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秋慧
【摘 要】作文,尽管看上去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学科的分支,实际上,它却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的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合点、凝聚点、生发点。正基于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引导他们用自我的“情感”和“思想”体验,穿透现象,驾驭知识,陶冶灵性,炼句炼意,干预生活的自豪感、快乐生活活泼地展现。最终形成创造性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作文教学;小学生;写作水平
时下尽管许多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规律性的探索,但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仍令人担忧,那就是在单纯技巧上作文章,走向形式主义的死胡同。比如,一到作文课,便忙着讲审题、讲选材、讲谋篇、讲技巧、讲模式,讲得口干舌燥,满头大汗,而学生听了却昏昏欲睡,每次收到的作文瘳廖无几。问起原因,学生们说越按照老师教的写,越不知道写作技巧。这就是热衷写作模式,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致。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写作的热情,长此以往,学生为技巧而技巧,为寻捷径而寻捷径,完全失去了“自我”。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的“情感”和“思想”的积极性,以及不吐不快的强烈的写作欲。叶圣陶先生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又说:“要使生活向着求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维与培养感情”。可见,作文成功的标志,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真情实感”与“真知灼见”。要使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地开掘自我的“情感”和“思想”,做到生动、活泼,这样,心中才能永远燃烧着写作欲望,才能随时摘取作文成功的果实。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使学生充分开掘自我的“情感”和“思想”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曾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和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从不同的侧面展示几种对策:
一、把握作文练习的总体方向
写作方法固然重要,可是作文教学中不能用具体的写作方法,技巧代替作文练习的总体方向。作文练习的总体方向应该是,不断把“感受”迅速升华为“思想”。惟如此,整个作文练习才能真正以人为中心,才能使学生得到自由伸展和发展。只有如此,写的本领才能形成,所谓熟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也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溶化在血液中”。否则,如果从技巧到技巧,从方法到方法,从模式到模式,以不变应万变,那必然扼杀个性,造成人本身发展的障碍。比如,在不算少数的习作中,文病不在字法、词法、句法、修辞法上等,而在其心,因为他们太追求技巧了,所以竟忘了要开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就是缺乏“思想美”。有位同学为了运用衬托手法,表现“人生要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主题,而大写特写雨后,“我”骑自行车上学,不走柏油马路,而专走泥泞土路之情之景。尽管迟到一节课,也认为是战胜了“自我”,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这简直是冒着傻气,为了用得上衬托手法,竟然连事物本身的科学性都不要了,这就失去了自我,使文章变得又假又空。作文练习应该是个人“情感”和“思想”转化的练习,只有如此,作文练习中才谈得上人的发展和蕴含于人的发展之中的人的语言的发展。
二、先求其精蕴而后命笔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理所当然是文章中的“标兵”,当然也是写作练习的“标兵”,没人否认。可是到了具体操作时,却常常是另一番景象,不读课文,或者只是草草地读一两遍,就借助于参考书乃至课常上抄来的笔记,去对“标兵”抽筋扒骨,进行“再创造”,这种模仿,其中全部结果就是把活生生的“标兵”,变成了仅有躯壳的“标本”。应当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运用自己的全部情感积累,思想积累,充分调动与生俱来的生存绝技—感觉,感知、感受去深入体察,体味、融通有血有肉的精神产品—文章中的“标兵”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叶圣陶先生说:“随时随地的探求事物之精蕴,且必经已之思考而得答案”,这是作文练习的必由之路。总之或读或写,都必须先求其精蕴而后命笔。
三、用心写作,让“思想”的小溪淙淙流淌
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片断都有五彩纷呈的内容,这“内容”只有“用心”才能去理解,去感受。那种急于求成,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游戏生活的“心”是难以享受到生活真正内涵美的。用“自己的心”写生活碰撞的过程,也就是启发学生面对五彩纷呈的生活充分开掘自我的“情感”和“思想”,使作文走向成功。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说:“生活之所以美好,就在于我们自己永远有一颗年轻、善良的心在成长,开花,如果它在你面前披露,你就会从中看到它对你的微笑……”。在某些学生的习作中,我已经看到这颗爱生活的“心”,他们在作文中没有大喊大叫,大发感叹;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去包装自己的文章;更没有追求巧妙的构思,典型的材料去构架文章,而是用“自己的心”与“生活”相碰撞,产生震撼人心的至美文章。因此,要踏上作文成功的坦途,作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和启发学生调动自身全部的“情感”和“思想”去弹拨心灵的琴弦,用自己的“心”去写作。
【参考文献】
[1]文英桂.《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选自《甘肃教育》.2005,1——2期
[2]龚琦.《浅析作文教学方法》选自《黑河教育》.教法百家
[3]杨福林.《作文教学辅导漫谈》选自《内蒙古电大学刊》.198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