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玲玲
摘 要:课堂作业能真正地反馈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程度。“课堂作业随堂化”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将课堂作业一分为二的动作,而是基于教学目标,把课堂作业本中的练习巧妙、科学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做题“随”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以达到课堂作业“随堂完成”的目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作业本)》中的练习题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呈现在课始、课中、课末三个时间段,老师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分别呈现在适当的时间来完成。
关键词:课堂作业;随堂化;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各个部门都一直强调给学生减负,但同时又强调提高教学成效,我想这就要求我们抓实课堂,解放课间,还给学生自由的时间。而课堂作业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可是看我们现在的课堂作业已不再名副其实,开始在边缘化,孩子们的课堂作业,要不“课外化”,课堂作业成为缺失了时间保证和指导评析的课外负担,被挤出课堂在课外完成。要不“整堂化”,所有的作业集中在某一堂课完成,这样做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孩子们也不会喜欢这种枯燥的作业课。
课堂作业的作用毋庸置疑,它能真正地反馈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程度。老师在课堂上及时巡视、察看学生作业情况,获得反馈并可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而学生也能最大限度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作业的有效性。
因此,课堂作业随堂化就成了当下热议的话题。我也和大家一起探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作业随堂化完成的一些策略。
“课堂作业随堂化”两个基本点:一是课堂作业时间不少于10分钟;二是课堂作业内容,先用好浙江省教研室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作业本)》。“课堂作业随堂化”不應简单地理解为将课堂作业一分为二的动作,而是基于教学目标,把课堂作业本中的练习巧妙、科学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做题“随”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以达到课堂作业“随堂完成”。
这些练习题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呈现在课始、课中、课末三个时间段,老师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分别呈现在适当的时间来完成,这样学生既能高效作业,又能拥有自己自由安排的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一、“课始”作业即课堂作业呈现在课始
“课始”就是刚开始上课,作业在学生学习之前,也可称为“前置性”作业。
1.相当于课前复习题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中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对前几节课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这将有利于那些中下的学生,疏导他们的思维模式,从而帮助他们将新知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也相当于让他们重新学习了一下与新知有关的知识。而对于优秀的小朋友来说,也能“温故而知新”,可以趁机训练他们说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外显,以便老师纠正和引导。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5的乘法口诀(练习)”一课,与之配套的《数学作业班》第36页(如下图):
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打开《作业本》36页完成第1题,根据口诀写算式,了解学生是否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知道根据一个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再继续进行第2题的口算,看乘法算式说口诀,这样训练达到熟练地掌握口诀,进入新课的学习。
2.教学始于预习
课前预习以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作业本中的有些作业我们就可以安排在课前帮助学生进行预习。
如,以一年级的“位置”为例,可以结合《课堂作业本》中说一说,这类口头作业的题型进行检查。
二、“课中”作业即课堂作业呈现在课中
“课中”即上课过程中,作业在学生学习之中。老师可以自主通过作业将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深化课堂教学,这也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经验,以便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应该说在教师讲解内容之后趁热打铁,通过一些课堂练习即随堂作业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强化吸收,这里教师可以通过找到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之间有一个权衡,然后加以作业强化工作,一方面是对自己课堂教学水平的自我检测,同时也了解了学生在这堂课中学习知识的程度,这样既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便于对不明白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辅导工作。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与之配套的《数学作业班》第27页(如图),把相关的作业题穿插到这节课的每个环节。
新授完例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并介绍完角的各部分名称后,就让学生完成《作业本》的第1题,既能当场巩固又能完成作业。
接着,让学生判断角后回归到找生活中的角,完成《作业本》的第2题,数学角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深刻。
然后,学生开始动手操作,折角、做活动角,看视频,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跟角张开的大小有关。完成《作业本》的第4题,比较各组角的大小,更加明确角的大小。
最后,孩子们开始学完画角,就直接在《作业本》第3题中完成。就这样《作业本》27页的4道题目,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整整合,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做题“随”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边学边做中完成了作业,达到课堂作业“随堂完成”。
三、“课末”作业即课堂作业呈现在课末
“课末”即一节课最后的时间,作业在学生学习之后,也可称为“后置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往往是教师在教学新知结束或者告一段落时,以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成效而设计的。老师可以设计延伸性的练习作业,但要照顾到那些后进生,练习设计要具有针对性、阶梯性和层次性。因此,老师可以在书本上或者课堂作业本上挑选一些练习题来巩固新知。可以是一些模仿性练习题,促进知识的内化,加深理解;也可以是发展性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的能力;还可以是一些综合性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新知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不仅能保证那些后进生吃得到,还能让那些优秀的学生吃得饱。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分类与整理”一课,配套的《数学作业本》19页有这样一题:拍球比赛(如图)放在了课后的拓展,这是一道综合题,通过公园里学生跳绳的对话,通过解决问题进行数据整理并在无形中渗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我县正积极进行着小学语文、数学的课务调整改革工作,为了加快推进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学为中心”“讲练结合”教学理念的落实,提出了“半小时课堂”。我们学校也提出了快乐“3+1”课堂。无论是“半小时课堂”还是快乐“3+1”课堂,都要求课堂至少保证有5~10分钟左右用于自主学习、书面练习的时间。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做到课堂作业的随堂化。在上新课之前自己先把每一道题做一遍,想想每道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预测学生在错题的时候可能出现的错误。上新课的时候,有意识地突出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醒一会作业时可能出现的错误。
除了上述的作业随堂完成策略,我一般采用“30+10”的模式,课堂上留下十分钟让学生自己独立做课堂作业,我巡视学生的作业情况,并适时指导。这种方法对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来说,十分钟可以把作业做完。而对于一些中下生,就比较困难,他们可能知识点接受比较慢,要到第二节上练习课时候才能搞懂。教师恰好可以在学生做课堂作业时给予个别指导,给予信心。
最后,我想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本着这种思想,减负增效不会是空谈。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