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旧题:不得不说的“ 酒” 话

2017-04-19 09:50策划本刊编辑部
健康人生 2017年1期
关键词:醉酒饮酒酒精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邵竹林

●嘉宾/吕芳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新年旧题:不得不说的“ 酒” 话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邵竹林

●嘉宾/吕芳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论是亲朋欢聚,还是工作应酬,都少不了用酒助兴。尤其每年春节,更是达到高峰。不论是节前的岁末工作应酬,还是节中走亲访友的热闹,又有多少人要在酒桌上度过?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论是亲朋欢聚,还是工作应酬,都少不了用酒助兴。尤其每年春节,更是达到高峰。不论是节前的岁末工作应酬,还是节中走亲访友的热闹,又有多少人要在酒桌上度过的?

有人说“感情好,一口闷”,有人说谈酒色变,避之唯恐不急。有人拼命劝酒,有人只好玩命喝酒。酒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几家欢喜几家愁,成了一个年年要说的话题。本期,《健康人生》在新年到来之际,旧话新题,说说那些不得不说的“酒”话。

Part 1当传统变成了手段

酒是世界性的饮料,造酒、品酒在世界各地都有传统和文化。去年9月,本刊专访雷诺啤酒的江国良先生一文中,谈到慕尼黑的“十月盛典”,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啤酒节。啤酒的产生,是因为古代天主教徒在复活节前的四旬节需为纪念基督受难而禁食,为了补充体力而发明出来的饮料。德国人将喝啤酒视为每天的“必修课”,各种酒馆、酒屋、小客栈多似天上的星星,几乎每个踏进酒馆的人至少都点半升啤酒佐餐。但德国人还盛行一句谚语,叫“有节制地一天喝一升,健康赛神仙”。而喝酒产生快乐的附加价值,也让世界各地的啤酒节百花齐放。

中国的酒文化更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北周诗人庾信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反映的就是时人过年饮酒的情景。在两汉魏晋时期,酒主要是保健酒,例如“屠苏酒”。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到了唐宋,过年饮酒已经不只是防疫治病,还增添了热闹喜庆助兴的功能。到了明清,酒又变成了传递情感的使者,开始有了社交的功能,因此过年时提着好酒送礼拜年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因为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中国人对喝酒其实是情有独钟的。几杯酒喝下,人的精神放松,半醒半醉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因为酒的这种特殊作用,人们赋予了它“情感纽带”“社交工具”的角色。直至今日,劝酒、敬酒变为一种交际手段。

而国人偏爱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酒精的危害认识不足。

据“中国人饮酒状况调查”显示,中国酒民人数在5亿左右,高达80%左右的人表示“坚决不喝酒会让别人没面子,伤感情,喝酒完全是被逼的”,原本附加价值是为了快乐的喝酒行为,已经变成了无奈。而同样高达60%的人认为,“酒喝多了不好,但喝个几杯没问题”。

喝酒,真的是“只喝几杯”没问题吗?

Part 2喝酒的问题,你的身体更清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洪昭光教授曾把喝酒形象地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君子,适量喝酒有益健康、心情愉快,这是最佳状态;如果继续喝,超过了自己的酒量,那就变成了孔雀,喜欢炫耀自己;再喝就变成了狮子,乱发脾气、目中无人;如果不控制还继续喝,就变成了猴子,失去了自控能力,最容易误事;最后一个阶段,被洪昭光毫不客气地形容为“蠢猪”,思维混乱、语无伦次、东倒西歪,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这样的“孔雀”和“蠢猪”,在春节前后最多。

虽然近几年,随着国家“八项规定”的出台,以及对健康管理宣传的力度不断加强,喝酒浪费、喝酒伤身的认识已经日渐深入人心。在很多对公的大场面上,劝酒、灌酒等现象也大为减少。但在许多非正式的社交场合和私人应酬场合,喝酒依然是建立、维系交情的重要方式。

每年春节,媒体上都会报道数起因醉酒引发的悲剧。去年大年初一晚上,杭州萧山一名30多岁的男性喝醉,晚上7点多倒头就睡,到了9点多,家人发现叫不醒他,送到医院时呼吸、心跳都没有了,因为醉酒呕吐窒息,最终没能抢救过来。还有比较严重的病例,也是由醉酒引发呕吐,最后因食道下端黏膜重型撕裂而呕血,经过医院急症抢救才化险为夷。

记者采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的吕芳芳主任,她说:“像这样因饮酒过度而引发疾病的病人确实很多,过量饮酒对身体的伤害超乎想象。”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60种疾病因不健康饮酒造成,酒精引起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吸烟,很多身体器官深受其害,包括——

急性酒精中毒:一次饮入过量酒精,可引起神经精神症状。临床上分为三期: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睡期。兴奋期表现为头昏、自控能力丧失、言语增多,有的粗鲁无礼或容易感情用事。共济失调期表现为动作不协调,步态蹒跚,语无伦次。昏睡期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沉睡,严重者深度昏迷和呼吸衰竭。节假日的急诊室经常可见到类似“耍酒疯”的病人。

胃:春节天气寒冷,本身血管容易收缩,肠胃自身的损伤与修复能力变弱,酒精对胃黏膜的破坏作用就更严重。如果大量饮酒,就极易造成剧烈呕吐,导致急性胃肠道出血,出现呕血现象。如果饮酒者本身就有胃溃疡等基础性疾病,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就会更高。严重者可出现呕血和便血。

肝脏: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坏死。长期过量饮酒会引发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甚至肝癌。

胰腺:在大量饮酒和暴食的情况下,容易促发急性胰腺炎。根据几家医院的资料,每年春节因急性胰腺炎住院的病人,平均约占总的消化内科住院病人的10%左右。许多患者都是发生在暴饮暴食后。

心脏:喝酒和暴饮暴食,会促使血脂、血压升高,再加上天气寒冷、熬夜娱乐等情况,很容易发生心梗意外。

脑:饮酒后会使人体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脑出血。

除了急症,过度饮酒对大脑、骨骼、耳朵和眼睛也有慢性损害,甚至会引发食道癌和胃癌等。现代医学研究还证明,长期过量饮酒因对健康的严重影响,使患者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下降,同时给家庭、子女和社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早在1985年的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就把酗酒带来的问题定为全球性的卫生健康问题,因此国外早有了“二手酒”的说法。醉酒后打架斗殴,因酒驾造成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威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喝了酒对家人、朋友乱发脾气,影响了亲朋关系;父母经常喝酒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孩子会因此自卑、孤僻,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过度饮酒的负面作用,罄竹难书。

Part 3真相与误导

喝酒这么可怕,怎么办?不可怕,解酒呗!——这是很多解酒产品广告所宣传的。

事实上,撇去广告的自我宣扬,目前绝大多数解酒产品都有概念炒作的嫌疑,披着高科技产品的华丽外衣,功效却平平,甚至根本没有高科技含量、没有功效。

吕芳芳主任在采访中谈道:“从医生的角度分析,目前没有什么药物或治疗方法可以解除过量饮酒对人体的损害。解酒产品所谓‘立刻解酒’‘保肝护胃’的宣传词无疑是夸大了效果。”

有些解酒药中,含有一种名为“纳洛酮”的药物,但该药物的作用不是分解酒精,而是促使患者意识清醒。所以有的人服用该解酒药后觉得酒量提高了,不怎么会醉,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所谓的解酒药不但没有解酒,反而让你越喝越多,让你的身体受更多的伤害。大家值得警惕。

人体主要通过肝脏、皮肤和呼吸系统三大途径代谢酒精,其中肝脏最为重要。酒精进入人体后,乙醇脱氧酶负责把乙醇氧化成乙醛,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再把乙醛氧化成乙酸,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从这个机理来看,目前临床中,为缓解严重的醉酒症状,一般会采用静脉输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的方法。至于解酒药的保肝作用,吕芳芳主任在采访中说,目前还缺乏研究支持,人过量饮酒后造成的肝功能损害,只能通过后续相应的措施来对肝细胞进行修复。

除了解酒药,还有两个源远流长的“误导”,就是:容易脸红的人会喝酒、酒后喝杯浓茶可以解酒。实际上,喝酒有脸红反应是因为代谢酒精的酶有基因缺陷,导致有毒的乙醛在体内大量积累,造成血管扩张,引起脸红反应。脸红的人还喝酒,会增加患致命食道癌的危险。而酒后不能喝茶已经得到现代医学证明。经常酒后喝浓茶的人易引发肾病,而心脏病患者酒后喝茶危害更大。

总而言之,在酒和健康之间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正式结论,就五个字:“酒,越少越好。”

Part 4过年可以换个喝法

《本草纲目》云:“少饮则活血行气,壮神御风,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酒是把双刃剑,少喝一点能养生,把握不住度则会严重伤身。其实,现代生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过年喝酒这个事,对于不会喝酒或者不能喝酒的群体,完全可以换个喝法。例如,参考餐馆里五花八门的佐餐饮料,自己在家做一做紫薯紫米汁、玉米汁、黑米薏仁汁、小米牛奶饮等……这些制作材料,在超市都能够买到,只要搭配一个打汁机就行。这样的自制饮料,比可乐、雪碧等高糖饮料都要好许多。

如果在餐桌上意犹未尽,那么再喝点别的,比如茶。

茶为国饮,地位不比酒低,在健康加分上却比酒要高上一截。茶分红、绿、青(乌龙)、白、黄、黑六大类,还有二次加工的花茶,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历史悠久的传说故事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各类营养素,具有养生保健抗衰老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幸福叫“一家人都喜欢喝茶”。春节欢聚,和家人、亲朋好友一起品茗交谈,有别于喝酒的热闹喧哗,是一种温和的幸福安宁。而且老幼同乐,能让家里的孩子告别成年人喝酒的无聊时光,共同领略茶道的美好文雅,培养良好的家教氛围。

同理,和家人一起品尝咖啡、西式奶茶等也越来越风靡。尤其是家里自己手工制作的,除了保证了健康,更多了一份品味和温馨。

Part 5健康链接

如果逢年过节非要喝上几口才算高兴的,那么下面一些实用方法可供参考。

1.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应不超过20克,女性应更少一些,用“饮酒量×酒精浓度×0.8”这个公式就能算出酒精摄入量。

2.如果喝酒不能避免,专家建议,最好不要空腹喝酒,喝酒前吃一些富含淀粉和高蛋白的食物,如点心、面包等。

3.喝酒的间隔时间要长,最好是等上一顿酒代谢完后再喝,可以有效减少酒精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

4.酒后不要立刻睡觉。酒精是靠肝消化,立刻睡觉,人体的新陈代谢缓慢,对肝不利,容易得酒精肝。饮酒过量的,更不要任其自然入睡,如果是重度酒精中毒,很可能就一睡不醒,这种情况下家人要陪在身边,每隔两小时叫醒醉酒者,喂一点白开水,直到完全醒酒为止。

5.酒后不要吃醒酒药,但建议大量喝水,另外,还可以喝运动饮料,以补充电解质。

6.酒前酒后都不要随便吃药,因为酒精会和多数药品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有毒物质。尤其不能服用退烧药,否则其中的羟苯基乙酰胺会产生有毒物质,导致肝脏发炎,甚至永久性损伤。另外,头孢类抗生素药、降糖药、降压药等最好也别吃。

7.酒后不要立刻洗澡。冷水、热水都不宜。洗热水澡或者蒸桑拿容易导致热气聚集在人体内而不能散发,加重醉态,导致恶性呕吐甚至晕厥。洗冷水澡非但不能醒酒,还会使肝脏来不及补充血液中消耗的葡萄糖,加上冷水刺激,血管收缩,可能会导致血管破裂、患感冒等。

8.酒后不要运动。酒精具有利尿作用,醉酒后体内水分流失更多,容易发生脱水,此时再锻炼会加重脱水危险。酒后游泳更危险,会使身体散热突然加快,引起头晕、低血糖性晕厥、腿部抽筋等。

9.如果醉酒严重,家人或朋友要及时帮忙,首先让醉酒者静卧休息,并把衣领解开;呕吐时,使醉酒者屈身侧卧,切勿俯卧或仰卧,以免将呕吐物吸入气管,导致窒息。家中也可备一些常用的保护胃的药,比如泮托拉唑、胃达喜片等,适宜醉酒或剧烈呕吐后服用。如果醉酒者出现昏睡不醒、皮肤湿冷、抽搐、昏迷等症状,应马上送医院急救。

猜你喜欢
醉酒饮酒酒精
75%医用酒精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美国醉酒史
抽象危险犯的限缩认定研究——以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为例
《陶渊明 饮酒》
跟踪导练(一)(2)
Drunk 醉酒
酒精除臭
与猫狗共饮酒
酒精脾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