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武汉市汉铁初级中学 邓晓燕
“同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文 | 武汉市汉铁初级中学 邓晓燕
邓晓燕
任校长十余年时间里,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劈荆斩棘,勇往直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地、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30多年的教育生涯,用心、用情、用智慧演绎着教育的奏鸣曲,为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上下求索,不懈努力。
我校创办于1947年,其前身依次是交通部国立汉口扶轮中学、武汉铁路分局汉口铁路职工子弟中学、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初中部,2011年9月独立开办并更名为武汉市汉铁初级中学。经过多次师生探讨,广泛征求家长和社区人士、教育专家的意见,学校提出了“发展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2013,学校又与时俱进,“适时”充实了“幸福每一个家庭”这一要素,称之为“同成”办学理念,以此引领学校发展。
“同成教育”的途径是“同”,目标是“成”,“同”即协同、志同;“成”即成长、成功。我们主要的模式是“三 · 三同成”,即学生、教师(包含校长)、家长“三维一体”共同成长,成为共同成长的“共同体”;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同成功,成为共同成功的“同盟军”。我们关注的是“每一个”,我们的落脚点是“发展”“成就”和“幸福”。
以人为本是构建学校管理文化的灵魂,学校在管理中应该坚持发挥管理与制度的导向、激励、规范、凝聚作用,坚持把“依靠人”作为管理的根本前提,“尊重人”作为管理的根本准则,“提高人”作为管理的根本途径,“为了人”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明确提出“四讲四感·同心同成”管理理念。“四讲”即“讲规则、讲程序、讲业绩、讲感情”,“四感”即培养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 “四讲四感·同心同成”体现在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中,也体现在制度的执行力度和公平程度上。
学校还在管理中注重学校精神的培养与锻造。2011年9月,学校结合原铁路学校“二七”光荣传统,以及学校所在百步亭社区的区位优势,师生凝聚智慧,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铁肩精神”,即学校精神,其内涵为“责任、团队、卓越”。一则曰“铁肩担道义”,要义即是“责任”。二则曰“铁肩促合力”,要义即是“团队”。三则曰“铁肩铸辉煌”,要义即是“卓越”。铁肩精神,是一种使人鲜活、使人进取的价值导向。是一种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冷静执着,理性自信的文化智慧。
正是由于“四讲四感·同心同成”的管理基础和氛围,学校于2011年12月高标准通过武汉市第五轮初中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被赞誉为“代表了武汉市初中标准化建设的最高水平”。
近年来,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评议代表多次到校调研,对我校“四讲四感·同心同成”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取得的实际效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与高度评价。
为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和与“三·三同成”教育特色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之路,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高效课堂双模式”探究与实践,提出了“诱思导学·互赏同成”的高效课堂模式。
“诱思导学”的实质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促学,以导达思,学思结合”。也就是说,学生要在教师启发诱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流程为:
1.问题前置,注重反思
课前备课模式为:中心发言人预备(初备)→集体备课形成共案→个人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再备(个案)。
课后集体研讨为:集中议课探讨→针对探究的方式方法是否有效和进一步优化辨课→反思。
2.诱思导学,互赏同成
课堂环节主要有:
导学探究—合作释疑—展评互赏—诱思启导—自主反馈
3.说学比辩,多元评价
为提高备课模式、课堂模式两个环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通过“说课、学课、比课、辩课”加强过程管理,通过教师自评、同伴互评、专家点评、学生及家长参评等多元考核评价教学效果。
学校在诱思导学高效课堂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取得了新突破。与以前的“诱思导学”模式比较,我们增添了新的元素,打造模式的升级版。我们的主要操作程序是:课前独学——结合教材、微课视频预习;课中共学——合作、探究;课后延学——课后拓展学习,巩固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
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践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进一步提高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学校确立了“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题”“体验为主线”的“三主”德育理念,将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内化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去,明确“育人”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并融会贯通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学校明确健全“全员管理——人人德育”“全面管理——事事德育”“全程管理——时时德育”的“三全”管理运行机制,遵循教育和学生成长的规律,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用科学的德育观为学生的幸福和未来奠基。
我们鼓励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成为办学的同盟者。我校已成立了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为学校管理、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学校紧紧依托百步亭社区,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利用社区大课堂,实行双向互动。
我们努力推进“课外访万家”工作的常态化,参与者不仅包括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还有学校领导和社区领导。百步亭社区领导就经常和学校领导、老师一起到学生家里家访。实现了家、校、社区有效联动,学生、家长、教师、社区干部有效沟通,真正实现了“三主三全,同成多赢”的育人功能和可喜局面。
在推进“责任德育”工作过程中,学校以“服务学习”理念为先导,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形成了“学校发动、教师推动、学生行动、家庭互动、社区联动”的“五动”服务学习体验模式。
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都对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给予了积极报道。
作为区“责任德育”试点学校,我们一直着力于立德树人方式方法的创新。学校根据本校办学理念和“三·三同成”办学特色,积极进行了“三主三全”的德育工作创新和实践探究。
在“同成”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积极打造精致、优雅的“翰墨书香”校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体现“同构”,过程体现“同建”,成果体现“同享”,充分体现了学校“同成教育”的强大生命力和魅力。
我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使校园环境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目标和自觉的行动。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征集学校“三风一训”、校徽、校歌,进行“学校标志性建筑、道路、花园命名”,举行“学校标识”设计方案比赛等活动,努力把参与权、建议权、规划权、建设权还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全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师生合力、专家助力之下,学校的文化建设体现了系统性、立体性、开放性和渗透性。校园里的路、园、厅、廊、墙、梯、亭、树、花、歌、徽、服,都从不同的角度彰显学校文化特色,隐性显性,有形无形,动态静态,形式多样。走进校园,让人感觉到是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和谐温馨的“文化之风”。文化让绿、静、靓、雅的校园变得鲜活而又有灵气。
2013年12月学校被评为武汉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并在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上作了“文化立心、文化导航、文化育德”为主题的经验介绍。学校也被授予“全国校园文化研究基地”称号。
我校自2011年启动“同成教育”探索以来,艰难跋涉,风雨兼程,对“同成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挖掘、深化,推进志愿服务学分制,打造“志愿者之校”;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不断增强,学校工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形态将发生重大改变,远程学习将成为常态,如何整合资源,更好为学生发展服务?如何改变教师,更好适应教育改革和变化?这将是未来“同成”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且学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