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治欧+李长需+陈思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据此认为入学时间有松动,意味着孩子可以提早入学。
早一年晚一年入学 不是那么重要
这几年,入学年龄话题每逢春天便会像小草一样生长出来,每次出来就会成为热议话题。这便是中国的老百姓对下一代教育重视程度的生动写照。
关于教育有诸多话题,比如政府是否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教育均衡、民办教育等,相比之下,还就数入学年龄这个话题最“肤浅”了。很明显,一直以来由各省规定的具体入学年龄截止日期,不管限定在哪一天,都有孩子被无情地拦在小学之外。
有人说这样太不合情理,应该弹性入学,比如,采取智力发育测试与行为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让适龄孩子都能及时享受义务教育,允许一些发育明显早的特殊孩子提前入学。这是政协湖南省株洲市委员会曾在全国两会上提的提案,教育部门的意见是:值得商榷,将适时协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研究。
这个问题的复杂之处不在于孩子入学测评,而在于测评的人为因素容易掺杂进去,形成更多的寻租机会,远不像定个截止日期那样一劳永逸;复杂之处还在于,不好控制每年的入学人数,这会给现在相对滞后的城乡小学教育容量带来不确定性。
其实,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早一年晚一年入学真的那么重要吗?其重要性恐怕更多来自老百姓让自家孩子与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态。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是这些年公众对待教育问题的普遍呼声。但是,在入学甚至后继教育方面,是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相比,远没有那么重要。
当下,对如何塑造孩子性格的忽视是个特别严重的问题。著名文化学者鲍鹏山曾说:“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他认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认为学知识就是学文化,而不知“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今年2月10日,央視《遇见大咖》节目揭秘京东集团CEO刘强东的成功之路,其中有这样一段话:1984年,20岁的马云在杭州的西湖边,利用和外国人攀谈的机会,练就了一口熟练的英语,并在大学校园里开始创业;16岁的李彦宏已经成为在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大赛中获奖的天才少年;13岁正上初中的马化腾,刚刚举家搬到深圳,他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电脑;而那一年,10岁的刘强东,因为第一次看到了电灯而心潮澎湃。他们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刘强东却有了不输于他们的成功。
总而言之,站在同一起跑线,并不决定这个孩子与那个孩子有多大的差距。决定他们差距的因素有很多,早一年入学和晚一年入学恰恰是比较不重要的因素。
教育资源紧缺是弹性入学的“命门”
教育部的一纸通知,似乎让不少人很高兴,以为8月31日可能不再是小学入学铁定的截止日期了;更有人乐观地预测,入学年龄可能放宽到满6周岁的当年,从1月到12月底出生,都可以了。
这大概就是大家想象中的“弹性入学”的样子。说到弹性入学,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是在5到7岁之间可以自由入学,主要由家长根据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和家庭情况来决定何时入学。但中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满6周岁才能入学。这显然限定了“弹性入学”的范围,也只能是在6周岁内的弹性,无法像国外那样扩展到5~7岁。但即便是这样,媒体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呼吁了多年,这种“弹性”也难以实现。
究其原因,恐怕是教育资源的紧缺所致,此外,社会与家长教育的功利性加大了其实行的难度。
所以,在教育部的通知中,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决定”。也就是说,各省具体怎么做,要根据两个条件来“统筹”:一个就是法律规定,另一个就是“实际情况”。“法律规定”是一样的,“实际情况”就千差万别了。各地经济条件不同,教育资源投入自然不同。比较富裕的地方,自然舍得往教育上投资,其教育资源就会相对充裕,小学入学压力就不会那么大,甚至没多大的压力,这些地区实行“弹性”入学,哪怕“弹性”大一些,恐怕都不是问题。不过这样的地区似乎并不多,更多的则是处于另一种状态,就是教育资源紧缺的状态。每年入学季,看看各地的媒体报道就知道了,小学入学怎么难,年年都吆喝。这些地区的“实际情况”就是学位紧张得不得了,用现在的年龄标准都应付不了,你如果再“弹性”,一下子又增加那么多人,领导岂不为难得哭晕在厕所?
因此,太过乐观的想法,有些脱离“实际情况”。事实上,教育部的通知只是依法重申现行制度和做法,入学年龄截止日期也一直由各省自行做主,之前的“8月31日”大约是“共识”而已。此番各地是否能够达到“弹性入学”的境界,实在不敢高估。因为教育资源紧缺就摆在那里,弹性入学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实现的。只要一些地方不会利用这次调整入学规定的机会,将入学截止出生年月日提前,比如提到7月31日或6月30日,以此来作为应对义务教育资源紧缺的手段,就该庆幸了。
“弹性入学”纵然实行不了,但我们也可从中看到百姓对此的渴望。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切实重视起教育紧缺的现状,在打造教育资源上多下功夫,在资金投入上要舍得投入。在疯狂拉大城市框架的同时,别忘了等一等教育发展的脚步。
限定入学年龄 有违因材施教的初衷
意义总是被赋予的,当投射进去过于浓烈的关注,当多面的灯光注目,下面必然有一个扭曲的暗影。从8月31日被定为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的那一刻起,有九月产子者肝肠寸断,还有九月预产者开膛破肚(为了让孩子赶在截止日期前出生而提前做剖宫产)。
这种“一刀切”的规定竟然逼得这么多的少妇切一刀,不禁让人疑问,你们这些家长就这么不待见自己的孩子,非要驱之入学而后快吗?
其实,早入学有利有弊,年龄小虽然也算是一种优势,但是年龄小入学也可能会面临打不过同桌的劣势。年龄大虽然是一种悲哀,但是心智更成熟的小孩子学习起来更加容易,也更容易树立信心。说到底,还是合适的年龄最好。
女孩天生在神经方面的发育就早于男孩,即便是同龄同性别的孩子,智力发育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在入学前就掌握了基本算数,能背诵诗词,有的孩子可能6岁了却依然无法集中注意力,不具备学习的条件。但是在一刀切的制度安排下,这些孩子挤进一个班,必然同龄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男孩更容易变成老师眼中的“差生”。一旦这种标签形成,难免会让这类孩子陷入自我否定中。
“8月31日”的这种限制,显然是收窄了家长和孩子的选择权,也把那部分有意愿、有能力的小孩子硬生生地挡在了门外。用“未满十八岁禁止观看”的思维制定入学限制,显然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初衷。而如果实行“弹性入学”,显然更利于家长根据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和家庭情况选择孩子的入学时间。事实上,很多西方国家的儿童入学都是有弹性的。比如法国、澳大利亚的儿童入学年龄定为5岁以上,美国的儿童入学年龄为5岁至7岁。
从教育部办公厅这次印发的通知来看,其实与之前实行的政策并无两样。根据1992年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入学年龄和年限一直都是由各省具体制定的。这一通知,显然对于社会期待“弹性入学”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六周岁适龄儿童”的法律规定没有变,这则通知虽然强调了各省可以视情况具体制定入学年龄限制,但是在各个地区实施起来,还是要沦为改成某月某日的怪圈,甚至会保持不变。比如上海今年的小学入学年龄限制就没有任何变化,截止时间依然为8月31日。
所以这则通知只不过是再次激起了“弹性入学”的讨论,但是并不足以打开“弹性入学”的大门。真正打开“弹性入学”的大门,应该是还需要新的法规和细则出台。同时还要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因为根据“惯例”,孩子们即便不是笨鸟,家长们也会逼着他们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