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

2017-04-21 16:20吴慧平
文教资料 2017年4期
关键词:构建策略存在问题

吴慧平

摘 要: “有效教学”要从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构建合宜的教学体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合理的教学环节等方面凸显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本文通过揭示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的定位、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转变、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模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有所指导。

关键词: 语文有效课堂 存在问题 构建策略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尖锐地指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批评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时至今日,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语文教学有效性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就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而言,“有效教学”要从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构建合宜的教学体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合理的教学环节等方面,凸显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本文将对语文有效课堂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和对策作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一、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不适切

教学目标的确立出现偏差,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肤浅,认为三维目标就是旧课程中备课目标的翻版而已,“穿新鞋走老路”,一些教师将三维目标理解为三个目标,存在“轻文本、重形式”的现象。

缺乏对“培养语文素养”理念的全面认识,目标定位不够精准,要么目光狭隘,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要么随意拓宽,过于拔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不重视

课程资源结构单一,视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缺乏对课程资源开发条件、主体、客体和内容等方面的有效整合。

缺乏对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单调而乏味。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深究

忽视情境的真实性、现实性,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情境而情境,流于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理念僵化、方式单一,只把情境的创设作为导入新课的手段,在方法上多以言语呈示为主,未能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如录音、图画和多媒体设备,固化并降低学生的心理期待。

(四)学习方式的指导不及时

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我教你学”的地位上,过于强调教学中的“授—受”模式,学生亦步亦趋,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丧失,智力未得到开发。

教学方法设计走向极端,有时封闭而单一,缺乏灵气,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如“一潭死水”,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时多样且花哨,热闹非凡,应接不暇,不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学习方式停留在表面的“自主、合作、探究”,未领会其实质,自主学习放任自流,忽视对学生感知反馈的适切性,缺乏对学生的点拨指导;合作学习缺乏动态性,学生合作小组的人员组合、时间分配、互动状态等欠缺周密考虑;探究学习设计不科学,某些教师脱离文本,探究问题不具有代表性,或泛泛而谈,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五)文本解读的方法不系统

功利主义盛行,一些教师将文本解读演化为应试训练,忽视文本的原生价值,将一篇篇独立且富有价值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未进行独立阅读,不理解文本的独特价值,阅读兴趣在教师的一次次肢解中丧失殆尽。

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处理好“教什么”的问题,力求面面俱到,信息量看似大实则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致面面俱失。

“拿来主义”心理作祟,不作仔细甄别,网络文献、纸质书刊,备课时广泛参考,各种解读充斥其中,令人眼花缭乱,东摘西借,不加辨别,最终自乱阵脚,人为拔高、曲解文意等现象时有发生。

(六)教学评价的模式不科学

过于强调纸笔测验且侧重“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忽视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侧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学业评价结果侧重评分制,忽视评语制。

课堂评价语言匮乏,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未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能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建构。

二、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需要准确定位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它既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又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基于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处理要进行分解和整合,“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凭借和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渗透在另外两个目标维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三维目标各有价值,它们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互相促进又互相转化。

明确语文教学内容的根基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考虑语文课程标准,考虑“语文味”,考虑目标的设定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出语文的学科特点。

(二)课程资源需要有效整合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只有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整合,才能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課程资源的整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原生态”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素材性课程资源,需要在契合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的、适时的整合;对条件性课程资源,在保证实施课程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场所,通过接触社会,从而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提出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与南京相关的诗词歌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授—受”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获得学习方法,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情境需要用心创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情境的创设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挖掘情境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改变“创设情境只用于导入新课”的僵化理念,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确保其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学习方式需要积极转变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而在于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创新、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转化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师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前提,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生命和生长紧密联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方法的设计应依据文本,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三维目标为准绳,力求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语文学习须设定近期计划和长远目标,在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教师须创造自学语文的环境、指导自学方法、鼓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前应有合作目标、学习流程,在形式上应坚持师生合作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从而提高合作效率;探究学习,应强调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过程性和主体性。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评模式,尝试让学生唱主角,可指导小组内读、评、议、改,再安排合作小组从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和语言等方面进行交流,接着由小组派出代表发言,最后让个人进行习作修改。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了作文的立意、选材和语言的得失,而且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自我纠正”的方式,提供给了学生合作、交流、体验的机会,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实了三维目标,实现了语文学科的有效学习。

(五)文本解读需要规范灵活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的有效解读是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语文教师应首先以普通读者的身份阅读文本,抛却功利性,以从容、悠然的心态欣赏和品味文本;备课时要领会文本思想、把握文本特征、理解文本内涵、揣摩编者意图,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

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鼓励学生采用“用教材学而不是学教材”的学习方式,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应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区分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从而准确把握文本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

对文本的解读,要关注其最优化的教学价值,一要吸纳相对确定的文本解读内容,经过辨析正误、消化吸收,转化为教学处理和教学设计;二要进行基于教育价值基础上的个性化解读,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丰富文本的内涵。

(六)教学评价需要多元推进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语文评价模式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阶段性的、形成性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要打破旧有的思维框架,重视对学生素质、德行发展的评价,从而真正以评价为手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在树立师生平等意识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情感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把握语言的“尺度”,依据课堂的不同阶段,调节语言的“深度”;增强语言的启发性,在评价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教会学生学习,并对知识进行有效建构。

总之,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所讨论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构建有效课堂,所能采取的一系列的问题解决策略。当然,我们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和学生的情况,提前预设、注重生成、优化结构,从而构建有效乃至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蔡晓梅.走出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误区[J].语文教学通讯,2015(12).

[2]崔国明.对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本真的追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12).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刘畅.学生自主学习辨析[J].教育研究,2014(7).

[6]龍宝新.高效课堂的理念缺陷与实践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

[7]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8]王丽娟.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如何做[J].语文建设,2014(5).

[9]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存在问题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