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机会听了一节高年级的课,教师执教的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望月》一课。在教学课文中“我”与小外甥赛背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安排的教学环节是:首先,逐句练读诗句,老师与学生练习扮演读;其次,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读懂了什么诗句,在相互交流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次,在理解的基础上,男女生合作读,试着读出诗的韵味;最后,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还有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同学之间比赛背。从这几个环节看,老师的条理是清楚的,而且教学环节指向明确,既有理解,又有语感训练,还有学习拓展。可能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对于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太大异议。不过,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看法。
不妨先来看一位老师执教《月光启蒙》的片段——
(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这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
(生读,师纠正“亮堂堂”读音)
师:多么美妙的歌谣啊!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吟唱这首歌谣的吗?
生:想!
师:用耳倾听,用心感受,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乐曲响起,师深情朗诵课文第1~4自然段,穿插播放女声清唱的两首歌谣录音)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唱歌谣的情景。
师:假如你就是文章的作者,什么感受?
生:这种感觉十分美妙。
师:是啊,此刻,我们的眼前一定有这样一幅美妙的月夜图。(出示课文插图及第1自然段)读读这段文字,看看能不能读出月夜的美妙来。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是啊,月色美,其实更美的是——
生:更美的是母亲唱的歌谣,是在母亲怀里听歌谣的那种感觉。
师:是啊,此刻,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母亲那甜美的歌声。
(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这是写母亲嗓音的一段话,谁来读读?
(生读)
师: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生:作者感到很开心、很甜美,就是很幸福的感觉。
生:芳香的音韵,感觉母亲唱出来的歌谣非常优美。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吗?
生:母亲的声音很甜美,充满整个小院,所以用芳香来形容。
生:其实不是真正的芳香,而是母亲的嗓音甜美。
师:想象此刻的作者是什么感受。
生:作者仿佛沉浸、陶醉了。
师:你的理解真好!我们推荐班上嗓音最甜美的同学来读这段,好吗?
(一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种美妙的意境。母亲用甜美的嗓音把美妙的歌谣,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我”的童年生活更加美妙。
之所以引用这个片段,是因为《望月》与《月光启蒙》两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显然,《月光启蒙》教学片段,我们仅仅从文字的记录,就能感受到课堂上浓浓的诗情,而这正是《望月》课例中所不具备的。其实,第二则案例中老师的教学也是四个环节,即听朗读、想画面、读语句、说感受。不同的是,老师不单单是完成这样四个环节,而更多的是对课堂诗意学习情境的营造:有老师配上音乐后深情的朗读,有看图画进入月夜情境的诵读,还有像清泉一样令人陶醉其中的诗意点拨过渡。所以,学生的听是入神的,悟是真切的,读是动心的,课堂也拥有着月光一样美的感受。相信,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生才会真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并且深深地爱上语文学习。
两则案例对比,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变成教学环节的呈现。如果只是为了一个一个环节的达成而忘记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那么这样的课只会走向“冰冷”,走向“乏味”。 第二则案例,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语文课堂需要学习的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当下,我们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课堂有走向“理性”的趋向。聚焦写法,注重迁移,也许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学习需要还原文本场景,只有当课堂形成与文本相贴近的情境时,语文学习的过程才是令学生陶醉的,也才是让学生享受其中的。
第二,文本教学要把握内在的主线。一篇文章,是按照一定的情感或主题来行笔成文的。教学时,我们不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训练的点”,所以认为完成了一个教学环节,再进行一个教学环节,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温度的。作为教者,要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内在脉络,让教学前后贯通,让一根“绵绵红线”串联起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文章是有生命的,教学也是有生命的。如上面第一则教学,每一个环节之间看似有联系,其实是相互割裂的,因而学生的学习也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欠缺的正是对文本内在主线的准确把握。
第三,让教学更加形象一些。不要那么功利,也不要那么指向分明,语文更多的应是用形象说话。让教学的语言诗意一些、美一些,教学的手段有趣一些、童心一些,教学媒介直观一些、简洁一些……一段深情的音乐轻轻地在耳边萦绕,几幅生动的画面在眼前闪现,再加上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直抵心灵,这个时候还会有哪个学生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呢?语文的工具性是重要的,但一定要与人文性相辅相成,不然,语文不可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的生命一同成长。
第四,备课需要环节,但课堂需要无痕。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我们对教材的解读,进行合理的取舍,安排几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学习,这本无可厚非,但课堂是一个动态而富有活力的地方,学生学习的思维、情感如一条溪流向前流淌。所以,教学时应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以呈现教学环节为教学指向,而是需要无痕的教学境界。这源自我们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也源自对教学思考的深度。
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长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教,淡化形式,淡化走教学“环节”意识,我们还应多加研究,多加实践和反思。这样,才能在不断总结中收获课堂最美妙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