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琉璃渠古村落研究

2017-04-22 02:56于海霞
文化遗产 2017年2期
关键词:窑厂琉璃

顾 军 于海霞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琉璃渠古村落研究

顾 军 于海霞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背靠九龙山,东临永定河,以烧制皇家琉璃闻名,是有着浓厚历史底蕴的“琉璃之乡”,2007年琉璃渠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琉璃烧造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历史机遇造就了以琉璃烧造业为核心产业的琉璃渠古村落,围绕着这一产业,形成了琉璃渠古村独特的村落空间形态和琉璃烧造、农业、交通运输业组成的产业链,而不同的业态的存在又形成了不同的地缘文化圈(移民)和民俗信仰文化圈,这一切构成了琉璃渠古村落独特的文化生态。当前,琉璃烧造业的生存面临着困境,如何保护琉璃渠琉璃烧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修复该村文化生态,保护古村传统文化的关键。

琉璃渠村 琉璃烧造业 文化生态学

一、琉璃渠古村落的自然生态

琉璃渠村位于北京西部的门头沟区,西临太行山余脉——九龙山,东临永定河,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处在永定河出山口的冲积平原上,是永定河冲积扇的顶点。整个村落西北高东南低,山区与平原的接合部,土壤较为肥沃,利于农耕,是北京地区人类最早活动的区域之一。该村以悠久的历史及独特的烧造琉璃技艺闻名于国内外。早在辽代之前,琉璃渠附近的龙泉务地区就已经烧造琉璃制品了,元朝开始朝廷在此设局烧窑,作为官窑也有700多年的历史,琉璃渠村古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与琉璃烧造业密不可分。

便捷的交通、丰富的矿藏、充足的燃料和水资源是琉璃渠村琉璃烧造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一)便利的交通

琉璃村南北各有一条著名的大道,南边为西山大道,北边为妙峰山进香南道。

西山大道起于北京阜成门,在穿过三家店,越过永定河后,经琉璃渠向西进入深山区。古道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远上山陕地区和内蒙古高原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从古至今,西山大道上商旅活跃,人员来往频繁,便利的运输条件,为琉璃制品运往京城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过去村中有专门负责运输琉璃制品的骆驼队,持有工部发放的黄旗作为通行证,上面写有工部和琉璃局的字样,若遇天晚或雨雪天气,可以免费住在周边旅馆,到年底统一结账。为琉璃烧造业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妙峰山庙会进香道路主要有4条,其中从琉璃渠村经过的这条道路就是妙峰山庙会的进香南道。旧时香会多在琉璃渠村北部万源同善茶棚落脚。清末琉璃窑主赵春宜在琉璃渠村村北出资重修万缘同善茶棚,规模极大,不仅免费为来往香客提供茶水接待,而且在永定河投资修桥,使香客能够有路可走。因此,许多香客们宁可绕路也要走这条进香道路,并使其逐渐成为妙峰山进香的正道。

图1:琉璃渠村地理位置示意图*熊忻恺:《历史文化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748页。

(二)丰富的矿藏

琉璃渠村地处九龙山北麓的洪积阶地,村西南部为山地淋溶褐土,东北为碳酸盐褐土,周边有丰富的页岩、叶腊石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貌类型和矿产资源,为琉璃渠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页岩、叶腊石等矿产资源是琉璃烧造的重要坯料。琉璃渠村背靠的九龙山有得天独厚的页岩资源,当地人称之为“坩子土”,其质优者含在口中,没有砂质感觉,明代沈榜在其《宛署杂记》中记载:“对子槐山,生产甘子土,堪烧琉璃,本朝设有琉璃厂,内官一员主之”*(明)沈榜:《宛署杂记》第四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年版,第28页。。用它烧造的琉璃不易开裂,百年不掉釉色。

琉璃烧造当中充当辅料的叶腊石在琉璃渠周边也相当丰富。叶腊石,呈白色微带浅黄或浅绿,玻璃光泽,质地较软,具有油脂感。产地在九龙山向斜南,门头沟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叶腊石产地。

丰富的坩子土和叶腊石的矿藏,是琉璃渠琉璃烧造业最重要的资源保障。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才使得元代初年朝廷迁大批工匠入此地,就地取材,建立琉璃窑,并派专人管理,从此开始了琉璃渠作为北京最重要的琉璃官窑的历史。

(三)充足的燃料

琉璃渠村森林资源较为丰富,草灌坡主要以荆条、酸枣,白草为主,林木覆盖率达82%,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早期的琉璃烧造提供了必需的燃料。早期琉璃烧造时使用木柴,旧时朝廷对木柴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规定,而当地窑厂所使用的木材都在附近砍伐。使用木材做燃料所烧制的琉璃制品较为细腻,颜色纯正,但是对烧窑匠的技术要求较高,而且烧窑时所需木柴数量较多。

为保护林木,窑厂逐渐放弃使用木柴,开始使用山西的烟煤来烧窑,山西所产的烟煤爆发力强,燃烧时间较短,比门头沟地区所产的无烟煤更适合琉璃烧造。煤炭取代木材,虽然解决了燃料问题,但烧制效果却稍逊于柴烧。

(四)丰沛的水源

永定河自官厅山峡进入西山,劈山成峡,顺流成谷,出于三家店,琉璃渠村紧邻永定河,是永定河出山前所经的最后一个村庄,拥有丰富的工业和生活用水资源。

琉璃渠村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村内古井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多达40余口,平均不到0.1平方公里就有一口水井,能够满足当地农业和琉璃烧造所需的用水量。

二、琉璃渠古村落的空间形态

琉璃渠的村落空间形态不同于传统的纯粹的农业村落和商业村落,它是围绕着琉璃烧造业而逐渐形成的。它的村落功能分区、街巷布局,以及村内重要的地标性、功能性建筑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一)街巷格局与功能分区

琉璃渠村的旧时格局主要沿三条南北向大道两侧展开,大致可以分为手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三大功能区。

图2:琉璃渠村的功能分区

1.手工业区

琉璃渠村手工业区由村内琉璃烧造厂和琉璃制品原材料产地所组成。琉璃渠村北、西、南三面环山,东临永定河。烧制琉璃所需的重要原料——“坩子土”都采集自临近山地的山麓地带,故元、明、清时期,琉璃厂在选址时依据原材料产地就近原则,将烧造琉璃的窑址设在“坩子土”资源丰富的山麓地带,清代之时,琉璃烧造窑已遍布村落北、西、南三面山地与平地交汇的山麓地带,形成“半个圈都是窑”的产业功能区,如月牙一般包围着村落,但主要的窑区是安排在村落下风向的东南和西南的山麓地带。

2.居住区

琉璃渠村街巷以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前街、后街)为主,以穿插其中的南北向街巷为辅,沿着主要街道分出了多条次要街道和通往各家各户的巷道,可以用当地一句民谚来概括:“大街后街南北厂,东西弯子南北巷(jiang三声)”*来源于居民口述访谈录音整理。。大街和后街是琉璃渠村的主街道,大街也称前街,即通往黄土高原和塞上草原的西山大道,全长1公里。琉璃渠村后街全长0.5公里,后街的两侧至妙峰山进香正道之间为村中最主要的居住区,亦是琉璃渠村的主体。北厂和南厂附近也是居民较为集中居住的地区。琉璃渠村后街一带的居民以李姓为主,然李姓又分为外迁至此的李姓和原住于此的李姓,以今日村民委员会为分界线,分为南北两片。北片为从山东迁来的李姓的住所,以烧砖瓦为主;南片为原住民李姓人士的住所,主要以务农为主。窑厂周边的居民以山西移民过来的工匠为主,其中以赵氏家族的厂商宅院为代表。

3.商业区

琉璃渠村旧时的商业区集中分布在前街(西山大道)两侧。琉璃渠村是西山大道的进山口,来往于京城与山陕地区之间的商旅的必经此地,村落同时也是进入太行山深山区的起点,是京西大道的第一村。因而与西山大道重合的琉璃渠村前街自古以来都是商贾繁华之地。第二,村落前街是山里与城里交换农产品和生活日用品的通道,过了琉璃渠,往东走就是出山,往西走就是进山。第三,前街更是琉璃窑向京城运输琉璃原材料和琉璃瓦件的重要通道,琉璃窑厂商宅院就是位于这条街上。这条街上分布着大成店、永隆店、泰和店、天和永、利成功、天盛油店、世值店、宋鞍铺、邓掌班、义元泰、广庆永、田铁铺、增和厂、永盛肉铺等。*参见琉璃渠村《重修西山大路碑》碑文。

(二)地标性建筑

琉璃渠村虽三面临山,但其建筑大部分位于平地,总体建筑布局高差变化小,多为平房合院,只有北部和南部有少量宅院依山而建,沿山势由低向高错落分布。村里的街道主要有横向沿前街与后街这两条主干道,居址高度自东向西沿缓坡起升,而东侧入口处的过街楼、西侧的关帝庙和北侧的万缘同善茶棚在整体布局中构成一个三角形,起到限定边界和划分空间领域的作用。

过街楼过街楼位于琉璃渠村的东南部,修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二十一年《三官文昌东阁碑记》碑对过街楼的创建有详细记载:“神京西五十里许,有琉璃局者,以烧琉璃著名者也。由王朝景、赵邦庆等首昌集局民共仪,众人踊跃称善,捐资鸩工,庇材垒石为台,构木为门,下辟洞门便行人也,不数月厥工。阁之上,东向供奉文昌、三官足以消除灾祸也。”,也叫“三官阁”或者“灯阁”,供奉天地水三官和文昌帝君,是村落东侧的边界点,旧时人们从东边过来看见过街楼,就表示着即将要进入山区。

图3:琉璃渠村标志性建筑示意图*(明)沈榜:《宛署杂记》第四卷,第52页。

1.关帝庙

关帝庙,又称老爷庙,位于村落的西南角,前街的西端,是进入太行深山区的起点,是村落空间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支点,关帝被民间奉为武财神,来往商旅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保佑,财源茂盛。此外,这个庙也具有商会会馆的功能,关帝庙的配殿即为会议室,一是商旅商讨事务,为商人做买卖祈福;二是为九龙山庙会的一个聚集点。过去琉璃渠水茶老会、桌子会都在此集会。

2.万缘同善茶棚

万缘同善茶棚位于琉璃渠村北部,是琉璃渠村北部的重要支点,也是琉璃渠村妙峰山进香正道的标志性建筑。此茶棚为前往妙峰山进香的香客免费提供饮食。在显示财力的同时也为琉璃渠村带来人气,拉动了村落经济的发展。

三、琉璃渠古村落的文化生态

在特有的自然生态的影响下,琉璃渠村也形成了极具特点的文化生态。

(一)琉璃烧造业的核心文化圈

1.琉璃烧造业的工种及工匠传承

琉璃,古已有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当中,是以氧化铅、石英等为主要原料的建筑陶釉。琉璃烧造技艺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元朝时期已经较为成熟,发展到明清之时,更是达到一个高峰。琉璃渠村的官式琉璃烧造技艺经过七百余年的长期发展,形成了包括选料、配料、塑形、素烧、上色、色烧等工艺流程。

琉璃行业中分“上三作”、“下三作”,“上三作”主要是指稳作、窑作和釉作,虽然人数较少,但是掌握技术核心:稳作的主要负责设计和制模,他需要掌握“捏、铲、抠、画”的技巧。窑作负责烧窑,从事窑作的工人被称作“烧窑匠”,负责掌握烧窑的火候。釉作主要负责配制釉料。“下三作”主要是负责粉碎、洇泡、装窑、出窑、烧火等等。

琉璃烧造业的技艺传承旧时主要是依靠地缘和血缘为纽带,首先是同乡之间手艺的传承和学习。窑厂内的工匠多数为山西人,他们的技艺大都在同乡之间传承。其次是家族传承,民间甚至有“传子不传女”的说法。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国家政策影响,有了“献技术”之说,讲究无私奉献,将所有的技术都教给徒弟,规定一个师傅带两三个徒弟,打破了同乡之间、家族之间的传承关系,传承的方式主要是徒弟给随师傅打下手,十年或八年以后,就能基本上掌握所学技能。

2.琉璃烧造业的组织与管理

(1)管理机构

琉璃渠村的窑厂从元朝起就属于官窑。元朝时期管理琉璃窑的机构隶属少府监,《元史·百官志》记载:“大都四窑场,秩从六品……隶少府监。至元十三年置。”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置大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知少府监事。”琉璃窑归大都留守司总管辖,大都留守司有“兼理营缮内府诸邸,都宫原庙”之职。*(明)宋濂等撰:《元史》,湖南: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300页。明朝时期琉璃局由内官管理,清朝琉璃窑局归工部营缮司管辖,由工部专员董理。到民国时期,琉璃窑厂由官办改为民办,取名为“北平赵家琉璃窑厂”。解放后,琉璃窑厂被政府收购,成为国营企业,1962年被划归故宫博物院管辖,改名为“故宫琉璃瓦厂”。20世纪70年代琉璃瓦厂被北京市建材工业局接管,1977年改名为“北京市琉璃制品厂”;20世纪70年代后村内主要有四家瓦厂,现在为三家琉璃瓦厂,即北京明珠琉璃瓦厂,西山琉璃瓦厂,古建瓦厂,它们分别为股份制企业和乡镇企业。

(2)管理人员

元朝时期琉璃窑的管理人员有:大使1名、副使1名,秩从六品。*(明)宋濂等撰:《元史》,湖南: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303页。明朝时期琉璃窑的主管的官员为内官1名,这一点记载在《宛署杂记》当中:“本朝设有琉璃厂,内官一员主之。”刘敦桢在其《琉璃窑轶闻》中引清人《倚晴阁杂钞》:“明时各厂以内官司之”*刘敦桢:《刘敦桢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版,第59页。

清朝初期,琉璃局的主管官员为汉官,任期一年,康熙年间,改为满族官员1名,汉族官员1名,笔帖式2名。满汉官员共同管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实行官督民办的政策*门头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龙泉镇琉璃渠村党支部村委会:《京西古村琉璃渠》,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由各窑厂主直接负责,琉璃渠村当时有南窑厂和北窑厂,南窑厂的厂主由王氏家族担任,北窑厂的厂主由赵氏家族担任,赵邦庆是北窑厂的第一任厂主。他们必须按照户部所颁布的标准进行生产,产品要符合工部的要求。时至今日,琉璃渠村的窑厂主要有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窑厂主要由厂长或董事长负责管理。

(二)琉璃烧造业的周边文化圈

1.琉璃烧造业与农业、商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琉璃烧造业是琉璃渠的支柱产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村中仍保留有一定的农业人口,他们的生产劳动为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了充足的口粮,是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以京西大道为依托的发达的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为琉璃烧造业的原料和产品的供销、运输提供了保障。旧时烧制成功的琉璃制品则主要通过骆驼运往京城,村中有专门负责运输的骆驼队将琉璃制品运往京城。此外,在琉璃烧造过程中釉料的配置较为严格,因此设有专门从事收集釉料原料的人员,主要由山西人经营,他们往往到各地去购置质量上乘的原料,然后由配色匠将这些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色。因此,琉璃渠村的各个行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生的行业生态链。

2.信仰的差异与共生

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神,行业神又分行业保护神和行业祖先神,后者多与各行业首创者的神话传说有关。琉璃渠村各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神信仰,有各具特色的祭祀仪式,同时也有共同信奉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神祇,各个信仰文化圈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交融,和谐共处。

第一,琉璃渠村因为其特有的琉璃烧造业,村内老君神信仰极具代表性。中国传统的冶炼烧造业普遍奉太上老君为行业神,且民间传说琉璃是在炼丹的过程中偶然所得,而太上老君是炼丹的鼻祖。琉璃渠村修建了老君堂,祭祀的仪式主要有三种:开窑祭祀、背窑祭祀和窑神生日祭祀。

开窑祭祀、背窑祭祀:

在窑厂装窑和闭窑的时候,要在窑前点上三炷香,祈求祖师爷太上老君保佑,烧窑顺利,不出废品。也就是民谚所说的“点窑闭窑三炷香,老君保佑满堂彩”

琉璃窑点火之前须祭拜。主要是杀猪宰羊,祈求太上老君保佑。烧制成功,等到要灭火的时候,一般要宰一只羊,特别是宰绵羊,因为刀子一捅,他要“咩咩”的叫,谐音为灭。如果此窑烧造的不错,可以把羊吃了。清末以后,庙祭逐渐萧条,老君堂荒废,工人们就把老君神请到琉璃厂的“柜上”,也就是请到结账的柜台处,常年供奉。

窑神生日祭祀:

传说农历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的生日,故窑工们选择在这一天祭祀祖师爷火神,因为在当天有禁止屠宰的传统,祭祀使用的贡品需提前准备好。祭祀当天上午,窑主和工人齐聚老君堂中,献上三牲贡品,磕头叩拜,宣读祭文大表,颂扬祖师爷的功德,祈求祖师爷保佑窑厂炉火旺盛、行业兴旺发达,人口平安。

琉璃烧造业和煤炭业还崇拜窑神,他们在拜祭窑神的时候去九龙山、圈门或涿州,琉璃渠村虽然紧邻进香大道,但村民并不参拜妙峰山的娘娘庙。俗语称“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九龙山的娘娘照近不照远”,说的就是妙峰山的神灵保佑的是远方的香客,而九龙山的神灵保佑附近居民的安定。居民为祭拜窑神,成立了五虎少林会和水茶老会等花会组织,水茶老会主要是为九龙山庙会提供茶水服务的,。

第二,商业与交通运输业主奉的关公。

关帝信仰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与孔子并称文武二圣,他身兼战神、辟邪神、武财神、行业神等数职。琉璃渠村在西山大道的东口建有关帝庙,在当地俗称“老爷庙”。主要功能是保佑过往商旅的安全和生意兴隆。老爷庙还是当地商会的活动场所,因此,在琉璃渠村,关公的神性主要还是体现为行业神,也就是财神。

第三,村中农业人口主奉的龙神

在农业社会中,尤其是经常发生干旱和洪涝的地区,龙王都备受推崇。龙王信仰在门头沟地区就十分普遍,几乎村村都有,琉璃渠村也曾建有供奉龙王的龙王庙,祈求风调雨顺。

第四,村民们共同信奉的佛教、道教诸神。

村民共同供奉的佛教和道教神祇主要有三官、文昌帝君以及观音,都建有庙宇供奉。反映了居民祈求村内平安,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望。

四、琉璃渠村文化生态系统的破坏与修复

传统的琉璃渠村是一个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每一部分都是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会带来总体的改变。在琉璃渠村文化生态链中,从原料到人、技术、市场、政策等环节的改变限制了以琉璃烧造业为核心的琉璃渠村的发展。

(一)琉璃渠村文化生态系统的破坏

琉璃渠村文化生态链是环环相扣的,每一环的改变都可能对文化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琉璃烧造业的变化更是限制了琉璃渠村的发展。

1.琉璃烧造原料的变化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

第一,烧造琉璃的主要坯料是琉璃渠村周边山上所产的坩子土,但是,根据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门头沟地区为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为了区内环境保护,政府禁止开采坩子土,现在使用的坩子土都是以前存储下来的。长久看来,如果一直禁止坩子土的开采,势必会破坏琉璃烧造业的基础,如果用其它的原料代替则会降低琉璃的质量。

第二,从釉料来看,传统琉璃釉料含铅量较高,工人容易发生铅中毒,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它的特点是烧制出来的釉色较为稳定,不易掉色。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再允许炼铅配色,用其他原料代替了铅,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中毒率,但是这些釉料当中杂质较高,导致烧制出来的琉璃的纯度大大降低,许多绿琉璃件经过日照之后会出现爆釉或变色的情况。

图5:传统绿釉(左图)与现代绿釉(右图)对比

2.琉璃烧造行业出现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传承断层问题。

人是琉璃烧造业的主体,是琉璃烧造技艺得以传承的重要保障,但是随着各窑厂技术工人年龄的不断增长,琉璃烧造行业的人才出现后继乏力的现象。现在各厂的老艺人大都已年过五十,年龄偏大。而年轻人大多不愿意继承琉璃烧造技艺,琉璃烧造技艺面临传承危机。其原因主要是窑厂环境较差,工作繁重,但是工资偏低,导致许多人才跳槽或者改行,现在的年轻人多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到琉璃窑厂上班,这使得许多技艺很难传承下去。

3.生产工艺的改变影响其产品质量

从模具的使用来看,以前使用木质模具,雕塑出来的琉璃制品较为精致,艺术性较高。现在为了提高生产的效率大都使用石膏模具,石膏模的优点是出活率高、保存时间长,但是它在层次感和艺术性上不如木质模具。使得许多琉璃制品较传统制品粗糙,不美观。

4.琉璃瓦件变为商品后的尴尬局面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琉璃瓦件作为皇权的象征,属于非卖品,朝廷为烧造琉璃瓦件是不惜工本和劳力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琉璃瓦件进入寻常百姓家,就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很多时候为了降低成本,使质量大打折扣,缺乏精品意识,不利于琉璃烧造技艺的传承。

(二)琉璃渠村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1.定量供应原料,保证技艺传承

首先,琉璃烧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原料无法开采的问题,可以借鉴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政府可以制定单独的原料供应计划,允许琉璃窑厂每年在适合的地方开采一定量的坩子土,满足其制作需要,既保障其技艺的传承,又不过度破坏环境。

其次,针对釉料问题,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学研究,开发出一种对人体没有危害的,对琉璃釉色没有影响的材料。

2.加大扶植力度,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应加大政府对琉璃烧造业的扶持力度,助力琉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做到三点:第一,投入资金扶植,第二,加大宣传力度,第三,政策引导鼓励,保护琉璃烧造传承人的利益,保证技艺的有效传承。只有政府在琉璃渠村文化生态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在当今社会推动琉璃烧造产业与市场接轨,使其真正可持续发展。

其次,形成琉璃烧造行业的有序竞争,延续历史传统,发挥商业行会的作用,制定销售计划,开拓销售市场,保证良性竞争,使得整个行业健康向上发展。

3.集体传承,整体保护

琉璃烧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接,从原料的筛选一直到最后的出窑入库,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保护琉璃烧造技艺必须保护整个生产环节,因此指定代表性传承人时以各个主要环节都有代表为好,而不是仅仅就某一环节指定传承人进行保护。

4.树立精品意识

传承人不仅要关注经济利益,更应该重视技艺的传承,树立精品意识和国宝意识。传承点应尝试走高端产品路线,将琉璃制作技艺发扬光大。而政府应在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与适当的支持。

5.紧扣琉璃文化,发展文创产业,以新养就,以衍生品补原生态

可以在传承好非遗项目本身的前提下,依托琉璃制作技艺,开发文创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使得文化与琉璃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保文化,以文化促产业,达到共赢的局面。琉璃渠村自2004年以来举办琉璃文化节和琉璃之乡过大年的活动,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

综上所述,传统的琉璃渠村是一个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每一部分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会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琉璃烧造业是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如何保护琉璃烧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修复该村文化生态,保护古村传统文化的关键,这一命题已经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责任编辑]王霄冰

顾军(1963-),女,北京人,历史学硕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教授。于海霞(1989-),同等贡献作者,女,山东人,历史学硕士,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党史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北京,100101)

G122

A

1674-0890(2017)02-137-08

猜你喜欢
窑厂琉璃
传统琉璃文化的现代表达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
保护御窑遗产 传承千年文明
——景德镇御窑遗址保护实践与成果转换的思考
明清景德镇御窑厂规制布局探考
法门寺里的琉璃
大山深处是琉璃
八角琉璃井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将御窑厂打造成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御窑厂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