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琳
摘 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本质并不仅仅在于“教”,还要重视“学”。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利用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本领。对于正处于心智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教师既是启蒙者,又是引导者,在学生的心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因此,教师的肯定和赞美,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动力,激发其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虽然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在各级各类的听课学习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还存在一些弊端。
一、激励性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影响
(一)有利于学习氛围轻松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利用激励性的口头评价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轻松化,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激励性口头评价的实施,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激励化。教师利用激励性的口头评价给学生正能量,让课堂氛围更轻松,有利于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更能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突出。
(二)有利于教学模式创新化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还要提升教学业务水平。教师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再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性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才能让设计好的教学活动得以实施,实现教学目标。
(三)有利于学习态度积极化
激励性口头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在课堂口头评价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感受,对评价内容与态度进行改革,会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教师眼中是一个有能力、有发展的学生。这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眼中,教师的评价是一股强大的学习力量。一句表扬,会让小学生暂时找到优越感,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二、唤醒学生主体性思维
从心理学角度看,激励是一个强化的过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得到奖励,该行为就会趋向重复;反之,则减少重复。奖励是一种正强化,对错误的行为给予惩罚是负强化,这些强化可成为激励的力量。它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归属、爱、自尊的需要,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这种自信主要来自于教师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力量,这种信任是对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尊重。是把学生当作生动的,有个性的,有感情的人来看待。激励性评价正是因為真正着眼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它激励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和竞争意识。试想,在课堂上,教师总是训斥、指责学生,给学生的大部分是负强化,那么,学生见你上课心里就发怵,哪里还谈得上被吸引?教师通过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吸引力或推动力,激发出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是说,学生的个体行为在受到教师的激励之后就会产生一种自动力。只有产生了这“自动力”,学生才会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变为个人的学习目标。才会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在课堂上只有对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激励,才会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发的,主动的思维,从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特长,教师可以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图标、激励卡来激励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超越。如:用“小猴子”表示爱动脑筋;用“鹦鹉”表示愿意和老师、同伴交流;用“小猫”表示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画有嘴巴、问号、眼睛、耳朵、握手等图标来表示发言、质疑、阅读、倾听、合作等方面表现突出;还可以用一些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的激励卡。如“:朗读高手”、“写字巧手”、“阅读博士”、“故事大王”、“口算高手”等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获得成功的体验。此外,教师对学生作业、作文等评价可采用等级和激励性评语以及含义深刻的“红星、小松树、小红花、小笑脸”等标志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评语的双向互动性、激励性、针对性和建议性。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增强信心,不断改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强化激励性评价的针对性
激励性评价如果没有针对性做基础,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优秀的教师懂得发现每个学生自身的优点,并及时地给予其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针对孩子的不足,教师不应立刻批评,而是要发现缺点的原因,比如学生考试容易犯错,可能是因为性格急躁、马虎;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发音不够洪亮,但是思维很有独到之处等,这些都是教师需要细心去发现的。只有用心去发现,才能真正发挥鼓励性评价机制的作用。当然,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把握好分寸,并不是说对任何事情都持有鼓励的态度,当课堂上同学们讨论问题激烈时,教师不能笼统地说“大家都有道理”,这样只会给学生造成困惑,不利于知识的吸收。总而言之,鼓励学生的目的是树立其自信心,使之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但是分寸的拿捏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小学语文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评价观念与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导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在评价时要注重与学生的需求和年龄特征相适应,在运用激励性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和针对性,并将生生互评和学生评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学评价的优化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艳伟.口头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6:194-195.
[2]谭影.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影响[J].品牌,2015,02:237.
[3]张延芹,张远强.启程———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影响[J].赤子(上中旬),2015,1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