水稻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稻米,2015(02):34-35.
[4]黄时知.论林木种子处理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6(3):30.
1005-2690(2017)04-0112-02
:S435.111.3+11
:B
201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