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梅
同样的一首乐曲,有的人听完后思绪万千,引起了共鳴,并把自己的想象补充到乐曲里面去了,这就是创造,是音乐艺术的二度创造。
那么,音乐的美育因素在哪里呢?我们应怎样挖掘这些因素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着重从音乐欣赏课方面谈谈以上问题。
一、音乐欣赏课中的美育因素
音乐欣赏分知觉欣赏、情感欣赏、理智欣赏三个方面。听音乐仅仅能感觉到悦耳,是知觉欣赏;假使能体会作者所表现的情感,或者听了之后能唤起自己的喜、怒、哀、乐来,那么这欣赏是情感欣赏;至于探求乐曲的结构、音节、旋律的变化及作者技巧之妙用,是理智欣赏。
1.知觉欣赏
一首乐曲,听起来会给我们以美的感受。那么是什么给我们带来知觉美呢?音乐的四种成分,都能引起我们知觉上的快感。生动和强有力的“节奏”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手舞足蹈;轻快或婉转的“曲调”与壮丽、雄伟的“和声”,也给我们知觉上的乐趣;最能诱惑听众的是音色的美。配合巧妙的管弦乐与发声嘹亮的歌喉之所以能动人,都是因为其特殊的音色。正是这种知觉美,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美育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然而,知觉欣赏的一步还要提高、发展和深化。
2.情感欣赏
这是小学阶段音乐欣赏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重要美育手段。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音乐的材料是乐音,但音不能如文字一样的明确说出悲或乐来,音乐只能用音的“表情法”,作曲家常用的表情法有以下几种。
(1)以调性,如愉悦雄壮用大调;悲哀抑郁用小调。
(2)以节奏快慢及句法长短,如表现奋发急怒时节奏快,句法短;表现委婉柔和时,节奏慢,句法长。
(3)以音的高低与强弱,热烈时高而强;沉郁时低而弱。
(4)以和声,奋斗、争执,多用不和谐音;和平、宁静,多用谐和音。
(5)以音色,如小喇叭的指示战斗;洋管的指示田野。
以上表情法,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继而运用其知识欣赏乐曲,形成良性循环,以完成情感的欣赏。另外,作曲家虽然有时利用音来模仿鸟鸣、马嘶及风之萧萧,水之潺潺,大体而论,音乐的表情是暗示而不是名言的,我们必须运用极敏锐的想象力去意会出来。这正体现了“美育是使人感觉敏锐,情感丰富的教育”这一概念的要领。
3.理智欣赏
理智欣赏是最高的欣赏,是深刻了解音乐的前提。理智欣赏的起点是在能辨别何者是主要音题及认清乐曲特性,其次看作者怎样的变化及发展这一主题及乐曲全篇的布置,最后还需知道各种最重要的曲体;各时代不同的派别;各个人不同的风格等。在小学阶段,我们很难做到理智欣赏的,但它却是我们音乐欣赏应达到的最终目标。
二、运用欣赏课的美育因素进行情知教学
通过美育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情感教育”已不再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情感也是教育目的。而“情知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既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知),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情),在认知与情感这两个内容中既认识它们互为条件的一面,又强调它们和谐统一、同步发展的一面。
作为教师,我们掌握了音乐欣赏的知识,抓住了“情知”教学的要领后,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发掘,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和思索。
三、运用欣赏课的美育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欣赏课中,尝试通过“联觉”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使学生在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1.“色—听联觉”是人的视觉和听觉在音乐的作用下使心理产生的一种移情作用,使我们在感受、体验音乐美的同时,创造性地想象乐曲为我们描绘的景色、情感、画面,把掩藏在生活中的美揭示出来,学会从美的角度去看自然、看生活、看我们身边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审美能力。
2.“嗅—听联觉”是指人通过嗅觉所产生的感悟与欣赏曲目描绘的景色、情感等形成的一种心理共鸣。如欣赏《樱花》(三年级教材第六课)时,歌词唱道“芳香扑鼻多美丽”,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将身心置于花海中,感受阵阵花香袭来……让学生的感官来感受世界,感受作品,获得心灵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联觉”是人的内心情感、心理活动与音乐艺术表现沟通的桥梁。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是非语义的。无论是快乐的乐曲,抑或是悲伤的曲调,需要我们听者去感知,随音乐快乐而快乐,随音乐悲伤而悲伤,这是音乐欣赏的最佳状态。教师在音乐欣赏中利用音乐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利用音乐特有的本质特点,引导学生用“联觉”的思维方式感受理解作品,感受审美联觉美妙体验,这样才能听懂音乐。这是我们音乐欣赏课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因此,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利用审美因素,使学生更好地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出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