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婧+丁子倩
摘 要: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城市生活垃圾建立了两级垃圾管理体制,未涉及到旅游景区垃圾管理。由于旅游景区的垃圾经过一定的分类处理最后都会回归到城市垃圾回收处理的大流中,旅游景区垃圾分类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简化最终垃圾的回收处理,减少回收处理的工作量,所以旅游景区的垃圾分类应当建立在城市垃圾分类的基础之上。将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景区内危险事故的发生,改善景区环境。建立有效垃圾分类机制的旅游景区与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城市相比,不受区域限制,更有利于全民培养垃圾分类意识。让游客这一群体,将垃圾分类落实到行动中,把垃圾分类收集的概念从景区带到生活中,进一步打造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社会。
关键词:旅游景区;垃圾分类;游客;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3.046
1 景区垃圾现状分析
1.1 旅游景区垃圾的来源及特征
1.1.1 来源
景区内旅游服务商家。景区内的餐饮、娱乐、购物及服务商店等项目,通常由于商品的包装或食物的盛放使用一次性物品。这些商品包装和食物所产生的垃圾在各个景区随处可见,数量庞大。
游客自带物。通过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游客在观光游玩景区时会自带食物和其它用品入内,由此产生瓜皮、纸屑、塑料盒以及塑料袋等垃圾。
生物新陈代谢。景区内的动植物经过自然的生长规律会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产生的物体大多都变成垃圾。
景区内办公。景区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办公垃圾,如纸质门票,作书写、宣传或其它用途的纸张等。
1.1.2 特征
景区餐饮服务业产生的垃圾多为:竹签、一次性餐具、餐巾纸、易拉罐、塑料水瓶、塑料袋以及剩下的食物。一方面景区内餐饮服务业少有固定就餐地点,且就餐地点的容量普遍较小,另一方面,从游客的餐饮或其它购物习惯来看,以及大多数游客边吃边玩的心理来看,来源于景区餐饮服务业的垃圾被随地堆放在景区道路的景象在大多景区较为普遍。
与之类似的还有游客的自带物,瓜果纸屑等垃圾,体积小而琐碎。
上述两种垃圾可以看出,由于丢弃上述垃圾的发出者是游客,而游客在景区的行径具有自由分布、大体不受约束等特点,游客乱扔垃圾、未将垃圾正确分类投放到垃圾桶的行为普遍存在,管理难度较大。
除此之外,生物的新陈代谢、景区内的办公垃圾种类单一,处理人员统一。处理这两类垃圾的可操作性强,较简便。
因此,我们在后文将主要探讨对于旅游景区餐饮服务业垃圾的管理。
1.2 旅游景区垃圾分类收集的运行制度
(1)从国家角度来说,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城市生活垃圾建立了两级垃圾管理体制,未涉及到旅游景区垃圾管理。专门针对旅游景区卫生管理的最新规定,来自于国家旅游局于2012年发布的文件。而对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相关法律,没有专门立法,只集中在一些综合性法律政策中的具体条文里。尽管国务院从垃圾处理方式的新角度出发制定了相关政策,然而缺失了法律的约束。
(2)从各旅游景区来说,近年来旅游业已跻身为我国热门产业,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加,各景区为吸引更多游客都在加强景区建设,景区的环境建设也在按序进行,除了改善垃圾回收设施,也将清扫人员的清扫制度进行改革。
2 景区垃圾分类标准
旅游景区垃圾若不及时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腐化之后会产生一系列有害气体污染景区空气,甚至威胁到景区内的土地资源,污染景区环境,降低游客满意度。垃圾中含有大量病菌,不及时处理易威胁到游客和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随着垃圾内部有机物含量的不断提高,垃圾产生的可燃易燃气体不断增加,引发安全隐患。垃圾若投放不合理,会增加景区处理垃圾费用负担。因此,将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景区内危险事故的发生,有利于使景区维持良好环境,顺应可持续发展,提高游客率。
由于旅游景区的垃圾经过一定的分类处理最后都会回归到城市垃圾回收处理的大流中,旅游景区垃圾分类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简化最终垃圾的回收处理,所以旅游景区的垃圾分类应当建立在城市垃圾分类的基础之上。
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可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其他垃圾等六大类。
3 景区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
基于本文主要探討旅游景区中来源于餐饮服务业的垃圾,着重管理游客处理垃圾的行为。游客作为有能力出游的消费群体,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应该更强,更应培养和树立垃圾分类意识,从而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的环保行动中来。
我国在第一轮垃圾分类收集中,将八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笔者认为,以几个突出城市带动全国的垃圾分类进程的推进与我国经济等其它方面的发展相比较缓慢。垃圾分类收集应落实到行动中,促进全民参与。公民对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想落实到行动中来,应该先带动一部分人参与到其中来,比如游客这一群体。在景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兴趣的同时养成分类习惯,逐渐树立分类意识,将这种意识从景区带到生活中。旅游景区不受区域限制,所以能够更快更好地在全国的范围内形成垃圾分类收集的好风气,进一步打造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社会。
4 景区垃圾分类收集的办法
4.1 国外垃圾分类收集的经验
在日本,垃圾放到垃圾袋之前都会将水分先烘干掉。这一方法在景区内不易实现,但景区内的垃圾收容器可尝试干、湿分类,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在德国首都柏林,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用来回收不同种类的垃圾,景区内可尝试按垃圾桶颜色将分类垃圾进行投放。
德国一类印有“绿点”标志的商品包装物的处理费用由企业支付,体现出企业作为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所应尽的义务。这一方法对景区内餐饮服务业的商家而言,可将制作、售卖、回收处理三个流程连接起来,对它们提供服务时应尽的责任进行规制。
4.2 旅游景区垃圾分类标准的方案
如前文所述,旅游景区的垃圾分类收集要顺应后一接收站的垃圾分类,即旅游景区垃圾分类收集应顺应我国提出的垃圾分类六大标准。
针对旅游景区垃圾的来源,可大致将景区垃圾分类归列:
(1)大件垃圾,体积较大、整体性强,需要拆分再处理的废弃物品。
(2)可回收垃圾,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
(3)来自景区餐饮食物以及动植物新陈代谢的可堆肥垃圾。
(4)可燃垃圾,如植物类垃圾,不适宜回收的废纸类、废塑料橡胶、旧织物用品、废木等。
(5)各种垃圾来源中的有害垃圾,指垃圾中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
4.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达到有效分类垃圾的目的,同时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有助于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相关常识,将垃圾分类逐渐变成一种习惯。
考虑到游客的流动性以及旅游景区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所以可创建APP这样的激励机制。游客在旅游景区售票处注册APP就优惠门票费用,注册APP后进入景区将垃圾正确投放到各分类的垃圾箱中可获积分,报告垃圾桶所容纳垃圾已满可奖励积分,景区工作人员可立即前往处理垃圾。同时各个旅游景区可打造自己的特色垃圾分类文化展示在APP上,吸引游客眼球,每周推出排行榜和各种优惠游客的小活动,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参考文献
[1]顾旺.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5,(3).
[2]杜翼.我国与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的比较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9,16(1).
[3]陶曹金.旅游循环经济视角下景区垃圾处理的新模式[J].经济论丛,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