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7-04-18 23:41洪程程王福鑫
中国市场 2016年51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程程+王福鑫

[摘 要]针对花边制作技艺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常熟市应采取建立生产保护基地,搭建文化平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养传承人,健全人才保障体系,继承与创新并行发展等对策措施,使常熟花边制作技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重新焕发光芒,走向世界。

[关键词]常熟花边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1.114

近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对其的生产性保护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且日渐成为全社会一项重要的课题与任务。

1 常熟花边制作技艺的现状

1.1 基本情况

常熟花边又称常熟雕绣,以雕绣技法为长,针法丰富多变,品种繁多,其制品具有色彩雅致、素雅大方的艺术特点,曾荣获国家金质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传统的常熟花边,品种比较单一,以台布为主,俗称“常熟黄白台布”。20世纪初,常熟浒浦农妇季根仙向上海修女学习花边技艺后,传授给家乡的妇女进行生产,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常熟花边。到了20世纪80年代,从事常熟花边生产的人数已达数万人,花边品种也变得多样化,常熟花边生产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常熟花边制作技艺作为常熟乃至全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70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因此,常熟应尽快将“花边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纳入政府的工作规划中来,借鉴其他地方对传统技艺保护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常熟花边制作技艺的发展现状,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挽救岌岌可危的常熟花邊制作技艺,让“花边制作技艺”重回市场,进一步打造常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1.2 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近几年来,随着花边市场的逐渐缩小,花边厂也不复存在,这加大了常熟花边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的难度。据了解,花边厂还未倒闭前,花边已经是机绣生产而不是纯手工生产,花边原材料也很难购置,并且花边厂此时仅有的少量订单也不是关于花边产品的。另外,花边产品的实用性远不如现代那些成本低且花样多的同类产品。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花边市场的逐渐萎靡,进而促成了常熟唯一的花边生产基地——花边厂的倒闭。失去了常熟花边厂这一生产基地,使得花边规模性生产更加困难。常熟市文化局表示:“目前,我们只能依靠有限的财力,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收集一些图片,出版一些相关的书籍对花边制作技艺进行记忆性保护。”可见,政府对花边技艺发展的扶持力度还是很小的,并且对花边制作技艺的宣传仅仅依靠书籍这类静态的、互动性低的平台,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动态的、互动性的宣传。在花边生产基地的消失与文化宣传平台的静态性、低互动性的共同作用下,常熟花边制作技艺的发展举步维艰。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实用性越来越弱的常熟花边渐渐被市场所抛弃,并且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成本低、实用性强、种类繁多、样式新颖的花边替代品。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审美眼光也在不断提高,更加强调产品的高性价比。传统的常熟花边价格不实惠、实用性太弱且样式老旧,于是人们渐渐抛弃了传统的常熟花边产品,而去选择那些价格低廉、实用性强且样式新颖的替代品。另外,由于目前常熟花边产品的各种属性未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且市场小之又小,遂未形成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品牌。花边产品的种类、样式和质量没有及时地进行更新和提高,再加上没有成功打造一个特色文化品牌,使得常熟花边越来越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

尽管花边厂不复存在,但是花边制作技艺以及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永远存在。随着花边厂的倒闭,花边工人大量散失,退休员工的安置问题也没有妥善处理。目前,常熟花边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仅有张金华、陶凤英、陆皓东三位,且岁数偏大。这对常熟花边制作技艺进行记忆性保护,甚至于生产性保护,都是极为不利的。无论哪一种保护,都离不开传承人的帮助。没有跟随着花边制作技艺一起成长的传承人,花边制作技艺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也就难以传承下去,生产性保护就更不可能开展下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常熟花边技艺的发展缺乏传承人的支持且人才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难以吸引有才华的人参与其中,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也对常熟花边技艺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常熟花边仅仅依靠继承传统的工艺来进行简单重复的生产,花边产品的图案也十分单一且缺乏创意,没有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产品。时代在进步、在发展,人们的眼光也在不断提高。在变化如此迅速的社会中,常熟花边仍然停留在生产20世纪80年代的花边产品的层面,没有根据当代消费者的特征进行个性化设计,消费者固然不会为其买单。渐渐地,没有创新的常熟花边被市场所遗弃,更加难以昂首阔步地走下去。

2 常熟花边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对策

根据常熟花边制作技艺的特性,我们认为,常熟花边制作技艺适用于生产性保护的保护传承模式,而且要采取以下措施。

2.1 建立生产保护基地,搭建文化展示平台

常熟花边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首先应将建立花边生产保护基地纳入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弥补花边厂倒闭所带来的问题。据了解,常熟花边织造技艺滥觞于浒浦、大义两个乡镇,这里初始花边技艺传承人也比较多,所以可以在这两个乡镇建立花边生产保护基地,唤起当地老一辈花边技艺传承人的技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做常熟花边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与传承的“领头羊”。其次应将花边生产保护基地打造成一个集技艺传承、学术研究、生产制作、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展示平台,使来访参观者近距离地观察花边的整个制作过程,与传承人或制作者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从而让参观者更加深刻地认识花边制作技艺,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花边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中来。

此外,还应通过搭建花边基地展示平台与网络展示平台,全方位地展示精湛的花边制作技艺,更好地宣传常熟花边制作技艺。例如,利用基地展示平台,展示一些高品质、带有民族特色的花边制成品以及历史上的常熟花边制成品,让参观者带着历史的记忆更加深入地了解常熟花边的发展历史、领略众多带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花边上品,进而强化参观者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2.2 与时俱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保护传承常熟花边制作技艺,还应该结合市场的需求,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打造属于常熟的特色文化品牌,找回曾经的市场。常熟花边一旦拥有了独立的特色文化品牌,那么购买者便会更加青睐其产品,且产生长期的需求,市场自然就扩大了。因而,打造常熟花边特色文化品牌势在必行,这是找回与扩大市场的重要一步。

常熟花边特色品牌的打造,需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生产制作出独具特色而又不失时尚感的花边。花边产品可以制作成商业用品进行销售,也可以包装成旅游纪念品进行销售。比如,可以勾勒出简单素雅的花边配以餐桌布,增加餐桌的美感;也可以勾勒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花边镶在服饰上做配饰,增加服装的典雅气息;也可以将花边制成品包装成馈赠亲友的精美纪念品。但是,所有的产品都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如此以来才能将常熟花边打造成一个令消费者青睐的特色文化品牌。

2.3 健全人才保障体系,培养传承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马自树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是“艺在人身,艺随人走”,“人在艺在,人亡艺亡”。其实,现在国家很多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因为后继无人而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面临消亡的危险。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事花边制作的人越来越少,故而花边技艺也就越来越难以传承下去。可见,培养后备传承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事花边生产,工资低,生活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另外,对于退休人员福利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是传承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所以,若想防止传承人流失,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政府应首先健全人才保障体系,让传承人的生活得到保障,让他们安心工作,更加专注于花边产品的制作和技艺的钻研与传承。

传承人才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平台,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在学校開设与花边技艺相关的课程,或组织社团,为对花边制作技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届时,邀请花边制作技艺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传授一些基本技法,逐渐培养一批热爱花边技艺的人才。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可以组织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相关专家深入各个乡镇,尤其是到浒浦镇和大义镇,宣传花边制作技艺,进而激发群众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壮大花边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的队伍。

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再加上一批有文化、有创造力、有活力的后备传承人才,常熟花边制作技艺定能永久地“活”下去,成为中华瑰宝,走向全世界。

2.4 继承与创新并行

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柳宗悦认为:“尊重传统之意,并非是重复古代,若是那样就会陷入停滞或带来倒退。传统是有生命的,不可能没有创造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才是国家更加强大的基础。”常熟花边是在欧洲雕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主要销往国外,所以生产制作出来的花边的国外色彩比较重,缺乏符合中国市场的民族特色。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花边厂的经营模式也没有进行及时创新,导致花边产品品种少、款式陈旧,进而渐渐被市场所遗忘。

罗曼·罗兰曾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常熟花边制作技艺若要发扬光大,就必须懂得创新,学会创造。首先,在继承常熟花边制作基本工艺“手捏雕绣”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创造出新的技法,增强花边的实用性,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其次,传统的常熟花边图案以花卉题材为主且蕴含着国外的文化理念,得不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因而,在常熟花边制作技艺后续的发展中,要及时了解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在保留传统花卉题材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特征,创造出符合消费者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的新题材。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相渗透,既保留了传统花边制作的精湛雕绣工艺,又不失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赋予了常熟花边技艺新的活力,使之可以永续的传承发展下去,成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闪亮的一颗星。

参考文献:

[1]马自树.非物质遗产内涵及其命运[J].中国博物馆,2002(4).

[2]柳宗悦.工艺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