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遂良与河间府方言文献《汉语入门》*

2017-04-22 02:56刘亚男
文化遗产 2017年2期
关键词:河间耶稣会入门

刘亚男

戴遂良与河间府方言文献《汉语入门》*

刘亚男

法国耶稣会士戴遂良大半生都在直隶河间府地区传教,留下了大量的汉学著作,尤以河间府方言文献的语料价值最高。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戴遂良的汉学著作,重点介绍河间府方言文献《汉语入门》,并探讨其在语言学、民俗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戴遂良 《汉语入门》 河间府方言

一、引言

1583年,天主教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 Ruggieri,1543年—1607年)和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入广东肇庆传教,此即耶稣会士定居中国传教之始*[德]彼得·克劳斯·哈德曼(Peter C.Hartamann):《耶稣会简史》,谷裕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事实上,1588年,罗明坚被远东教务观察员范礼安(Alexandre Valignani,1583年—1606年)派往罗马与葡王及教皇交涉,并于1607年病逝于意大利,因此,利玛窦成为真正意义上耶稣会士在中国内地开教的创始人。参见江文汉:《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11页。。此后,汤若望、南怀仁、金尼阁等耶稣会士陆续来华传教。明末清初,法籍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年—1629年)*金尼阁的籍贯有争议。金尼阁的出生地杜挨当时处于西班牙的统治下,古代这里居住的是比利时人部落,1615年,金尼阁在德意志的奥格斯堡出版他翻译并增写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时,在封面上自署“比利时人”。在金尼阁去世半个多世纪以后,杜挨被法国征服而划入法国版图,因此金尼阁也被看做法国人。参见江文汉:《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第59页。先抵达澳门,后经肇庆到达南京,开启了法国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的历史。随后,法籍耶稣会士陆续来华,并在满清的朝廷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鸦片战争以后,法国耶稣会先后在中国上海徐家汇和直隶河间府成立了一南一北两个传教中心——江南代牧区(1847年)和直隶东南代牧区(1856年)*1856年5月30日,教廷将北京教区改为三个代牧区:直隶北境代牧区(主教座堂在北京)、直隶西南代牧区(主教座堂在正定)和直隶东南代牧区。前两个教区都由法国遣使会负责,而直隶东南代牧区交给法国耶稣会负责,成为耶稣会在中国开辟的两大教区之一。(具体参见天主教献县教区网站《献县教区简史》http://www.xianxiancc.org/showart.asp?id=2)。当时的直隶东南代牧区包括河间、大名、广平三府,冀、深两州,共三十六个县,代牧区总堂最初设在广平府威县赵庄,1861年迁至河间府*当时河间府下辖河间县、献县、肃宁县、阜城县、任丘县、交河县、宁津县、景州、吴桥县、东光县、故城县等十一县。献县张庄。

耶稣会士向来重视学术传教,在河间府的法国耶稣会士中,出现了两位大汉学家——顾赛芬(SeraphinCouvreur,1835年—1919年)和戴遂良(Léon Wieger,1856年—1933年),他们在传教的同时,悉心研究汉语和中国文化,在汉学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主要介绍戴遂良的汉学成就,并重点介绍戴遂良所编写的极具研究价值的清末河间府方言文献《汉语入门》。

二、戴遂良及其著作简介

法国耶稣会士戴遂良于1887年来华,于1933年逝世于献县,并葬于五台山,在华46年间,一直在直隶河间府教区传教,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河间府献县,仅1911年离开过中国出行日本和欧洲。戴遂良起初是位医生,后致力于汉学研究,一生勤于笔耕,“撰写过60多部著作,涉及中国的语言文字、民俗、历史、宗教、哲学等诸多方面”*谢海涛:《浅析戴遂良的汉学研究》,《文汇报》,2013年12月23日第011版。。1905年,根据沙畹的提名,戴遂良获得法国汉学研究的最高奖项——儒莲奖(Prix Stanislas Julien)。戴遂良在汉学方面的研究*对于戴遂良的著作目前还没有学者做过系统全面的梳理,我们综Bibliographieméthodique:[法]Henri Bernard,Bibliographieméthodique des uvres du père Léon Wieger,T’oungPao, Second Series, Vol.25, No.3/4 (1927), pp.333-345.[法]保罗·戴密微著,秦时月译:《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中),《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春之卷),第129页-136页。谢海涛:《浅析戴遂良的汉学研究》,《文汇报》2013年12月23日第011版。此外,特别感谢笔者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读语言学博士的大学同学燕芳,为我在该校区图书馆寻访到多种戴遂良的著作。大致可分为三类:有关汉语和汉字;有关中国的民俗与历史;有关中国的宗教与哲学。下面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1.有关汉语和汉字。戴遂良非常注重深入到贫苦人民当中去传教,提倡耶稣会士们应该在街头、田野用当地人的方言与之交谈、布道。为此,他用河间府方言编写了多部供在直隶东南教区传教的耶稣会士们使用的汉语教科书,如1892年编写的《官话入门:汉语口语使用教程,供赴直隶东南部传教士使用,河间府日常口语声韵》(KoanHoaJouMen.CoursPratiquedeChinoisParlé àL’usagedesMissionnairesduTcheliS.E.SonsetTonsUsuelsduHokienfou),是戴遂良编写的第一部河间府方言文献。其后,戴遂良又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于1895年和1899年分别编成并出版两卷本《汉语入门》(RudimentsdeParlerChinois:DialecteDu河間府)(丛书《汉语汉文入门》(RudimentsdeParleretdeStyleChinois:DialecteDu河間府)的第一卷)。此外,戴遂良还编写了两卷本的“告白河间土语”《日用粮》(1910年)*从《日用粮》第二册开篇的句子“這本兒上,給你預備了好幾篇靈魂的日用糧,凈實的,沒有虛的,你就一天這麼一次,撿着一個平安時候,掀開本兒看一篇兒。一半兒念,一半兒想……”,我们推测,“日用粮”的意思是“日常用语”,就像每天吃的粮食一样常用、必不可少。,分别描述了河间府方言的语音、短语和句子,如“也似的,念哎是的”“呌字,屢次念着”“做這個有益處沒有益處,好友,你試巴試巴就知道了”等。以上三种文献,前两种文献中短语和句子都有罗马字拼音注音和对应的法语译文,后一种是纯汉字本,三种文献都是用当时的河间府方言口语写成,语言研究价值极高。仿照《汉语入门》的编写体例和内容,戴遂良于1912年出版了《汉语口语教科书》(ChinoisParléManuel,第三版*该书第一和第二版的出版时间不详,据我们所掌握的有关戴遂良的材料,《汉语口语教科书》跟《官话入门》和、《汉语入门》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第三版”应该是相对《官话入门》(第一版)和《汉语入门》(第二版)来说的。),该书扉页书名下特别注明了如下字样“koan-hoa du Nord,non-Pékinois”,即“北方官话,并非北京话”,在“前言”中作者对书名中的“汉语”做了解释:telle que les Chinois du Nord la parlent ,depuis Moukden jusqu’au Fleuve Jaune. 即“这里说的‘汉语’是指北方话,比如说从奉天到黄河流域一带所使用的语言”。

此外,戴遂良还编写了影响很大的两卷本字典《汉字》(RudimentsLexique,1900年),该书最早成于1900年,后在1905年、1916年有过两次增修,每个汉字都有对应的罗马字拼音和法语翻译。戴遂良对汉字字源的研究在西方汉学界尚属首次,它不仅给出《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相关的内容,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附有金文字样。这部854页的《汉字》迄今为止仍然被认为是西方汉学界关于汉字的集大成者。

2.有关中国的民俗和历史。戴遂良所编写的中国民俗方面的著作有《民间传说》(NarrationsPopulaires,1903年)、《道德与民间习俗》(MoraleetUsages,1905年),都采用中法对照翻译的体例。《民间传说》的内容主要是一些从《今古奇观》、《聊斋志异》、《官话指南》等书中选出来的改编故事,通篇用河间府方言口语写成,语料价值极高。龙果夫在他的《现代汉语法语研究》(第一卷词类)*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郑祖庆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nb。一书中所引用的河北方言材料即为戴遂良的NarrationsPopulaires。《道德与民间习俗》据戴遂良本人介绍主要偏重于理论阐释。1909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民间传说》(FolkloreChinoisModeme)采用的也是中法对照翻译的体例,用222个从中国传奇小说、志怪小说等选取的民间故事记述唐代开元盛世以后中国的民俗情况,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民俗史,也标志着在华耶稣会“从注重宫廷、学者的趣味,转为同样重视下层民众的信仰,开始了系统的中国民间宗教研究”*李天刚:《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二百年》,《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5期。;该书用河间府方言写成,也可以说是一部“河间方言民间著作文集”*[法]保罗·戴密微著,秦时月译:《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中),《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春之卷),第136页。。1920年出版的《历代中国》(laChineàtraverslesages)是以教科书形式讲述中国上古时期到中古时期风俗情况的书,可以看做是对《中国近代民间传说》的补充,该书共有9课内容,书中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如《论语》、《庄子》、《左传》、《史记》等先秦典籍,内容涉及政治律法、军事、上古崇拜信仰、宗教、天文、历法、音乐、诗歌、绘画、建筑等。1913年出版的《中国的道德教义与风俗》(MoralTenetsandCustomsinChina)除了介绍民间道德与风俗,还列举了很多清代圣谕,使得该书还具有清代史料的价值。

戴遂良所编写的中国历史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三卷本的《历史文献》(RudimentsTextesHistoriques,1903年-1905年)和十卷本的《现代中国》(ChineMordeme,1921年-1932年)。前者是用法语写成,底本是朱熹的《通鉴纲目》,辅之以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文风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后者为双语刊印,书中摘译了大量当时的中文报刊文章,主要关注了中国人自己的观点,该书是戴遂良在目睹了清王朝的垮台及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历史巨变后所编写的,可以说是一部有关辛亥革命的编年史,且涉及到河间府当地的方言和民间故事,因此语料价值也很高。

3.有关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戴遂良在宗教和哲学领域的贡献也很大,1906年出版《哲学文集》(TextesPhilosphiques),中法双语刊印,这是一本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核心的文集,旨在说明佛道两家是中国思想完整而不可或缺的部分。文集出版后供不应求,于1930年再版,名为《哲学文集:儒家、道家、佛教》(TextesPhilosphiques:Confuciisme,Taoïsme,Bouddhisme)。《道教》(Taoïsme)两卷本分别于1911年、1913年出版,第一卷为《总目录》,包括《道藏》、《官修引得》和《私修引得》,书中还有《号数推算表》和《道藏分类表》;第二卷为《道教的天师》(LesPèresdusystèmeTaoïsme),分《老子》、《列子》、《庄子》三个部分。戴遂良还是一位在佛教研究方面造诣颇高的汉学家,著有两卷本的《中国佛教》(BouddhismeChinois),分别于1910年、1913年出版,也是中法双语刊印,该书附有多幅插图,下册还收入了《释迦摩尼如来应化录》。

戴遂良对中国宗教信仰的研究集大成之作当为《中国宗教信仰及哲学观点通史》(HistoiredesCroyancesReligieusesetOpinionsPhilosophiquesenChineDepuisl’origineJusqu’ànosJours)。该书1917年初版,1922年和1927年在献县出了第二、第三版,1927年由英国人倭纳(E.C.T. Werner,1864年—1954年)转译为英文(AHistoryoftheReligiousBeliefsandPhilosophicalOpinionsinChinafromtheBeginningtothePresentTime),1969年在纽约重版,1976年再版。戴遂良用内容详尽的77课中国民间传说阐述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呈现出中国宗教及哲学观点的历史性总览,梳理了中国的教派、各教派主要观点和发展史,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宗教通史的专著。全书由四部分(即中国宗教信仰历史四阶段)组成:上古社会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古代神话阶段年)、秦汉时代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国政治和哲学阶段)、汉代至唐代佛和道教发展史(佛教和道教阶段)、宋代以后的新儒教发展史(唯理论和冷漠主义阶段)。这是一部以儒、道、佛教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性质的著作,对中国宗教的历史演变所作的考察和分析都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意义,因此影响甚大。

上述戴遂良的著作几乎都在献县印书馆出版。该印书馆设在张庄总堂内,也称张庄总堂印书馆、献县天主堂印书馆。戴遂良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并在欧洲汉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耶稣会所提供的便利的出版条件。据统计,印书馆存有1941年前出版的各种图书共211223册*魏洲平:《河北献县张庄天主堂建堂150周年》,http://www.mzb.com.cn/ html/ report/ 134562-1.htm[2011-4-18],2006年。,种类包括基督教神学典籍、汉语学习字典和教材、中国民间文化、汉籍译本、报纸期刊等。潘小松指出“19世纪下半叶,法国汉学的两个中心一个在巴黎,另一个就在河间府献县张庄天主教总堂内。这里的中西文藏书曾达20万册左右……要是这些藏书还在,至少罗马和巴黎研究耶稣会远东传教历史的学者们得到这里来做研究”*潘小松:《献县访拉丁文》,《书国漫游》,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可见当时献县印书馆的盛况。

三、河间府方言文献《汉语入门》

河间府方言文献《汉语入门》(以下简称《入门》)*两卷本《汉语入门》为法国汉学家、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大学教授柯理思(Christine Lamarre)先生所提供。作为中山大学李炜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南方明清汉语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柯理思先生于2013年12月应邀来中山大学参会,跟项目成员交流有关海外珍藏汉语文献的研究及项目推进等问题,同时给项目带来了珍贵的海外汉语文献,《汉语入门》就是其中一种。这里,谨向柯理思先生表示感谢!是戴遂良于1895年和1899年分别出版的两册汉语口语教科书,是作者计划出版的十二卷本丛书《汉语汉文入门》的第一卷*根据戴遂良在总序中的介绍,丛书总书名为《汉语汉文入门》,分两个部分共十二卷,第一部分六卷为《汉语入门》讲汉语口语,第二部分六卷《汉文入门》讲文言。戴遂良还列了《汉语汉文入门》的总目录及各卷计划出版的时间。如下(总序,P4-P5):第I部分:汉语口语入门第1卷:前言、语音、语言结构、措辞、法语词汇表、汉语词汇表。——1895年出版。第2卷:要理问答,用汉语传授《福音书》等。拉丁语翻译。——将于1896年出版。第3卷:周日和节日的真言誓词等。拉丁语翻译。——将于1896年出版。第4卷:道德与民间习俗,理论。——1894年出版。第5卷与第6卷:实用道德,民间故事。——1895年出版。第II部分:汉语文言入门第7卷与第8卷:处事道德,从未出版的小说中选取的风俗场景。半文言形式。第9卷:古典书籍的用词索引表,用于辩论和阐述的带有不同时代评论的道德与哲学著作。第10卷:非古典哲学家用词索引表,异端儒家、佛家、道家。第11卷:必备的历史书。根据《通鉴纲目》和《纲鉴易知录》写成,里面穿插了整片的对传教士有用的话和事件以及从历史和文学典籍中选取的古代和现代的剧本。第12卷:补篇。汉字基础课。三部分组成的词汇:一览表(5000个汉字),按读音编排(5000个汉字)、按偏旁编排(12000个汉字)。附有一个石印术图解表,用来解释汉字的构成与派生、不同的书写形式,篆体、草体等。——将于1896年出版。从戴遂良出版的著作来看,上述十二卷作者后来都出版了,只不过有些并没有冠以“《汉语汉文入门》第几卷”的字样。。两册《入门》页码连编(共1500多页)、体例一致、内容连贯,包括前言、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

前言作者给出了学习这本书的指南(directoire)和建议(conseils)。比如“学习本书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多练习说……用汉语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思考,模仿汉的词组造句,避免造长句和复杂句……”(《入门》前言,P10-P11)*前言原文为法文,中文译文由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元老师提供,谨致谢忱。。戴遂良所提出的阅读指南和建议,现在看来,对学习汉语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文部分分三节,包括第一节(SECTIONⅠ)语音(DE LA PRONONCIATION)、第二节(SECTIONⅡ)语言结构(MÉCANISME DU LANGAGE)、第三节(SECTIONⅢ)措辞(PHRASÉOLOGIE)。

在语音部分,作者先给出了一个列有417个音节的语音表(TABLEAU DES SONS),然后对汉语的声韵调做了精确的描写,尤其是对四个声调的分析跟我们今天的分析几乎无异。作者明确指出音节为河间府地区所使用的音节,声调是在河间府地区所使用的声调。作者还介绍了汉语中一些不规则的发音,主要有轻声,如“一個、兒子、沒了”中的“個、子、了”和句末感叹词“啊,哎、罢、呢呀”等;还有儿化,如“皮兒、老頭兒、一會兒、躺躺兒”等,以及一些作者所认为的念讹了的读音,如“邊兒piēull-yēull、晌午chàngou-chànghouo、這麼tchéemo-tchéemenn、若jo-yo”*“-”前的读音作者认为是本音,之后的读音为念讹的读音。等。作者把“若jo”实际读为“yo”看做是一种讹读,这种认识在我们看来是有误的,其实这是一种词汇更替,“yo”实为“要”。

第二节语言结构,共175课。No.1主要是作者对汉语的认识,比如汉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等不像欧洲语言那样有形式上的标记;学习汉语,要通过大量的阅读从语言本身归纳规则,而不是通过首先学习语法规则来学会一门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质,不能把欧洲语言的规则移植到汉语中等等。这些观点在当时被提出来,体现了作者对汉语认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语言学素养。No.2—No.175主要围绕某个语法点来讲汉语的词和短语以及由词和短语构成的简短的句子,采用汉语——罗马字拼音——法语翻译的体例编排,如“这个tchéeke,ceci.那个náke,cela”(《入门》Ⅱ,No.3,P34)。

第三节措辞No.176—No.500是围绕第二节课文中的语法点所罗列的供学习者反复练习的句子和简短的对话。第二节每一课的语法点都能在第三节找到相应的这些语法点的应用。比如No.45讲被动语态(Voix passive),作者认为汉语中表达被动语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带“挨、受”的动词短语或句子,如“挨打、挨罵、受罰、他受了傷”等;一种是用介词“着、呌、被”,如“他着人打了、他呌人打了、他被人打了”等,作者同时指出,“着、呌、被”在河间府地区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着〉呌〉被”。有关这两种被动语态句子的应用,前者在第三节的No.253,后者在第三节的No.254,句子都取自百姓的日常生活,自然流利、口语性强,如下*原文竖排,每句话前标有数字,指明是第几个句子,句中用“、”表示停顿,用“。”表示一句话的结束。为便于阅读,电子语料的标点符号为笔者根据每句话所对应的罗马字拼音和翻译成的法文中的标点符号以及汉语现代标点符号用法所加:

年景不濟,人們斷不了挨餓。用胰子洗衣裳,又省事兒,衣裳也不受傷。告人的呌原告,挨告的呌被告。他因為偷嘴喫,不知道挨了多少打。張家那個童養媳婦兒忒受氣,天天挨打挨駡的,一點好時候也沒有。……(《入门》Ⅲ,No.253,P420-P422)

他夜落後晌着衙役呌了去了。這玻璃盃不知道着誰摔碎了。這隻雞着狗齩死了。我着他害苦了。李三在山上打柴,着老虎喫了。……你這倆孩子都呌他孃慣壞了。……我被人家扔的井裏,快救我罷!他那銀子被賊都搶了去了。(《入门》Ⅲ,No.254,P422-P424)

第三节还有10篇从自然生活场景中选取的对话,如Dialogue1(DNo.1)是两位原本素不相识的先生相互了解的对话。DNo.2是一个叫周士魁的拔贡到剃头棚儿里剃头,跟剃头师傅的对话。DNo.3是有一客人到洋货铺里买布,跟掌柜的讨价还价的对话。DNo.4是两位邻居孙秃儿和曹六相约一起赶集,在赶集路上的对话,以及到了集市上俩人分别跟卖东西的的对话。DNo.5是张婆抱着孙子到李婆家串门,跟李婆的对话,还有赵婆不见了一只小鸡,在外头吆喝时,王婆上去搭讪,赵、王之间的对话。DNo.6是丙丁在茶馆里说张三和李四打架的闲话,后又有赵大和王二加入,四人之间的对话。DNo.7是张先生上衙门里送信,分别跟衙役王二爷、房里人的对话。DNo.8-10是神父跟外教人的对话,一般都是外教人问有关奉教的事情,神父解答。这些对话都再现了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市井味儿很浓,地域色彩浓厚,语言的口语性很强。

第三节从No.176到DNo.10偶数页为竖排的汉语句子,奇数页分为两栏,左栏为汉语句子所对应的罗马字拼音,右栏为法语译文,罗马字拼音和法语译文均横排,汉语——罗马字拼音——法语翻译均是一一对应的,如“着我一说,他那脸就红了(原文竖排)。Tchao wo ichoūo,t’a na lièn tsiou honɡleao.Quand je le grondai,son visage rougit.”(《入门·Ⅲ》No.286,P570)。

《入门》附录部分列了中国的百家姓。

从总序到第三节措辞No.329为《入门》第一册(1895年)的内容,No.330—No.500和DNo.1-DNo.10及附录为《入门》第二册(1899年)的内容。

四、《汉语入门》的语料价值

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反映河间府方言的汉语口语教材,《入门》的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两个方面:

(一)反映了一百多年前河间府地区的风俗民情

虽然《入门》是一部汉语教材,但由于它是用河间府方言口语编写的,字里行间都透着浓厚的市井味儿和乡土气息,可以说,《入门》是一部反映清末河间府一带人们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包括物种、风俗、习惯和观念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

(2)中國風俗,不娶媳婦兒,死了不許入墳。(No.180,P256)

這裏娶媳婦兒坐轎,口外娶媳婦兒騎馬。(No.186,P270)

外教裏娶媳婦兒,上轎下轎,講究面向那裏。(No.361,P864)

娶媳婦兒先糊屋子。(No.266,P460)

娶親的到了村頭上,先把帖投進去。(No.323,P702)

喝加非得着白糖。(No.225,P348)

葡萄酒我算喝了,這是頭一回,以前我沒喝過。(No.250,P416)

好幾年糧食沒這麼貴過。(No.380,P920)

上年六百錢一斗糧食,今年一吊二,比上年貴一半兒。(No.397,P1042)

如今晚兒這做官的們,淨些個貪贓賣法的了。(No.460,P1032)

這喒晚兒的世界,有錢就有官做,你看陳復恩硬使銀子捐了個知縣,那些個窮科第可有什麼法呢?(No.340,P788)

(4)好喫懶做,怎麼也鬧不好。(No.304,P638)

要想着過好日子,除非了勤謹不行。(No.369,P884)

人要喪了良心,好比瞎子找不着正道一樣。(No.404,P1082)

沒有比着爹娘和兒女這個愛情大的了。(No.209,P314)

做老的兒的該以慈愛待兒女,兒女該以孝順待老的兒的。(No.372,P890)

媳婦兒模樣兒醜陋不要緊,只要一心一計的過日子就行了。(No.244,P402)

以上例(1)真实反映了河间府地区一年四季的农耕情况以及农作物的种类;例(2)的一组句子则反映了当地娶媳妇的一些风俗;例(3)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大烟对普通民众的祸害以及加非(咖啡)、葡萄酒等新事物出现,还有当时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粮价疯涨、卖官鬻爵、贪官横行等社会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4)的一组句子反映了当地百姓的一些是非观念。毫无疑问,《入门》向我们展示了一百多年前河间府地区一幅幅鲜活的社会风俗画。

(二)反映了一百多年前河间府方言的语言面貌

作为一部供传教士们学习河间府方言的汉语口语教材,《入门》记录、描写了一百多年前自然、地道的河间府方言口语,语言学研究价值极高,为我们研究河间府方言的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面貌及其一百多年以来的历时演变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在语音方面,用罗马字拼音给河间府方言,据我们所知,则始于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戴遂良。《入门》第一节对河间府方言的声、韵、调都做了精细的描写,很多描写都跟后来的国际音标相当接近,如舌尖前音用ts、ts’、s来表示,舌尖后音用tch、tch’、ch来表示,韵母u用ou来表示,介音i用i和e来表示;声调采用明末以来入华耶稣会传教士的标调法(“ˉ^ˋˊ”),调号都标注主要元音上,且位置也比较固定。从中可以看出《入门》的罗马字拼音整个拼写系统都显得相当缜密和完善,据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河间府方言的语音系统,窥视献县方言一百多年以来的语音演变情况。

在词汇方面,《入门》记录了大量鲜活的河间府方言词汇和短语。一百多年以来,这些方言词语大多得以传承,如“老的兒(父亲)、小的兒(儿子)、髁髏膊兒(膝盖)、尋(snn,嫁、娶)、砑(用卵形或弧形的石块碾压)、(呕吐)、待見(喜欢)、火(用言行促使人发火或火气更大)、撥揦(用手拍扫)、寡(饭菜淡)、勤謹(勤劳、勤快)、不賴歹(不错,好)”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方言词语正在或已经被其他词语所替代,如“跐”正在被“踩、踏”所取代,“跍蹲”在年轻人的口中已经被“蹲”所取代。分门别类归纳出《入门》的词语,与今天献县方言的词汇系统进行历时的比较,就能揭示一百多年以来献县方言词汇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和规律,这对我们研究北方话词汇系统的历时演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语法方面,22万余字的句子和对话,为我们研究河间府方言语法面貌提供了最为理想的语料。《入门》的语法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有助于揭示百年来献县方言语法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和规律。比如“着”字使役句和被动句在传世文献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其使用频率远不及“叫”字使役和被动句。但在《入门》中,“着”是唯一表达使役和被动的标记。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当今献县方言“着”字使役句和被动句还仍然存在,但目前正处在被“叫、让”更替的过程中,且“着”字使役句使用的频率不及“着”字被动句。可以预见的是,在普通话的强大影响下,“着”字使役句和被动句终将消失。由于“着”字使役句比“着”字被动句消失的步伐要快,导致“着”字被动句在很多方言中都还存在着,而“着”表使役却并不多见*山东荣成和寿光也存在“着”字使役句和被动句,但山东平邑却只有“着”字被动句。山东荣成和寿光的情况参见王淑霞:《荣成方言志》,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杨树铮:《寿光方言志》,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山东平邑的情况为笔者调查所得。,这使得很多学者认为“着”表被动来源于遭受义而非使役义。这个问题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义的启发:一个方言中(尤其是北方方言)只存在“着”字被动句并不表示它没有存在过“着”字使役句,也更不能证明它就一定来源于遭受义而不是使役义,河间府方言材料《入门》就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只用“着”表使役和被动的材料,为我们探讨“着”字被动句的来源以及使役跟被动的关系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b.有助于探讨北方官话内部在语法上的差异。比如复数词尾“们”,《入门》中“们”的使用范围很广,不仅可以用在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之后,还可以用在疑问代词(誰們)、指物名词(事兒們)、日期名词(初三初四們)、指人的名词性短语(考武的人們)和“的”字短语(管事兒的們)之后;且《入门》中“们”的复数意义也有泛化倾向,如用在并列连续的日期名词之后,表不确定的日期,“初三初四們”指初三或初四,而非初三和初四。而同时期的其他北方官话文献如北京话文献《语言自迩集》、《小额》和山东方言文献《官话类编》、《德华字典》,“们”都只用在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之后表示复数,其使用范围远不及《入门》中的“们”那样广。因此,将《入门》与同时期的其他北方官话文献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揭示北方官话内部的语法差异,还能丰富整个北方官话的语法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海外汉语文献,在发现《入门》之前,学界并没有带有河北方言特征的历史文献问世,历史上的河北方言是一种什么面貌、它跟当北京话及其他北方话有多大差异等问题我们也不得而知,而传教士编写的河间府方言文献《汉语入门》的发现,为我们揭示清末河间府方言的面貌及其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演变、探讨它跟北方其他方言的关系及异同提供了可能。因此,作为首次发现的有关河北方言的历史文献,对《入门》进行全面系统的语言研究不仅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还能为近现代汉语史尤其是官话语法史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而河北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对其进行历时和共时的研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标准语——现代汉语普通话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

[责任编辑]庄初升

刘亚男(1988-),女,河南驻马店人,中山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广东广州,510275)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南方明清汉语研究”(项目编号:12&ZD17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清代官话语法研究”(项目编号:GD13CZW15)的阶段性成果。感谢李炜、庄初升、吴吉煌、陆烁等诸位老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

H17

A

1674-0890(2017)02-121-08

猜你喜欢
河间耶稣会入门
注重细节,表现均衡的4K入门之选 Acer(宏碁)HE-4K15
文化河间的“六张城市名片”
宗教与文化的对话
16、17世纪罗马教宗拖欠日本耶稣会年金问题
奔跑于诗经故里,感悟历史感受文明
学习和自己的相处之道 独木舟的入门 CANOE
近代中国工程师教育
几何入门,四个“重视”
拒子入门
河间铜鎏金佛造像的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