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摘 要】 文章认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着力强化责任,自觉增强思政工作的使命担当;着力强化爱心,不断激发思政工作的内在动力;着力强化创新,努力提升思政工作的实际成效;着力强化协作,积极营造思政工作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 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着眼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指明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方向、主要任务、工作方法等。本人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健同志的署名文章《落实“四个强化”开创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谈谈新形勢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着力点。
一、着力强化责任,自觉增强思政工作的使命担当
首先,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要把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工作对待,主动学、深入学,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
其次,要自觉落实教育工作者的两个责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既是党的教育工作者的政治责任,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政治担当和职业担当,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落实两个责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维度,从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幸福的维度,高度审视重视思政工作,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做好思政工作。不摆花架子,不务虚名声,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召唤。
二、着力强化爱心,不断激发思政工作的内在动力
首先,教师爱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将师爱视为教师最基本、最核心的素质。孔子讲“仁者爱人”、“诲人不倦”。英国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诸多教育格言都表明:教育是有情怀者的事业。实际上,师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源泉,是教师师德素质的核心,是教师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发生的基础。习总书记讲:“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而“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一位有情怀的老师才能塑造一批有情怀的学生,一位精神世界丰富的老师才能丰富一批学生的精神世界。坚守“爱的教育”,就不会把教育仅仅视为一种“规训”,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思想政治工作不应是生硬的,不该是冰冷的,而应是以己“真心”触动学生“真情”的一项富有爱的工作。
其次,教师爱应是“技”与“艺”的统一。教师之爱的独特性体现在其与教师的职业是密不可分的,是具有原发性的教育意义的一种爱。实际上,教师爱既表现为对事业的专业爱,也表现为对学生的道德爱,实为“技”与“艺”的统一。多媒体教学、慕课(MOOC)、微课等网络教学手段的采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形式。但技术不能取代艺术,我们不能沉浸于技术革新带来的快感中,而忽视教育的真正目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7日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所以,面对这样一群鲜活可爱、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靠技术革新是不够的,必须“技”与“艺”并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爱专业,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新探索,更要将“技”上升为“艺”,也就是要从道德上爱学生,需要教师用真诚的心灵、丰沛的情感、高尚的情怀去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生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技”的教育意义,也才能使“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可能。
三、着力强化创新,努力提升思政工作的实际成效
在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1、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历史性,我们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发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课程资源。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整合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网上网下、国内国外的教育资源,克服课程内容大而空的现实,在引导学生探究民族复兴伟大历史征程的过程中,及时解答社会热点与焦点,及时回答青年学生的关切和疑惑,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政课堂不仅仅与国运相系,更关系个人成长和成才。
2、不断创新话语表达,实现思政教育话语转换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属于加工过的学术性话语,其与大学生鲜活生动的现实话语有一定距离,针对性不强,也不利于青年学生理解和接受。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是要进行话语创新,采用当下大学生更喜欢听、更容易懂的“青年语言”进行表达。思政话语的转换有利于改善当前大学生思政课堂“一听就懂,过后就忘”的局面,也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3、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堂成效
我们在坚持传统课堂讲授与灌输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等更富成效的教学方法。陕西是中华文明和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古迹和红色革命遗迹。我们应充分挖掘陕西的资源优势,采用情景教学法,带领学生实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地考察体会照金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国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切实将共产党人的优秀传统入脑入心。同时,我们要努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充分采用慕课(MOOC)、微课等新兴教育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4、不断创新工作手段,拓展思政工作途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逐步形成。可以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首先,要积极采用新兴互联网技术与平台。思政工作者要学网、懂网、用网,充分利用易班(E-class)、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空间、自媒体客户端等技术平台主动发声,让“好故事、好声音”占领网络。其次,要形成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重视用户体验、重视大数据、重视分享、重视平等、重视互动等。这就要求我们在采用网络技术手段的同时,必须注重网络思维的培养和提升。要将互联网教育内容的质量作為重点,将学生体验和反馈作为开展网络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盲目的做个“标题党”博取点赞量。
四、着力强化协作,积极营造思政工作的浓厚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思政工作要考虑到反复性、表象性、个体特殊性等特点。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要走出认知误区,强化协作意识,营造浓郁氛围。
1、统一思想,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包含针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又包含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意味着要从这两个群体着手。首先,教师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当前部分教师存在:在职业发展中重视学术、轻视教学、弱化师德;在教育教学中重视“授业”、轻视“传道”、忽视“育人”。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广大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师要“明道、信道”,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其次,部分大学生存在着重“专业素质”、轻“思想素质”的不良现象。青年学生应正确认识并理解“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同等重要,应以“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做又红又专的当代大学生。
2、加强领导,健全高校思政工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健全高校思政工作机制,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各部门各方面尽职履责,勇于担当,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使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站,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切实形成立体的思政工作机制。
3、协同发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应渗透思想政治工作,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各方面要协同发力,积极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第一,要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过度依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其是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这几支力量。高校党政干部、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其他课程教师、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等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构建全员育人环境,就要求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在履职尽责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基础理论课中导入对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探究,在专业课程中加强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教育,在管理服务中融入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精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第二,要形成全程育人氛围。全程育人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学生大学生活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始终、贯穿管理服务始终。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教育也是一个过程性教育,唯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大学教育始终,形成不断线的渐进式思想政治工作氛围,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成效。第三,要落实全方位育人要求。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自治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建设、奖助评优、社会实践等教育载体,引导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理性对待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形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总而言之,我们要本着高度的责任感,用爱心护航,以创新引领,协作配合,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华社-新华网,2016.12.08.
[2] 赵健.落实“四个强化”开创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陕西日报,2017.1.10.
[3] 邵光华,袁舒雯.教师之爱的现象学反思.全球教育展望,2014.7.
[4]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
【作者简介】
刘 超,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西北政法大学辅导员,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