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亚华
摘 要: 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开辟合理场所;就地取材,引进家乡文化;回归自然,体验农家生活;老师扮“懒人”,释放孩子天性,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巧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展幼儿的户外游戏活动。
关键词: 幼儿游戏 自然 自主 快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巧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展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正确途径。
一、因地制宜,开辟合理的场所
我园共有三个操场,从教育性、适宜性、安全性、生态性等方面合理布局,设置十八个区。大班游戏区6个:游戏区、天池水区、乌山区、建构区、挑战区、涂鸦区;中班游戏区4个:交通车区、红树林迷宫、戏水区、技能区;小班游戏区2个:内操场综合區、外操场草坪区;混合区6个:表演区、菜园、果园、农家乐、沙区、后操场综合区。
1.教育性。在美化、绿化幼儿园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内在的教育性,将教育目标物化在环境中,成为隐性课堂。因此,每个区精心设置带有攀爬跳跑、推拉荡翘、钻走滚滑、投掷射匍等体育拓展训练设施。草坪区,孩子们在飞机模型里攀爬、滑滑梯;车区,小汽车在交通安全标志的场景里来来往往,加油的、洗车的、送快递的,忙得不亦乐乎;建构区,孩子们建设他们熟悉的“怡景小区”、“将军山公园”;涂鸦区,孩子们在瓷砖墙面自由自在地尽情表达;沙区,孩子们挖沙、筑垒,用模具造型堆建城堡、宫殿等;技能区,木桩平衡木、飞人跳、休闲吧、攀爬树屋、树上走绳、渔网投掷、荡秋千、摘果子等运动项目多彩纷呈;挑战区,用轮胎、麻绳、原木等提供一个稍带风险的环境,让孩子们尽情地攀高、行走、探险,充满了激情与挑战。
2.适宜性。每一个年龄段幼儿的体力、智力、能力、身心发展水平、动作发展情况都有明显差异。因此,我们在很多区域设置了同一种功能但不同种难度的拓展训练项目。如小班幼儿从身体平衡性、协调能力方面考虑设置毛毛虫钻洞、走平衡木、飞机模型滑滑梯、五人转等;中班幼儿的灵活性、准确性较好,因此,为他们安排了一定难度的红树林迷宫;大班幼儿喜欢一些有难度、冒险的项目,专门设置挑战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在“最近发展区”实现目标。
3.安全性。设施设备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能用多久,这些问题在投入之前都进行仔细研究和评估,对高度、深度、空间等是否有安全保障进行前期预测,并考虑当设计初衷与孩子的玩法出现不一致时如何及时调整等问题。比如中班技能区的“飞人跳”,当初的设计意图其实是“骑木马”,可勇敢的孩子就是要爬上最高点往下跳,结果一个个就跟着跳。孩子们在忘我撒欢时,老师观察到直接跳到地面有一定的危险性,便及时做好他们的“保护神”,在地上铺上海绵垫。规划B区的内操场全部为小班的运动场地,就是充分考虑到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师的监护效果。
4.生态性。围绕“让教育回归自然,回归本性”这一理念,活动区的材料、设施应尽可能依自然环境设置,为孩子们营造大自然的绿色世界。我园完全按照生态性进行设计,绿树成荫,周围植有二十多种水果,如枇杷、杨桃、荔枝、青枣、金枣、橘子、青橄榄、雪梨、桑葚、柠檬、菠萝蜜、樱桃、莲雾等,葡萄架上百香果、葡萄藤蔓蜿蜒,枝茂叶密。根据时令播种的十二丘菜园,从叶、茎、根、花方面考虑种上小麦、玉米、草莓、青菜、四季豆、西红柿……四季瓜果累累。
二、就地取材,引进家乡文化
为了充分提升幼儿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教师应将家乡的故事融入体育活动中。一些家乡的经典故事、革命文化故事,具有强烈的贴近性,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思维能力有限,难以全面描述或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和价值观念,但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对于家乡故事已经有了一定层次的认知,能够快速地提高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把家乡文化纳入课程内容,如巧妙设计“乌山天池区”“乌山革命根据地”、“红树林迷宫”三大云霄名胜景区及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和各种民间游戏活动。
精心设计假山、山洞,使草坪山坡形成一个逼真的“小乌山”,营造革命文化背景,让孩子们开展“乌山游击战”。在游戏中学会攀、爬、登、躲、藏、投、射、抬、滚、匍匐等动作。既训练了幼儿的基本动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勇敢、顽强的意志。
利用果园、榕树、丛林、水池等交界处,把攀爬钻荡器械融绿色植物迷宫造型结合为一体形成“红树林迷宫”,以“赶海”为主题展开游戏。幼儿们有的开着渔船,有的忙着根据老师提供的任务卡进行捕捉任务,有的把捕捉的鱼、蟹等摆摊设点进行买卖。
精心设置一个人造“乌山天池”。用木头、PVC水管、天然竹竿等制作成多种成品、半成品器物,让孩子们动手动脑在水中探秘,引发了许多的科学探索活动。墙上,孩子们在“我是一条龙”的大水管、在布满开关和各种各样造型的透明水管里观察流水动向;地上,孩子们连接竹竿倒水、排水,脚踩水车转转转;“输水工程设计师”拼接各种水管,探索着如何让水从不同出口流出甚至喷泉如柱;提水队用小铁桶忙着打水、送水;夏天来了,孩子们在水中嬉水、泼水玩游戏;冬天来了,小渔民们戴着斗笠、背着小背篓在岸边忙着垂钓……
抓住民间游戏的独特性、传承性、教育性,让其大放光彩。大型游戏“舞龙”、“赛龙舟”、潮剧《开漳序曲》从服装道具到民间音乐都富有民族风情,充满趣味性。小游戏“跳绳”“走关”“救国”“弹珠子”“贴人”“跳房子”“滚铁环”“丢沙包”“踢毽子”、“老鹰捉小鸡”、“捉迷藏”、“丢手绢”……幼儿玩得不亦乐乎。
三、回归自然,体验农家生活
让孩子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种植园里,他们亲自播种、浇水、施肥、拔草、架瓜棚,闻着蔬菜的芳香、追逐着飞来飞去的蝴蝶、瞪着小眼睛找虫子,认真记录、探索,好奇地寻找问题,享受收获的喜悦。果园里,他们给果树施肥、松土、浇水、除草、喷药,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农家乐园里,他们用捕获来的各种海产品,菜园里摘来各种蔬菜,果树下的泥土、落叶、野草……用由瓦片垒砌而成的炉灶、烧窑,废旧的锅、铲、瓢、盆、簸箕、柴火、石磨等办起过家家。帮厨们切菜、杀鱼、磨豆浆,大厨烧菜、炒菜、煎鱼……一道道香喷美味的菜肴做好了。瞧,楼阁里,桌子上摆满丰盛的美味佳肴,大家说着、笑着,吃得津津有味。孩子们在“野炊”中相互交往,学会分享、合作,拉近了社会与课堂的距离。
四、老师扮“懒人”,释放孩子天性
1.自己选择玩法。老师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在综合区,他们用轮胎、废旧的桌椅、竹梯、木梯、油桶、电缆盘等自由组合,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想用来怎么玩就怎么玩,老师只做观察者,不加以干涉。同样的游戏材料,每天都有不同的玩法,每天现出新花样,实现“一物多玩”。如《乌山游击战》,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任由孩子们自己玩出乐趣,玩出智慧。目前该项目已玩出四集连续剧,孩子们的游戏兴趣得到持续性发展。
2.自己选择材料。在材料的投放中,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创造自己的游戏。比如玩《乌山游击战》,开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孩子根据预报的剧情讨论还需增加什么材料,还想怎么玩。孩子们能根据不同故事情节提出要变换材料的用途:轮胎、麻袋垒战壕;花布、手巾当头巾;废旧的花篮、果篮、礼盒当菜篮子;竹竿当担架;野草、柳条做头套。另外,自制手榴弹、驳壳枪、手电筒、锅碗瓢盆及各种角色的服装、战斗器械应有尽有……
3.自己收拾材料。收拾玩具也是锻炼幼儿的好时机。我们注意利用每一次这样的机会,发动幼儿抬的抬、搬的搬、抱的抱,轻一点的自己来,重一点的找个伙伴一起来。让他们在收拾游戏材料时,学会互助、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总之,幼儿园设计游戏活动,应让孩子们能够在户外场地中“探寻”,在本土资源中“拾趣”,在参与过程中“释放”,真正玩出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张天真.关于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J].政府法制,2011(36).
[2]阳建兰.论地方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J].大众文艺,2010(10).
[3]蔡丽华.浅谈如何正确处理群众文化两个效益的关系[J].华章,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