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付德生
摘要:目的 探究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50例,注射用唑来膦酸,口服钙尔奇以及阿尔法;对照组患者40例,口服钙尔奇以及阿尔法。患者的治疗时间是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对比两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通过注射唑来膦酸,患者的骨密度增加幅度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注射用唑来膦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有明显提高,疗效显著,应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唑来膦酸;原发性骨质疏松;疗效观察
骨质疏松症有原发性、继发性以及特发性,根据不同的发病机理分类,最常见的是原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患者的骨量减少,并且骨骼的微观结构发生退化,从而增加了患者骨骼的脆性,使患者容易出现骨折的问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1]。老年人以及绝经后的妇女,全身骨量加速减少,骨组织的微细结构被破坏,容易出现骨折,特别是75岁以上的妇女。唑来膦酸是新一代的双磷酸盐制剂,对骨的二磷酸化合物有明显的特异作用[2-3]。唑来膦酸能够有效地抑制骨吸收,改善患者骨量,增加患者的骨密度。为探究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选取我院90例患者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90例。所有患者按照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经过确诊,符合病理学、影像学以及临床表现。90例患者全都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90例患者患者经过X线骨密度测试,T值小于-2.5 SD。所有患者的肾功能以及肝功能没有异常,患者没有阿尔法、钙尔奇过敏史。排除肾功能障碍、低钙血症患者,排除有原发或者继发缺乏维生素D病史的患者,排除有骨代谢疾病或者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的患者,排除对唑来膦酸过敏的患者。
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67例,年龄63~94岁,平均年龄(79.8±3.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史、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注射用唑来膦酸,且口服钙尔奇以及阿尔法。患者首先滴注生理盐水250 ml,充分水化后注射唑来膦酸。唑来膦酸剂量为5 mg 100 ml,患者输注时间超过30min。输入唑来膦酸结束后,患者再次靜脉滴注生理盐水,大约250 ml。在输注唑来膦酸的过程中,需要保持饮用温开水,至少500 ml。结束后72 h内,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尿量以及不良反应等,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及时通知医师。患者体温如果升高异常,需要服用非甾体类的抗炎药。患者同时按照治疗方案口服钙尔奇和阿尔法。对照组患者单纯服用钙尔奇和阿尔法。3 w后复查患者的血电解质和肝功能。鼓励患者高钙饮食,并且进行适当的运动。使用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的骨密度。
1.3诊断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值、腰椎骨密度值以及Ward三角区骨密度值。在使用唑来膦酸前1d,对患者的髋部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进行检测,1年后用同样的方法检测同一个位置的骨密度。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骨密度T值进行判断。当患者的T值>-1.0 SD,表示患者的骨量正常;当-2.5 SD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进行计数资料间的检验,计量的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对比。当P<0.05,表示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Ward三角区骨密度数据没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注射唑来膦酸后,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下降、营养不均衡、激素降低、肢体废用等有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且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随着我国老年化问题的加重,骨质疏松问题越来越被关注。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X线片,通过患者的骨密度测量来判定。目前,对于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是骨吸收抑制剂。唑来膦酸是代表性的药物,它是第三代含氮双磷酸盐类的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病症[4-5]。本次研究显示,通过使用唑来膦酸,患者的骨密度值有明显的提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骨量,降低患者骨折的风险。唑来膦酸能够对成骨细胞发生作用,从而抑制成骨细胞刺激破骨细胞。唑来膦酸有选择性地,在破骨细胞周围聚集,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合成,使破骨细胞有效减少。同时,唑来膦酸能够与羟基磷灰石结晶结合起来,形成对酶的消化的对抗。患者注射唑来膦酸后,通过抑制破骨细胞,达到抗骨吸收的目的,改变骨矿物质以及骨容量,降低骨的消融率,从而提高骨密度。 综上所述,注射用唑来膦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有明显提高,降低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疗效显著,并且用药方便,一年只需要一次,对患者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应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艳会,宋正娥,南日玉.注射型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8):185-186. [2]李佩兰,王志敏,辜建珠,等.注射型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3):192-193. [3]薛晨祺,张宏秀,袁冬兰,等.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J].江苏医药,2016,42(6):630-632. [4]杨群,谢孟凌.使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16):135-136. [5]甄东,邱冰.唑来膦酸治疗35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2):166-168. 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