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给计算教学做“加减”

2017-04-22 17:37叶圣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问题对策

叶圣伟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要善于对当前的计算教学进行深入反思,要基于计算教学的价值目标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给计算教学“做加减”,以此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计算教学;问题;对策

计算能力通常是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要求学生们能够拥有很好的数字感应能力、符号的识别能力、空间感知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的学业负担虽然极大地减轻了,但是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设置了非常大的障碍,使得教师不能再使用原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应该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们获得知识,这样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学进行“加”“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引入环节——减一些“情境”,加一些“铺垫”

1. 减一些“情境创设”

在小学计算课的教学中,引入环节是第一环节。很多教师往往是通过情境引入的方式来引入计算教学内容的,但是有时教师设定的情境过于冗长,并且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计算学习中去。

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设定了如下的场景:同学们需要到操场搬运花盆,操场中有红花10盆、黄花20盆、紫花30盆。

师:同学们,你能从上面的描述中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得出什么样的问题?

生1:在这些花中什么颜色的花盆数最多,什么颜色的花盆数最少?

生2:紫色的花的盆数是哪两种花色盆数的总和?

生3:红色花和黄色花合起来和什么颜色的花盆数一样多?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依旧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准确地提出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急之下只能教师自己来提问,这就造成设置的情境没有意义。

以上案例中,教师其实是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操场中一共有多少盆花,或者紫色花的盆数比红色花的盆数多多少,比黄色花的盆数多多少。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达到引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但是因为学生并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提问,使得课程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2. 加一些“复习铺垫”

很多计算教学内容的算理是存在紧密的联系性的,在小学计算课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復习铺垫的形式来引入教学内容,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一课时,笔者没有进行情境的创设,而是先给学生出示以下两组题目。

第一组:

50×30= 20×43= 24×10=

第二组:

32×3= 45×3= 24×2=

通过上面的计算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之上,再让学生练习一道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运算,教师针对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究环节——减一些“演示”,多一些“操作”

1. 减一些“课件演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教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多媒体的辅助更是极大地方便了教师教学,但是个别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其华丽的课件,并没有真正地利用多媒体把知识很好地传递给学生,学生更多的是过了眼瘾,看过便忘,没有达到在生动教学的同时,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知识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精心制作了多张教学图片,虽然学生们都看得聚精会神,但是当教师提问的时候都不能回答到点上,总是在教学点的外围徘徊,没有达到教师教学设计的目的。

可以肯定,该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较为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但是作为小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往往会只专注于华丽的动画片,而忽视其中隐藏的数学知识,所以,当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华丽的部分减一点。

2. 加一些“学具操作”

数学的教学过程重中之重,就是能够让学生快速地理解计算的方法与算理,能够独立地消化整个计算过程,这些光靠多媒体的演示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要想快速地理解整个计算的原理就应该借助学具来更好地学习。例如在教授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课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问题,自主探索解题思路与解题过程。

例如,笔者在教学“分数乘法”一课时,首先给学生呈现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假设一个粉刷工人用五小时的时间能够粉刷完一面墙,那么一小时的时间他能粉刷几分之几的墙呢?”

有学生非常聪明,将纸张作为墙,均分五份儿,这样一下就看出了一小时粉刷了■的墙面。

学生一般这样表示:

图1

师:那么■小时的时间里,粉刷工人能够粉刷几分之几的墙呢?

有学生又迅速将纸在原有基础上均分四份儿,很快得出是■的正确结果。

图2

学生解释说是■的■就是■。

师:能不能将计算的过程写出来呢?

学生写出算式■×■=■。

师:那么能不能表示出粉刷匠在■小时里能粉刷多少的墙面?

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写出了算式■×■=■。

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得到了分数的乘法运算就是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学具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利用一张纸自行涂涂画画,折折拼拼,就能够解决分数乘法,理解分数乘法运算的机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探索,依靠自己的学习能够很快发现其中蕴藏的科学知识,并且及时掌握。

三、深化环节——减一些“多样”,多一些“优化”

1. 减一些“多样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仅仅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还应该倡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一味地追求多样化的算法又会阻碍到教学过程的整体推进。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在引入了9+4这一算式后顺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可以得到9+4的方法有哪些吗?

生1:从9开始再向后数4个数10、11、12、13,应该是13。

生2:用数小棒的方式也可以解决,先从小棒的总数中数出9根,之后再从小棒的总数中数出4根,然后把之前数出来的9根合起来,再数一数共数出了多少根,得出13根。

生3:9+1=10,10+3=13。

生4:4+6=10,10+3=13。

……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的好,还有没有别的算法呢?

听到教师的提问之后,学生又积极地思考发言,说出其他的方法。

生5:1+4=5,5+8=13。

生6:2+4=6,6+7=13。

……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不断地将9进行拆分,到最后距离下课还有十分钟的时候教师才终结了继续寻找答案的过程。

虽然这一节课中,学生不断思考踊跃发言,但是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多解法的曲解,简单地认为只要是越多的算法就是越好的,使得学生们不断地想出偏离教学设置的解答,虽然学生们都积极地进行了思考,但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过程,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多解法而偏离方向,在多解法方面应该适当地做一下“减法”。

2. 加一些“算法优化”

并不是每一道题都要进行多解法的追求,对于多解法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想出高效优化的解法,这样的解法才具有意义,值得倡导。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一课时,对于“24×12=”主要有三种算法,第一种就是叠加法;第二种是叠乘法,如24×12=24×2×6,24×12=24×4×3,24×12=4×6×12,24×12=3×8×12,…;第三种就是使用列竖式的方法。这是三种较为典型的方法,各具特色,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三种方法,并且融会贯通,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多位数乘法的要诀。为了测试学生对多位数乘法掌握的狀况,笔者设计了“99×87,23×13”这两个计算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算理。这是很有特色的两个题,第一个题如果使用叠加的方法来计算,计算量非常大,是一种极不可取的方法,而第二种则不能使用拆分叠乘的算法计算,就在此时引入列竖式的算法,这一算法能够同时用来解决这两个题,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算法的通用性。

可见,如果在给学生介绍完多种解法之后,不能够及时地介绍最为优化简便的算法,那么学生很有可能继续使用较为低级原始的算法来进行计算,故而,在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使用多种算法解题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优化算法,寻找最为简便、最为高效的解题方法,这样才真正地起到提升解题能力的效果。

四、练习环节——减一些重复,多一些思维

1. 减一些机械重复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们理解计算的算理的同时,计算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及时地让学生们进行计算练习,才能够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计算技能。但是,现在一些教师给学生设计的计算练习却存在“机械重复”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小学生对计算学习产生枯燥感。

从内容上来看,教师的很多计算练习题是对习题的模仿,为了学生们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计算练习,这样让学生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计算方法,提升计算的速度。从形式上来看,练习题的形式更为单一,变化更少,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进行重复的计算,学生们在进行长期的计算中会出现厌烦的心理。

简单重复机械的练习,收到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故而,在练习题的设置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减少简单重复机械的练习,设计出具有一定变化的练习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失去计算的兴趣,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2. 加一些“数学思考”

申建春老师曾写过文章《价值决定方向》,文中提到教师在向学生们教学计算的过程非常重要,重在让学生能够对整个计算过程理解与领悟,计算教学具有显性与隐性两个特点,显性体现在计算,隐性体现在理解。在计算教学时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数字的特征,发现蕴含在其中的规律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申建春老师关于计算教学的阐述精到,指导了练习计算的设计方向,使设计更具数学思考性。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以下练习:

①计算下面各题

■+■,■+■,■+■,■+■,■+■,■+■。

②你能将这六道题进行分类吗?

学生仔细观察了这六道题,将两个加数分子是1的分到一类,将其他的分到一类。

③观察分子是1的算式,你们能够发现什么?

■+■=■,■+■=■,■+■=■。

学生们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如下的猜想:■+■=■。

④你们的猜想有一定的道理,是否所有这样的分式运算都适合这一公式呢?

学生们自己动手写了一些类似的算式,经过计算发现推导出的公式是正确的。

这样的练习计算,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加入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推导能力,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我们要善于给计算教学在引入、探究、深化、练习这些环节做“加减”,从而让计算教学更高效。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