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书中精彩
——谈阅读策略的妙用

2017-04-20 01:03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黑猩猩树叶文本

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道:“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确实。翻过不等于读过,读过不等于读懂,读懂不等于入心。随手翻阅的读书,就像走马观景,只能闻香。精熟阅读策略,却可以破译文字的密码,让书中精彩一一洞见。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几个重要的阅读策略。

视觉化:打开立体缤纷的“五感”

形、声、色、味、触,是人之“五感”。 打开“五感”,世界由平面变得立体、缤纷,可视可闻可感,无比鲜活靓丽。

所谓阅读的视觉化策略,就是指读者根据文本文字讲述的动作、人物、场景等讯息在脑中描摹出形象可感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运用视觉化策略,常能开启形、声、色、味、触之“五感”,让阅读变得立体、缤纷:在文字的世界里,你闻得到花香,见得到草色,听得到鸟鸣,感觉得到风的触摸、品味得到雨的甘甜。也就是说,视觉化策略,是打开各种感官,让阅读与心灵对接的秘密通道。

运用视觉化策略,通常可以这样提问: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场景)?你能描述一下你所感觉到的吗?这种策略其实并不新鲜,传统课文教学就常用到。比如:“满目疮痍”大概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想象一下“沧桑”的脸可能是怎样的一张脸,你能描绘一下吗?——但是,这是小的语词的视觉化。在整个章节、整本书的阅读中,视觉化策略完全可以“放大”“加长”,其效果也将成倍增加。

比如,小吴同学在阅读曹文轩的《我的儿子皮卡》的第一本《尖叫》时,对于《命大》这一章很感兴趣,因为主人公皮卡的出生极富曲折:妈妈意外怀孕,留不留孩子尚在犹豫,B超已误诊为胎儿死亡。可妈妈坚信胎儿活着,多日后第二次B超检查,胎儿确实无恙。最后,皮卡在愤怒中呱呱落地。

小吴同学说阅读这一章时,心情真是“跌宕起伏”:心一下跳到喉咙口,一下又摔至谷底……她把这份心情用线条“视觉化”了,就有了一张奇妙的阅读地图:

这份地图,把看不见的心情视觉化成了曲线,曲线变化的节点就是运用整合策略理出的关键情节。从读者角度来讲,这条心情曲线就是读者的“心电图”,一悲一喜俱关情;对作者来讲,它是故事编织的密码索引。一个故事是怎么富有张力、引人入胜的,答案就在于此。曹文轩自己就说过:写故事时要记住,要表达一个意思,千万不要直接说出来,一定要来几个反复才行,要“摇摆”前进,这样的故事,好看。

这跟著名学者袁枚被引用了无数次的至理名言“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不是一个理儿吗?

整合:凸显遒劲的“枝干”

一个好的故事,就像一棵生气勃勃的树,给人带来阅读视觉的愉悦。但是,树为什么如此繁茂?关键在枝干。有枝干的遒劲,才有叶的盈润。

故事的 “枝干”就是它的行文构思和重点情节。但是,它们常常隐藏在形形色色的故事细节背后,就像树总以绿意葱茏的叶的集合站在人们的面前。

整合的策略,就能清除阅读的迷雾,洞察故事遒劲的“枝干”。所谓整合,就是通过成分提示(主角、情节等)、找出主题、回忆重要事实与细节、理清顺序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梳理故事的重点,凸显主干。

比如《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全书故事叙述和人物回忆不断交织,人名复杂,情节曲折,学生容易纠缠在细枝末节中,偏离故事的内核。抓住故事的内容提要,巧妙运用整合的策略,就可以删繁就简,提升孩子“窥一斑而见全豹”的阅读识见。

罗伯特是法国帝乐小学的教师,他在学校工作了37年后,光荣退休。乍一退休,罗伯特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学生名册,开始自己酝酿了37年的报复计划。三次报复行动,每一次都计划周密,且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笑料:勒康的餐馆中乱得一塌糊涂的晚餐,尤其是大狗布鲁的表演不禁让人笑翻;开美容院的吉约姐妹的派对上垃圾从天而降,光鲜亮丽的客人一个个狼狈不堪;而第三次报复行动中,在马赛克毛毛小姐的音乐会上,罗伯特被她的经历和真诚所感动,以温暖和宽容原谅了曾经恶作剧的学生,留给读者以美好的想象。

学生读了阅读提要后,一讨论,发现这个提要极精彩,概括性和悬疑性都极强。我们将其整合成一份人物情节概念图:

图中,书中错综复杂的故事化作简明的三个板块:罗伯特老师分别报复了哪三个学生、采取何种报复行动、学生的身份或职业,一目了然。

但是,老师为何要报复学生?该报复吗?这深层的疑问,跟生活经验和道德认知的矛盾冲突,是提要解决不了的。学生迫切期待深入阅读。他们带着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然后继续提炼整合,继续完善概念图,最后发现:三个学生确实给罗伯特老师带来了非同一般的麻烦甚至终身痛苦,而最终,是爱化解了罗伯特老师的怨恨。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折射出人性的缺陷和光辉、心灵的怨怼和纾解。

歌德所说: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运用整合的策略,往往能将复杂的故事,用简单的密码打开,让它自我表白。

发现线索和推论:破译文本的“迷宫”

高明的读者,不会只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一切讯息。文字透过眼睛进入脑海,脑细胞就兴奋活跃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接下来会怎样呢?一定是……哎呀,错了!那会怎样呢?肯定是……前面就有证据!耶!跟我想的一样!

会阅读的人,脑海中常会进行如上活动。其实,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掌握了两项很重要的阅读策略:发现线索和推论。这是很多文本阅读中都可以使用到的重要策略。它们的作用,就是培养读者对文字的敏锐与警惕,整合信息,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这个过程,正如在迷宫中发现导引的线团,经历诸多探索,最终获得脱离困境的成功体验。

著名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在黑猩猩的研究活动中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有只黑猩猩正在向一个树洞内窥视,然后它从树上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嘴里嚼了起来。不一会儿,它又将嘴里的树叶吐了出来,塞进树洞。”当这只猩猩将塞进树洞的树叶重新取出时,珍妮发现这些树叶上泛着水光,然后,这只黑猩猩再一次将湿漉漉的树叶放进嘴里。

这只黑猩猩到底在干什么?六年级的孩子兴奋又迷惑。有的说,黑猩猩可能发现了树洞里有蜂蜜;有的说,它在钓白蚁;更多的,一脸茫然。

一个非动物研究者能从阅读的角度破译黑猩猩行动之谜吗?试试看,找找线索。

反复聚焦上面这段文字,两条线索逐渐浮现:

第一条线索,关于“黑猩猩”:窥视——抓——放——嚼——吐——塞——取——放。

推论一下:黑猩猩嚼树叶,但并不下咽,可见它的目的不是吃树叶。但是,它最终还是将树叶塞回嘴巴——树洞里有什么东西需要用到嚼后的树叶呢?暂时存疑。

第二条线索,关于“树叶”:珍妮·古道尔并没有描述树叶有什么异常,那暂时可以推断这是普通的叶子。但树叶从树洞出来之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泛着水光——湿漉漉。

结合两条线索,关键信息跃然纸上——嚼碎树叶、树洞、水光,答案是不是昭然若揭?就如海绵吸水,树叶嚼碎,吸水性更强!原来,黑猩猩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补充水分啊!树洞里,自然是有积水了。

文本里这些隐含的线索,其实就像一条条若隐若现的线,指引着读者在文字的迷宫中行走。读者在不断发现线索和作出推论的过程中,锤炼了对文字的敏锐和警惕,阅读就如侦查案件一般刺激、好玩。

联结:让阅读不再“旁观”

如果阅读只是旁观别人的人生故事,那于读者又有何关联?怎样打破文本与现实的壁垒,让读者进入阅读世界,又能反哺现实生活?试试联结策略:把文本中的新讯息与自己已知的事物、经验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更广阔的、更经世的阅读意义和思考成果。

请看教师带学生阅读短篇小说《古堡》时,一个叫走过“抉择巷”的教学现场:

师引领:我们看到,麻石和森仔一路经历了很多艰辛,确实,对于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来讲,这是一次冒险,一次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挑战。离山巅还很遥远,谁都不知道前面还有多少艰苦甚至危险在等待着他们。各位同学,如果你是麻石和森仔的老师、家长、同学、朋友,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你会鼓励麻石和森仔继续他们的冒险还是坚决反对呢?

活动:邀请五位鼓励者、五位反对者上台,面对面列成两队,形成一条窄窄的“抉择巷”,并邀请两位学生,一位当麻石,一位当森仔。

师引领:现在,“麻石”和“森仔”要走过“抉择巷”了,反对者,请你们一定要努力说服他们,让他们放弃这样危险的举动;鼓励者,你们一定要给二人最有力的支持,让他们继续这一次探险。“麻石”和“森仔”,请你们走过这条“抉择巷”,作出你们最终的抉择。

活动:“麻石”和“森仔”走过“抉择巷”,反对者和鼓励者或言辞激昂或情深意切或冷静理智地阐述各自理由。最终,“麻石”和“森仔”作出了决定——继续留下冒险。

“麻石”说:“听了这么多反对和鼓励的意见,经过艰难的抉择,我们想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风雨之后是彩虹’。作为14岁的少年,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既然我们选择了出发,那就坚持到底吧。山再高,总会登顶!如果失去了这一次探索的机会,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古堡是否真实存在了。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就碰到过一些这样的事情:错过的,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个走过“抉择巷”的活动,在课堂上大获成功。撇开形式新颖带给孩子们的兴奋不谈,我们关注到联结的策略在其中大放异彩。以老师、家长、同学、朋友的身份反对或鼓励麻石和森仔,是促进学生将阅读跟自己生活体验、知识结构进行深层联结的大好平台:

作为老师,你是鼓励孩子豪迈勇敢还是安全第一?是否要全面考虑山上可能会存在的危险元素?

作为家长,你对孩子牵肠挂肚是肯定的,那么,放手让孩子飞翔,还是殷殷劝回?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吗?

作为同学,你对身边冒出两位“英雄”,是对其鲁莽嗤之以鼻还是惊愕诧异、兴奋激动?

作为朋友,力挺伙伴的决定还是苦口婆心劝说放弃?你明白这一次举动在好朋友身上的意义吗?

五个角色,可能有五十种答案。没有对与错之分,没有好与差之别,因为,在选择角色、选择态度、选择理由、选择表述的语言语气的同时,孩子们已经调动了自己平日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将阅读与自己进行了语言、情感、思考方式等的全方位联结。

这使阅读发生在读者的“内心深处”,使故事变成了“自己的事”。

当然,让我们深刻洞见书中精彩的阅读策略还有多种:自我监控,启动先备,预测求证,修正,提问,重读……这些阅读策略,既能“单兵作战”,突破对应的阅读壁垒;更能协同发力,在小说、散文、诗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焕发强大能量。

诗人博尔赫斯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中国作家曹文轩说:“阅读者的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

妙用阅读策略,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一次次洞见书中精彩吧。

那么,用心阅读,阅读炼心。

猜你喜欢
黑猩猩树叶文本
被隔离的黑猩猩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树叶的不同称呼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黑猩猩拥抱救命恩人
倭黑猩猩也会出现老花眼
一片树叶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