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2017-04-21 16:44李多元
文教资料 2017年4期
关键词:情境化审美教育

李多元

摘 要: 美术欣赏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它对学生审美启蒙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的具体要求展开讨论,思考如何帮助小学生进行名画欣赏,更好地显现名画欣赏的作用和必要性。

关键词: 课堂欣赏 审美教育 情境化 画种分类 画面语言

引言

在视觉文化扑面而来的今天,大量的美术作品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美术作品不仅在城市雕塑家庭装修中广泛使用,而且在咖啡馆、商店的各类广告招贴画、报纸上经常出现。然而,在当前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師对世界名作的审美教育还需深入。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1]。其中“欣赏·评述”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情趣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美术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可以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由此可见,美术欣赏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它对学生审美启蒙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情境化解读”、“形象化审美”、“画种分类”和“绘画语言”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借以拓展小学美育领域的新天地。

一、情境化解读作品

在1到12册教材中多次出现凡·高的作品,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后印象派。凡·高27岁时才开始作画,在短短十年间,创作了800多幅油画及同等数目的素描,却几乎从未觅得买家,只能长期依赖弟弟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星月夜》、《卧室》等都是其代表作。凡·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画作是个人情感的真实体现,从中能深刻体会画家想要表达的心境[2]。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教师不仅可以融入对画家生平的介绍,而且可以叙述创作此作品时的背景,更可以解读色彩的情绪表达,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艺术,更深层次地体会画家所传达的意图。

例如第6册中《美丽的房间》[3]这一课,凡·高的名作《在阿尔勒的卧室》(图1)被作为改画题材,下方附上了学生的改画作品,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房间结构和物品摆放的绘画方法,以及漂亮房间色彩的搭配。为了充分发挥“欣赏·评述”该领域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对画作进行分析解读:首先,让学生了解画家生平和创作背景。凡·高的梦想是建立一个艺术家之家,因此将自己的住处几经搬迁,这是在等待高更到来之前所画的凡·高卧室。此时已安定下来的凡·高,之所以画出自己的房间,主要是想让弟弟西奥看到他目前的生活情况。成双的椅子、餐具、枕头都暗示着好友高更即将到来。其次,分析整张画的色彩运用。如图2所示,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是有差异的,红色代表热情警示,蓝色代表忧郁沉静,绿色代表青春朝气,黄色代表光明希望……在这张画的用色中,我们不难看出画家安定下来的平和心态,色彩对比鲜明,画面协调统一,让人产生愉悦感。正应了凡·高自己的一句话:“未来的画家是尚未有过的色彩家。”最后,讨论画家所要传达的感情。教师对画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提供了解读画作的依据。在这一切之后,学生可以开动脑筋想一想:凡·高使用这些色彩是为了传达什么样的心情呢?是不是能看出他对好友高更的盼望,你从哪儿发现的?由此可见,多角度欣赏分析,在情境中欣赏名家画作是欣赏名作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

二、形象化审美解读作品

教科书上出现的欣赏作品中多为抽象画作,某些教师一提起这些作品就觉得深奥难懂,认为自己理解起来都有一定难度,更不要说学生了。为了照顾儿童审美理解,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画家所要传达的意图,大师作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形象化地理解画作更是顺利达到这一目的的良策。赋予抽象概念以具体的形象,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的特点,更有助于学生通俗地理解作品。

在《画触觉》、《画声音》等课程中,抽象画的欣赏是重点之一,这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大师们的表现手法,更是为了激发他们的感受和创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感觉。比如教材第8册“听音乐·画音乐”,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的《梦中的笛声》(图3)用多变的弧线、色彩描绘了笛声的悠扬,由此学生领悟到不仅文字语言可以表达内心世界,绘画和音乐同样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画笔充分流露,不局限于任何形式。

关于抽象美术作品,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作了归纳:“艺术是艺术家内心主观感受的产物,应该从客观物象的自然表现中挣脱出来;非具象的形式比具象的形式更有表现力与号召力,更能反映内容和本质;形式因素是独立存在的,比如每个点线面色等,都是绘画的本身,而不是某个具象的附属件;美术与音乐同样,以其本身的因素传达感情;欣赏抽象艺术需要内在的眼睛和精神,它是一种超越感情的领悟力和更高的智力;抽象艺术也是反映现实的,但不是物质世界外在形体的现实,而是精神世界的现实,它是更高一级的现实。”[4]由此可见,康定斯基认为艺术是相通的,美术和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虽有形式上的不同,却有着表达感情的同一追求。就如图4所示,美术也可以描绘出节奏和韵律[5]。大大小小、不规则排练的点不就是乐器节奏的表现吗?而千变万化、流动曲折的线不就是乐曲韵律的最好表达吗?所以,艺术都有其相通之处,这种共通的感觉是妙不可言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只要你善于发现。

之所以教材要安排抽象画的欣赏和学习,是因为抽象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某种原始心理童心童趣,与具象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更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定要将复杂的美学转化为最直接的心灵感受,让学生探索品味。

三、画种分类解读作品

图像,是一个颇具时代气息而又十分古老的命题,从过去传统手工绘画到当今的数码图像,它不仅是视觉文化传播的独特方式,还是视觉传达的独有语言。早期人类的洞窟壁画就是以图像向我们展现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表达方式产生变化,衍生出了油画、水墨画、版画等画种;题材选择广泛,衍生出了人物画、静物画、风景画等。因此,欣赏过程中的分类选择是相当必要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绘画技巧,提高人文素养。

水墨画对学生,尤其是对小学生的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水墨的感性特征,如晕染效果、墨的游走、水与墨的交融扩散等视觉特征都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要素。欣赏大师作品,如傅抱石的水墨作品,重点应把握以下几点:傅抱石将水墨的浓淡、湿润的东方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其笔法的现代豪放特征准确把握了那个时代整体积极向上的精神潮流。课本就选择了《渭城曲》(图5),这幅作品出现在《诗配画》这一课的教材插图中。傅抱石先生本是位博大精深的学者,毕生著述二百余万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对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是同步的,在文学中尤钟情于诗,历代佳作均有涉及,更体现在他的画作中。由此可见,美术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紧密相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全方面认识[6]。

如果欣赏课将水墨的现场示范,特别是其神奇效果实验给学生观看,如图6所示,其意义比单纯的语言讲解更深刻。张艺谋主导的奥运开场白中的水墨特写难道与傅抱石的水墨精神不一样吗?显然两者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东方的感性深度。

当然,画种的分类广泛,在教材中也出现了各个领域的内容。教师同样可以通过一些名家的作品欣赏,为学生拓宽视野,从这些作品当中体会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魅力。

四、绘画语言解读作品

所谓绘画语言,是作者以记录状态、反映认识、传达信息或表现思想为目的,运用笔、刀、墨、纸、颜料等材料工具为物质载体,以色彩、线条、明暗、肌理等视觉信号为媒介,通过造型艺术手段,创作描绘艺术形象造成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7]。绘画语言包含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主要涉及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

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名画欣赏同样有益于学生对色彩的感知,特别是在色彩学习课程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圖7),描写了人们在塞纳河阿尼埃的大碗岛上休息度假的情景。阳光下的河滨树林间,人们在休憩、散步、垂钓,河面上隐约可见有人在划船,午后的阳光拉下人们长长的身影,画面宁静而和谐。为完成这幅作品,画家修拉画了三十多幅习作和色彩稿,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绘制这幅具有纪念碑意义的作品,它是现代艺术的重要事件之一。此画作为《点彩游戏》的重要欣赏环节,操作练习部分要求学生比较画作远近的不同,并且临摹全图或部分。模仿画家调色画点的过程,不仅是技法的探索,还要让学生在自我尝试中领悟色彩的奇妙,学会搭配应用色彩。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的装饰应用。以图8为例,提问:同学们在图片中有没有找到点彩画的踪迹呢?其实这不光是一幅点彩画,还是由无数个五颜六色砖块拼贴而成的装饰图案,它们正装饰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中,这些砖块构成的图案被称为马赛克[8]。

除了斑斓的色彩外,线条同样是构成画面语言的重要因素,也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元素。线条不仅可以勾画物体的轮廓,描绘物体的明暗和质感,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传达作者微妙的情感。在艺术作品中,有的线短促激烈,有的线柔美舒展,有的线粗犷有力,有的线沉静迟缓……不同的工具画出的线给人不同的感觉。在第10册《线条的魅力》这一课当中,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这要求学生大胆地用线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用线条表现一个完整的形象,充分体验线条丰富的表现力。教材中出现了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伦勃朗的《大象》等,更是为了让学生多思考不同工具的区别和特点,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结语

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学活动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对名画细致的解读,还需要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人,多思多想。本文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总结了以上四种方法。这当中涉及作品的创作情境、抽象画的形象表达、绘画表现方法和画面语言的解读,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引发他们心灵的共振,形成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美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为了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审美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名作欣赏便是一个有效的教学途径,名画凝聚着画家多年的心血,是画家对绘画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其多体现着画家对所处时代人和事的深刻体会。只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体会美的感受,才能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意识,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达成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吕少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7.

[2]常雷.西方100名画之旅[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7):208.

[3]徐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12册[Z].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12).

[4]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5]孙乃树,程明太,编著.新编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110.

[6]何韵兰.中国画技法第二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

[7]李媃.装饰画表现技法[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7):61.

[8]Hendrik Willem Van Loon,著.李晗,编.人类的艺术[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9):94.

猜你喜欢
情境化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情境化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情境化 生活化 开放化
让有效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