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洁
摘 要:思维导图是能够反映出人类思维过程的一种工具,也是反映学生习作的一个特定思维过程。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习作教学中,可以简单清楚地把各级关系的层级图展现出来。通过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思维过程进行层层展示和精细解析,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习作的规律和思路,还可以帮助学生的逻辑与想象平衡发展,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无限潜能。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生;习作教学
思维导图就是记录、表达人类思维的向导性图形,通过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主题下的内容进行思维发散,从而实现层与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一种有效的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逻辑、提高记忆、充分运用大脑技能。它是一种从中心主题引出一系列的次级主题,然后再从次级主题向四周发散的结构模式。将此模式应用到小学习作教学中,帮助小学生理清思路、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构思与写作。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实际的习作教学中。
一、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习作选材
由于小学生的自身年龄较小,而且每天重复“两点一线”的生活,活动空间过于狭窄,使得学生感官封闭、想象力缺乏;其次是小学生对习作一直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愿意接触甚至抵触阅读和写作;还有就是小学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等良好习惯。所以这些原因都会造成小学生头脑中用于写作的题材少之又少,内心缺乏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在习作课上不知道写什么,像无头苍蝇一样无所适从。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思维裂变的过程,教师可以选择一组主题来讲解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习作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课余生活。老师可以首先在黑板的中心位置写上“课余生活”四个大字,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课余生活,学生很快就会积极发言,有的学生会说放学后还有放假期间的生活就是课余生活。那么教师可以根据这个话题来进行裂变。例如,生活可以分为静和动两个方面,然后在黑板上“课余生活”旁拉出两个箭头,一个方向是“静”,一个方向是“动”。然后教师要适时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根据静和动两个方面来进行裂变,从“动”旁拉出两个箭头,让学生思考哪些可以归属于“动”。学生开始争先发言,有的学生说运动,还有的学生说是劳动。在黑板标出“动”的两种分类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静”该如何分类,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标出“休闲”和“文娱”。完成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这些三级分层进一步裂变下去。这样,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裂变过程中,能够清晰理解到“课余生活”这个主题的内容,并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喜欢、最能表达的题材来进行写作。师生可以一起多做几次类似这样的思维导图来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主题,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了。
二、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习作构思
当学生有了适合自己的题材之后,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从细微处把作文的内容写得清楚具体、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作文进行结构构思,帮助学生理清层次和重点。老师可以通过一个主题来演示一下自己的构思过程,一边思考,一边讲解。例如,主题“一次难忘的滑冰经历”,老师可以在黑板上通过思维导图来展示哪些是关键内容,文章主要围绕哪几个方面来写的,还有哪些是准备先写哪些是后写的,哪些内容是需要详细写出和哪些是简略带過的,以及标出如何衔接好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等。通过思维导图把自己的思路结构表现出来,然后再根据思维导图上的先后顺序等把这些内容具体地写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慢慢熟练这种构思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层次分明的作文。
三、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习作表达
首先当学生有了写入作文中的具体内容后,为了让读者可以读起来更流畅通顺,学生就要将所有的内容进行串联,让作文的逻辑性更强、更合理。在画思维导图时,学生可以把作文的题目和二级题目写在一侧边,然后根据内容将标题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保证文章的条理性。其次还可以将自己画好的思维导图再画出一些线条,上面根据重点词语或者关键词语来填补上一些扩展内容,让学生的思维再一次涌动起来。这样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中心内容更加清楚明确。再次学生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将细节加上更多的细致修饰词语,有针对性对每一部分进行细致观察。看看哪些地方可以使用哪种的修辞和表达手法,还可以借用一些名人名言或者古言诗词等,从细节上加强学生对于习作的表达效果,不断地提高文章的深度和含金量。
总之,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习作教学中是顺应大脑思维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但减轻了学生在习作时头脑混乱的情况,而且帮助了学生快速选定主题、提炼素材、丰富和完善内容的布局,让写作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邓敏杰,李占伟,张豪锋.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2(3).
[2]王红燕,陆青春.思维有导图 习作“看得见”:谈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3(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