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海洋教育还学生一片“蓝海”
——青岛市三十九中“海洋教育”探索

2017-04-22 07:01韦雯
教育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蓝海蓝色青岛

文 | 韦雯

蓝色海洋教育还学生一片“蓝海”
——青岛市三十九中“海洋教育”探索

文 | 韦雯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学校自主变革”高峰论坛上,青岛三十九中一个高二的女生赵宁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8年6月的一天,正当青岛市民准备迎接“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时,青岛近海海域突然爆发了一场浒苔灾害。

为了保证奥运赛事的顺利举行,岛城数万军民迅速打响“浒苔歼灭战”。当时只有9岁的赵宁静,也跟着爸爸加入了捡拾清理浒苔的行动。

“这么多绿油油的浒苔,能不能变成对人有用的东西呢?”赵宁静问爸爸。

“这是个好问题!”爸爸高兴地说,“好像浒苔含有很多蛋白质和营养成分,等你长大之后,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好!”如何让浒苔变废为宝的问题,就此深藏在了赵宁静儿时的心灵深处。

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在2015年暑假,刚刚考上青岛三十九中的她,在暑期衔接课程中,就有了自主选择课题进行实验研究的机会。在青岛三十九中蓝色海洋教育博士工作站白晓歌博士和中国海洋大学王世欣博士的联合指导下,赵宁静和课题组的同学一起完成了“浒苔多糖的提取及抗凝血活性研究”小课题实验研究,从浒苔中提取了多糖,还提高了多糖的提取率,并发现浒苔多糖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最后,他们还亲手将实验成果制作成了胶囊,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自主选择课题和实验研究的机会!”赵宁静和她的课题组成员说。

“课题研究”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讲还是个神秘的领域,但在青岛三十九中却已成为一种学习常态。“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研究”已成为该校教育的一个特色。自2011年以来,该校正式立项研究的学生课题已达三百余个,其中“从海洋贝壳中提取糖蛋白”课题组在首届青岛市海洋教育论坛上受到好评,另有180个学生研究课题先后荣获国家海洋部门宣教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湖沼学会组织的“海洋科研未来之星”奖励。

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源自近年来青岛三十九中的蓝色海洋教育理念和特色实践。

为什么要搞蓝色海洋教育?——破解基础教育难题,培养创新人才

青岛三十九中,同时也是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2008年底,刚刚上任青岛三十九中校长不久的白刚勋,前去拜访中国海洋大学前任校长管华诗院士。没想到,管华诗院士的一番话,引起了他对高中教育改革的深深思考,管华涛院士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专业的部分学生入学分数很高,但是培养潜力不大。因为他们缺乏对海洋的兴趣,缺乏海洋专业学习的基础,更缺乏海洋专业发展的志向,对于毕业后是否从事海洋专业,也很茫然。”

白刚勋分析,在现有的评价方式和选拔方式下,基础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者学生的兴趣点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得不到体现;二是片面强调知识学习,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与高等教育脱节,学生缺乏对未来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了解。

“问题就是机遇,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切入点。”白刚勋认为,基础教育进行创新人才培养,一是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二是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校内外的资源优势;三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山东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都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青岛市也明确提出“开展蓝色海洋教育实验项目”。此外,青岛涉海研究机构众多,学术优势明显,作为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青岛三十九中在“蓝色海洋教育”方面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抓住学校课程开发这一重要环节,适度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充分挖掘并整合社会资源,就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所作为。”白刚勋说。在此背景下,以蓝色海洋教育作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载体,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育人,创新推出海洋教育课程体系,逐渐成为青岛三十九中特色办学和改革发展的共识。

如何构建蓝色海洋教育课程体系?——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蓝色海洋教育的理念,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及一系列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首先从何做起呢?

在充分调研、酝酿和研讨论证之后,从2009年1月开始,青岛三十九中先期试点开展一些海洋教育活动,先后举办了青岛市中学生海洋冬令营、夏令营,组织学生参加海上科考,举办海洋科普讲座,开展海洋科技小论文评比、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

经过试点实践,一条蓝色海洋教育的总体思路渐渐明晰:建立教育改革“特区”,设立蓝色海洋教育实验班,在全市范围内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以海洋科学研究为载体,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优秀人才,探索出一条发现和培养海洋科学创新人才成长链的有效途径。

“我们充分发挥涉海科研和教育机构资源优势,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科研所全面合作,拓宽教育资源,构建基础教育阶段海洋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体系,打造蓝色海洋教育平台,探索建立一套有普遍意义的高中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白刚勋说。

在国家海洋部门、青岛市教育部门、中国海洋大学、驻青涉海科研单位的支持下,青岛三十九中创制了《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及与之相配的课程方案、发展规定、招生方案,不断完善海洋教育基地建设、海洋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等20余项培养保障制度,逐步形成蓝色海洋教育暨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并成立了专门的海洋教育研究室。

在招生方面,创新招生办法,设立“海洋班”,刚开始每个年级设置一个“海洋班”,作为独立志愿单独录取,单独编班。实施海大专家、本校教师“双导师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2014年,又获得市教育部门政策支持,在招收两个海洋班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自主招生。目前,“海洋班”已扩大到一个年级5个班。

创新课程内容,构建蓝色海洋教育课程体系,是这一特色办学模式的重中之重。经过长期探索,青岛三十九中形成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实践型课程”三位一体的海洋特色课程体系。

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基础型课程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的必修基础课程进行,重点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同时渗透海洋知识,培养海洋意识,传承海洋文化教育。拓展型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通过专家讲座、海洋课程超市的形式完成,实现了每周一节海洋校本课程。该校编辑出版的山东省校本课程海洋系列教材《海洋文化》《海洋地质》《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就是这些课程教材的典型代表。实践型课程分为实践考察和课题研究,包括每月一次的海洋实践考察,每学期一项课题研究,每年一次海上科考和海洋游学,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此系统、丰富的海洋课程,师资从哪里来呢?

青岛三十九中充分开发利用了校内外科研院所资源。一是聘请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40多位海洋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海洋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二是招聘海洋专业博士,带领学生开展海洋课题研究及实践活动,先后引进了曾两次参加南极科考的白晓歌博士和以海洋地质为研究方向的王静博士;三是组建本校海洋教育教师团队,多渠道培训教师,提升教师素质;四是聘请海洋专业研究生作为校外辅导员,建立全国首个海洋教育博士工作站,指导学生开展海洋课题研究。目前,已有近百位博士参与学生实践研究课题的指导。

海洋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还需要大量的海洋科教资源和课题实践研究学习。该校与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部门北海分机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一批单位签订联合育人协议,建立海洋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其高水平的实验室完成课题实验。

海洋实践活动是该校海洋教育实践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实现系列化、课程化、常态化。每年在国家海洋部门北海分机构支持下,开展中学生海上科考活动,学生登上“蛟龙号”深潜器母船“向阳红9号”举行海洋实践活动,与深潜勇士面对面,在中国海洋大学院士实验室模拟海浪实验,每年开展美国海洋游学等。

此外,在常态化开展的学生课题研究中,学生根据各自兴趣,形成研究小组,特邀专家教授组成课题评审委员会,论证、指导、评审学生课题,学生在本校海洋科学实验室或涉海大学、研究机构的专业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最后结题汇报,一批批学生课题被专家誉为“中学生做出了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

“仅在高一、高二,学生听的专家讲座在36场以上,实践考察12至16次,进行课题研究2至4项,至少一次海上科考。”白刚勋介绍。

一切的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这样的蓝色海洋教育理念和课程教学改革,又给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其办学特色又仅止于蓝色海洋教育吗?在此基础上,其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又发生了哪些突破性的变化?

蓝色海洋教育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激活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经过八九年持续不懈地努力,青岛三十九中已基本形成了以蓝色海洋教育为载体,在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体现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中,蓝色海洋教育究竟为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学生、青岛三十九中2012级海洋班的杜天时说:“海洋教育对我影响极大的是两轮海洋课题研究,不但激发了我学习和科研的兴趣,还让我迷恋上了实验室,帮助我把课题报告发表在了国家级别核心期刊上,引领了我的专业志向——向海洋进军!”

在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的第八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上,来自青岛三十九中2014级的董鸣泉同学成为全国仅有的获邀参加的学生代表,并荣获“2049年的中国——海洋科技与资源利用社会愿景”征文比赛全国特等奖。董鸣泉设计的一项药物实验方案还获得了“亚洲医药生物未来领袖大赛”国际入围奖。董鸣泉说:“我父母的职业和兴趣都与海洋专业无关,但我对海洋却充满了好奇,对未来的海洋开发和利用充满了憧憬,对实验充满了无限的兴趣,这一切都得益于学校的海洋教育!”

青岛39中海洋班学生和白刚勋校长一起进行海上科考实验

当然,蓝色海洋教育的目的,并非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海洋科研人才,而是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青岛三十九中生涯规划指导教研室主任刘翠介绍,在一次海洋科普讲座中,2011级海洋班的侯召阳、孙祺两位同学对专家在讲座中提到的“磁悬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他们选择了“磁悬浮”课题进行研究,并自己动手设计图纸、进行制作,其研究成果在课题结题时得到大学教授的好评。2014年高考后,这两位同学都选择了与设计有关的专业。另据跟踪调查,经过近三年蓝色海洋教育洗礼的第一届海洋班学生,75.9%的学生具有明晰的大学专业方向。

青岛三十九中还建立了国家首个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成立了海洋教育联盟,承担了国家海洋部门全国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我们的海洋》初中版、高中版的编写任务,开发了海洋教育系列校本教材,其海洋教育课程资源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课程资源专题资源一等奖,“蓝色海洋教育”项目获得首届青岛市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大奖,校长白刚勋也先后获评“年度十大海洋人物”和“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入选“齐鲁名校长培养工程”。

“以蓝色海洋教育为载体,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初步破解基础教育面临的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实践创新能力不强、与高等教育脱节等问题,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白刚勋说。

在商业领域,素有“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的区别。“红海”战略主要指在现有的空间中相互竞争,而“蓝海”战略则主要是超越竞争的思想范围,通过价值创新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青岛三十九中的蓝色海洋教育,正是通过教育载体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实施“蓝海”办学战略,为学生带来了一片广阔的发展“蓝海”。

这片“蓝海”,不仅体现在蓝色海洋教育上,也体现在青岛三十九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体重构课程体系、开展选课走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化办学改革中。

管华诗院士指导青岛39中2016级海洋班学生进行课题实验。

青岛39中白刚勋校长在全国“学校自主变革”论坛暨高中课程重构与教学创新研讨会上介绍经验。

办学特色仅止于蓝色海洋教育吗?——整体重构课程体系,全面实行选课走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青岛三十九中原本是一所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其校友中涌现出了唐国强、倪萍、陈好等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但青岛三十九中人并没有因此而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锐意进取寻求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才有了今天的蓝色海洋教育办学特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已经成为共识。推进课程重构,实施选课走班,适应新的高考改革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路径。”白刚勋说。

青岛三十九中的蓝色海洋教育理念和实践,也与当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不谋而合。在蓝色海洋教育创新实践及其传统的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基础上,青岛三十九中正在通过整体重构课程体系、全面推行选课走班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下一盘高中学校整体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大棋”。

这盘“大棋”,既基于传统的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全新的蓝色海洋教育特色,又超越了各项特色教育本身的范畴,正在进一步拓展蓝色海洋教育开创的“蓝海”,推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走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这一改革的转变,成功试点于青岛三十九中城阳新校区建成之前,而全面推进于这一学期初青岛三十九中新校区全面启用之际。可以说新校区的建设,成为青岛三十九中重构课程体系和推行选课走班教学的一个重要契机。而该校在青岛城阳区的新校区建设,基本上是按照新课程改革和选课走班的具体要求建设的。每一个教室都按照学科教室、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实验一体化的要求设计建造,化解了办学空间不足、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正是基于学校特色发展实际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青岛三十九中建立了以国家课程为核心,以特色课程为重点,以特需课程为辅助的具有青岛三十九中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国家课程实施中,青岛三十九中重点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现基础课程内容重构。

一是依据学生发展需求,实现课程分层化。每门学科依据学生需求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以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为目标,满足学生的高中毕业需求;B级以参加高考为目标,满足学生的高考升学需求;C级以学科能力较强学生的兴趣发展和未来专业方向为目标,满足专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学校总体课程方案和具体学科的课程方案指导下,制定学科细目及学科分层导学案。

二是依据学科学习规律,推进课程课题化。以课题实验为支撑,将学科内知识打破章节限制进行重构,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体现在实验中学习,边学边实验。在新建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教室,中间是课桌,周边是实验台或者课桌本身就是实验台。

青岛39中学生参观青岛前湾港。

2015年6月海洋班同学在科考船上学习如何检测水质。

三是根据选课走班需要,规划课程模块化。把课程重新整合,形成相同学时的学段模块,方便选课走班情况下,相同学段不同课程的安排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高考课程及音乐、体育、美术、心理课程都实现了校本化。音乐、美术学科在学生的音乐、美术通识教育中重新整合课程,编写校本教材,与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结合形成社团课程。依据艺术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开发专业课程,实现分专业、分层次走班。体育课程实现通识课程与按专项走班相结合,心理课程实现与生涯规划课程的整合。

在特色课程中,结合学校特色,着眼学生素养发展,整合建立了海洋教育特色课程、艺术教育特色课程、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海洋课程涵盖拓展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两大门类。艺术课程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音乐素养的差异情况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拓展实践课三类课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包括早自习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及其他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特需课程设计了力求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主动了解并逐渐清晰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主动选择生涯规划课程,培养学生不同兴趣特长的社团活动课程,不同专项的体育类课程、美术类课程、学科竞赛课程以及课题研究、专项工作等专项课程。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申请开设,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学校创造条件增设课程。如在举办“有孔虫”海洋文化创客节的基础上完善开设“有孔虫课程”,与浮潜俱乐部合作开设“潜水课程”等。

在课程重构的基础上,青岛三十九中进一步施行选课走班教学改革。先后完成包括学校总体课程方案及不同课程的具体方案、选课走班实施方案、学生评价方案、教师评价方案、学生导师制方案、课程管理办法等选课走班的23个有关方案,构建起包含课程体系、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的较为完整的选课走班方案体系。2015级海洋班学生率先实现了全部基础学科自主选择课程层次,海洋课程、体育课程、生涯规划等课程选课走班,推进教学班管理、行政班管理和导师管理“三位一体”的运行管理办法的实施。此外,青岛三十九中还不断创新选课走班的评价系统,开发建设了智能校园管理平台,实现网上排课、网上评价及选课走班学生的“一生一课表”,保障引领课程改革和选课走班的良好运行。

与此同时,青岛三十九中还积极实施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注重发挥生涯规划指导在选课走班背景下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成立生涯规划研究室,建立了“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研究”课题,组成以专职心理教师、成长导师、家长志愿者以及社会兼职导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开设包括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实践体验的特需课程,开展生涯规划指导,荣获全国首批生涯规划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蓝色海洋教育,以及受蓝色海洋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启发和鼓舞而深入推进的课程重构和选课走班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发挥了青岛三十九中蓝色海洋教育的“蓝海”效应。

这片蓝海,辽阔无垠,让青岛三十九中的特色办学和育人之路迈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猜你喜欢
蓝海蓝色青岛
潮玩市场下一个“蓝海”
蓝色的祝愿
猪迪克之蓝海奇缘
蓝色的祝愿
微型农场 未来农业新蓝海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蓝色使命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治未病爆发 大健康将成未来蓝海
蓝色的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