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镇海幼儿园 周立波
用反思性教学理念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策略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镇海幼儿园 周立波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认真论述了反思性思维问题,旨在激发教师研究自己的情况,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原因与结果的重要性的思考。基于此,我们在教师培养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培养实践型教师还是反思型教师更容易提升园所的教育教学质量呢?
为此,首先对教师按照教龄进行分层:0~3年教龄的教师为新入职教师;3~5年教龄的教师为适应型教师;5~10年教龄的教师为成长型教师;10~2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则为骨干型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实践、跟踪观察、视频回顾等多种方法,发现每个教龄层的教师因自身的工作状态、发展水平、发展意向、知识需求、发展途径等方面的不同所带给幼儿的教育影响是有一定的差异性及优劣性的,最重要的是其自身反思能力的强弱限制着其专业发展的速度。因此,我们尝试运用反思性教学理念培养研究型教师。
基于新入职教师、适应型教师、成长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四个层次的教师群体需要通过各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途径和方法,促使每位教师在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更高层次的发展,形成自省能力。因此,我们将教师的自我发展划分为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反馈和组内评定四个阶段,每学年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使得教师的自我发展形成一个循序递进的连环模式。
1.自我认识:以正确的自我认识作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促自身专业发展。我们通过访谈、论坛、微课等多种形式帮助老师们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明晰自己发展的方向。
2.自我规划:在自我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对目标和行动计划进行设定,通过自我规划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而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计划要达到或准备现实的目标。
图1.自我发展循环递进图
表3.镇海幼儿园 学年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表
3.自我反馈:老师们需要核对最终结果,而且在其自身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将结果与阶段性目标进行对照。通过这种对行为结果的自我检查,以书面形式形成自我反馈表留存,为今后自我发展进行目的二次规划。
4.组内评定:老师们通过三个环节的层层剖析,最后由教研组和师训组第三方介入,针对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监督和自我反馈进行深入的评定和反馈,并提出更贴合教师自身实际需求和更高要求的发展建议与意见,明确下阶段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参考。
㈠组合教师能力补位,“联盟社”彰显魅力。
基于各层次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同,我们以科研、教研、教学、技能四个维度有序进行了合理规划,创设“联盟社”,目的在于让每一位教师能在发挥自己所长的同时也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均衡发展,养成反思习惯。
1.从“脱单训练”到“雏鹰行动”的转化
新入职教师,有的是考编入职的具有一定的综合素养,有的是非编入职且只具备初浅的教学技能,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幼教专业出身。为了能让老师尽快熟知一日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出台了“镇海幼儿园教师一日教学行为标准”,细列了从入园至离园的规范行为,“脱单训练”从文本开始入手——他们被安排进入优秀班级,连续跟踪观察班主任以及保育老师的保教行为一年以上,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学会观摩后的反思。从班主任一星期的评价——教研组长两星期的评议——业务园长一个月的评论,我们重在检查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提高的行为,促进此教龄层的老师快速成长;适应型教师进入“雏鹰行动”,逐渐学会对资深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细致剖析,培养老师体悟教育的隐性经验和知识的能力,尝试研究学习对象的执教能力、专业技能,努力形成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
2.从“导标策略”到“强强联手”的共进
反思性教学理论背景下教师培养方式的适宜性将直接体现在教师的课堂现场。我们需要帮助成长型教师和骨干型教师更上一台阶,因此,我们设计了“导标策略”,旨在改变原先的师徒结对形式,在满足同一层次的教师需求外,我们确定了“种子选手”,基于骨干教师的能力倾向,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如执教语言表述啰嗦但教学设计独到,制定的改进策略将成为教师下一阶段必须的达成目标。同时,骨干型教师中有些擅长执教技巧、有些擅长班级管理、有些擅长技能展示,为了平衡各自的薄弱方面,激发他们反思自身的能力特长,酝酿了“强强联手”方案,让两位在不同优势上的骨干教师合作共进,不断在学术上、专业上进行研究,并以学期末的公开活动、教学论坛、家长活动、反思报告等多形式考证此方案的有效性,进入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关键期。
图2.多轮循环磨课模式
㈡学科能力显示特质,“智囊团”促进优势。
教师培养模式在前期环节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之成立了两大“智囊团”,由两位资深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并由教研组长加入成为组长副手保证“智囊团”活动的质量。每一学期开始,根据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总计划,以回顾反思的方式,让每位参训者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此培养环节重在培植老师们的课堂执教能力,每一个团内分布着不同教龄层的老师,但他们的共性是对五大领域(科学、语言、社会、健康、艺术)的其中一个或者两个领域有一致的研究性和研究力。“智囊团”的活动以一月一主题形式开展,两周一次的集中研讨,穿插其中的有视频导读、制作微课、现场执教、制定方案、多轮磨课等等内容,让团队的每一位老师发挥所长,推动幼儿园整体的课堂实效,加大研究型教师培养的步伐。
㈢聚焦教学推进工作,“个性展”树立自信。
如何提升团队内的活动品质,如何带领教师进入二次甚至多次反思呢?为此我们推出了“个性展”的教学推进小组,由业务园长为组长,集合保教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成员进行一月一次的审议会,将从“智囊团”出现的优秀课例搬上讲台,接受再次审议与改进——由骨干教师给出评审前“任务单”,参议者用两天的时间对课例进行剖析、解读、搜集、思考相关的“佐料”;根据现场教学的状况,教学推进小组的研讨将更聚焦问题,由一位骨干教师现场记录并提问,参议者根据之前的“任务单”思考并追问,有序解决教学问题,并进行更合理的教学重构或者教学改进;在同一主题连续三次的教学推进活动后,小组成员会撰写出系列性评价表,完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结合教学理论阐述各自观点,为下一阶段的研究话题做好铺垫工作。最后,幼儿园将此教学活动面向园内或园外等不同群体展示,搭建教学“个性展”的平台,让执教教师的教学魅力得到充分发挥,树立教学自信心。
㈣园本教研促进思辨,“研训台”初见成效
环环相扣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位教师有所思、有所为、有所辩,是我们从实践转向教研能力的必经之路。改变旧有的教研实践是我们规划中的重点,要打造“形式多样——内容变化——加强思辨——深度教研”的梯度方式,激发教师们的教研兴趣是首位,因而开设了运动为主的“室内体育活动的支点”,重在研究各活动室的合理布局;舞蹈为重的“舞动现场”,重在研究双圈舞的有效组织;钢琴伴奏的“走进南京”,重在研究幼儿活动痕迹的保留;趣味访谈的“智者的音符”重在研究音乐欣赏活动的选材等一系列形式不同、激情高涨的教研活动,营造轻松快乐的教研氛围。然后,根据内容的序列,从单一的解决教学问题过渡到关注教师整体素养的安排,使得由业务园长到教研组长直至个体教师教研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形成自下而上的“草根式”教研团队,人人学会根据教学现场进行反思,并研究“如何基于教学反思后教研活动的有效组织”的课题。教师们的思辨能力得到发展,我们开始进入“深度教研”,去掉更多的教研修饰,如音乐、情景、道具等,旨在通过教研活动,以“研”为导、让“研”领跑。例如在镇海区“幼小衔接现场教研”中,我们的教研能力得到区内各界赞誉,因为在“研训台”上我们大胆阐述、自信表述、果断展现,让中青年教师快速提高、骨干教师二次成长、成熟型教师成为区域性教育专家,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有效提升幼儿园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㈤竞技舞台展现风采,“飞花令”展露威力。
研究型教师培训模式进入“飞花令”阶段是验证此模式是否有效的核心。老师们经过此模式的层层培养后,各显才华——有的在班级管理方面形成风格,并研究出适宜本班的管理策略;有的在教学竞技方面展露实力,并研究出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方法,在新教师说课竞赛中成功取得第一名,成为众多新教师的标杆等。我们的“飞花令”是在区级层面的同一主题下的教学实力的对抗,比的是老师个体的实力,比的更是教师个体背后的团队素养。面对如此的成效,我们积极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示范引领区内教师提升教学修养,走进网点、走进姐妹园,让更多的老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科研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更是考核能否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条件。我们依托培养方案以及教师在接受系列培训之前的“自我建设”规划,有节奏地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的科研能力,为成为真正的研究型教师推波助澜。
1.依托教学实践提高研究能力
针对教师的特点,新入职教师和适应型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制定各类计划、创设良好环境、开展课题研究,尝试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问题转化为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努力通过教研、阅读、交流增强理论的支撑,规范具体操作,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区、园的各类教研比赛,如读书笔记、案例撰写、教学论文等;帮扶成长型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使学习、研究、反思、交流成为教学习惯,形成班级管理、教学评价、保育观察等论文;骨干型教师能有效开展科研活动,具有高质量的课题研究能力,逐渐形成教育教学风格和专长,提高科研水平。
2.借助团队实力达成科研成绩
依托幼儿园的大型课题为背景,指导老师们立足于教学现场,学会聚焦问题、提炼思路、形成文本,逐步推进老师们的科研能力。我们有针对性地辅导、规划不同能力的老师完成每一学年指定的科研任务,达成科研目标,铺设了园内的多种科研培训,如“教学观察笔记的撰写”、“论文的合理布局”、“课题立项书的正确表述”等,使得老师们能快速捕捉到科研的最新动态和最新内容;我们形成了科研工作小组,以擅长写作的教师为核心,帮助老师们完成选题、结题等工作,有效保证了我园教师在不同层面获得科研成绩,并推出系列的科研活动,带领老师们积极参与,感受科研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成就感。
我们从杜威的反思性教学理念中找到了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实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目标,使得教师以自我反思为主律,在“纵向对比”中发展,实现专业成长——“时时会反思、处处会研究”不再是口号!
参考资料
[1]王桂芝.浅谈区域内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分层次培训[J].山东教育,2010(33):1.
[2]王季云,卢纪雅.幼儿园教师岗位培训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13(Z1):55~58.
[3]黄家菊,汪玉琴,熊小菱.幼儿园园本培训管理策略研究[J].师资建设,2013(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