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BIM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建议

2017-04-18 18:03王钰王玮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王钰+王玮萍

【摘要】BIM在近年来成为建筑工程行业研究的热点,这一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需要更多能够掌握并应用BIM技术的人才。而随着BIM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行业的人才标准也发生着变化。通过分析BIM在国内外高校的发展与教学方案,以及企业对BIM的引进及开发,结合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现状,提出BIM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BIM 人才培养 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03-02

引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最早是由美国的查克·伊斯曼博士(Dr. Chuck Eastman)于30年前提出。在全球化的推动下,BIM已从最先发展的美国逐步扩展到了欧日韩等国家,并获得了一致认可。

美国是较早开始研究建筑信息化的国家,制定的国家BIM标准(NBIMS),在很大程度上地影响了其他资源对BIM的定义。新加坡与日本也分别在2011年与2012年发布了BIM发展路线规划及指南,选择将政府项目作为试点,全面大力发展BIM技术。相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激励政策,英國政府则是要求强制使用BIM,并在2011年发布的政府建设战略(Government Construction Strategy)里明确提出到2016年底要将所有工程文件信息化。

在大中华范围,香港与台湾率先对BIM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在大陆,政府、高校以及各大建筑施工企业在软件公司的呼吁下逐步展开对BIM的研究与推广。2015年4月27日欧特克有限公司携手Dodge Data & Analytics发布的《中国BIM应用价值研究报告(2015)里明确指出:根据Dodge Data & Analytics 调研结果显示,未来两年内中国BIM应用率较高的施工企业数量将会有108%的增长,跻身前五大BIM应用增长最快地区之列。

市场对BIM的需求逐步加大,需要越来越多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BIM的技术人才。人才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培训需求,而人才培养机制却无法跟上市场规模前进的脚步,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面对着这一挑战。

一、我国BIM人才培养的问题探索

(一)高校教学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BIM人才缺口较大,高校作为我国高端人才资源的主要集中培养地,其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未来BIM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高校推广发展BIM技术过程中,经研究发现其课程体系中还存在许多尚待完善之处。

将BIM引进高校课程必定要考虑到其原有的专业课程。每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提前制定的,但随着BIM的发展要求,临时加入该课程,必然会引起学分及学时的增加,无论是对学校课程安排还是学生学习都是具有一定压力。此时便急需考虑在不增加学时及学分的基础上,满足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如何设置将BIM课程合理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BIM的推广应用中,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经费不足等问题。师资力量缺乏同时资金不到位,无法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授课。因此形成许多高校目前空有引入BIM计划而未展开实际行动的状况。目前高校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而BIM技术又是近年才逐步发展推广的。许多高校老师对BIM暂时是片面地了解,只能对学生进行传道,无法授业解惑。资金链的缺陷也导致高校无法聘请校外专家进行培训,这让教育体制陷入循环。

同时现在我国高校教师存在与行业脱节的现象,较多工程造价行业的老师至研究生毕业之后便不再接触实际工程,教授学生的更多是理论知识。BIM的出现革新了工程造价行业,而中国的BIM也仅仅是起步阶段,若教师无较多的实战经验,只能为其歌功颂德,无法了解BIM在我国发展的局限性,并因材施教。

我国高校往往忽略人才的层次性培养:专题研究型人才、输送到软件公司的开发型人才以及输送到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都大有不同,我国高校多以研究型大学为主,而教学体系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即不能培养研究性人才,也没有直指就业。

(二)企业职业人员培训方案的不完善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主持编写的《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BIM应用与发展》提到:根据调查,企业尚未有推进BIM的计划占25.5%,38%的企业正在普及BIM的基础概念,在BIM的实际项目运用阶段的企业占26.1%,而大面积普及推广BIM的企业仅有10.4%,虽然BIM在近几年被国家政府大力提倡,可是推广运用的企业并不占多数。

二、我国BIM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建议

(一)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议

自BIM引入国内以来,在我国高校内开展BIM教研的呼喊声也是逐渐高涨。早在BIM在国内掀起热潮之前,全球部分顶尖高校已积极将BIM引入高校专业课程中,展开了全面的教学改革与探究。据调查统计显示,2012年70%的美国大学已将BIM融入到了专业课程中,而在尚未开设BIM课程的受访学校中,88%表示已在计划开设相关课程。

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大学的设施管理部门分别在2008-2012年间设计并实施了BIM标准,随着该标准的实行,他们形成了系统的体系,针对BIM各阶段都有详细的流程规定。之后建立了技术平台,支持未来BIM的发展。设计出BIM Execution Plan (BEP)的模板文件,并建立文件分享的平台。2010年清华大学BIM课题组率先提出China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Standards (CBMS),对其定义、结构等有了基础的框架,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综合体系。

目前我国政府与相关部门尚未颁发BIM标准,导致行业对BIM没有统一的认知。而BIM技能等级考试证书就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图学学会和工信部三个部分颁发。政府应协调各职能部门划分职业技能证书的职责部门,形成有效统一的管理和认证。高校作为我国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应借鉴国外高校BIM标准制定的成功经验,积极研发适用于自身发展的BIM标准,创立数据库,并将其作为案例,带入课堂。

从而可看出,教育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三者的变化有着深度的联系,教育为产业提供了相对应合格的劳动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教育的进步。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实现分类管理,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高校在开展BIM教育时,其培养目标应明确相对应的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等级,并随时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

(二)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是创新技术与人才的主要孵化地,在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市场竞争激烈,科学技术的更迭换代加剧,通过二者的合作使得资源得到充分以及合理的运用。产学研机制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创新技术开发结合企业的市场营销,旨在实现技术的创新与科研成果的转化。而BIM作为我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也应充分利用产学研模式,实现技术的创新。

纵观全球,每年的12月初,由美国的AEC科技有限责任公司(AEC Science & Technology, LLC)以及美国的国家建筑科学院(NIBS)组织的“全美BIM大会” ( EcoBuild America conference)都会在华盛顿DC举行。在为期五天的活动中,其中三天为与BIM相关的演讲、报告与讲座以及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专题,有来自建筑行业各研究机构、高校、施工、设计企业的人士参与。美国名校在BIM教育与研究的讲座上展示各自的特色化BIM课程体系,软件厂商在展厅进行产品的推广。最后各方人士齐聚一堂进行BIM相关标准的探讨与研究。可见,产学研合作模式在BIM的发展上已获得了国际化认可。

目前我国BIM的产学研模式主要面临的问题:合作动力与资金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第一,高校应针对企业BIM的人才缺乏,开展定向培育,提供量身化的人才培养,为企业定向输送人才。企业要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加强自身竞争力。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与市场的竞争力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企业实现科学与技术的创新,高校扩大业内知名度,锻炼校内学生与科研人员。

广联达和清华大学的合作模式就是校企共建BIM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提供有专家,广联达提供场地,都提供财力人力物力。教师和学生在企业的研究中心办公,研究的成果共享。在研究中心还成立独立公司,高校借此向企业输入定向培育应用型人才。同时企业与高校进行BIM知识链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把企业运用BIM的实际案例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第二,任何科学研究都是有一定风险的,而产学研模式的资金投入是密集性的。产学研创新模式是长期与持续发展的结果。资金的投入与利益的分配在产学研模式上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知识产权的分配,所以企业与高校在开展合作时一定要制定好符合各方利益需求的分配模式。而资金的投入也需要政府的激励政策,相关科技部门可以设立专项基金、贷款以及科技创新孵化器專项培育资金等。BIM软件的引入对与高校的资金有一定要求,不少高校无法开展BIM的培养也有资金的缺乏的因素。

2012年Autodesk公司与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中国设计师们提供其公司的软件和工具。 Autodesk公司于2004-2008年分别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2008年3月,Autodesk公司又携手我国教育部推出了“中国学生设计联盟”(China Student Design Community)——为我国学生免费提供Autodesk公司各类建筑工程设计软件。Autodesk公司还免费为高校教师提供短期课程所需软件和技术设备,旨在通过提高教育质量为他们培养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和工程师。

第三,高校与企业可举办各类BIM大赛,加快BIM在我国的建设进程,推动开发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16年,共有 600 多所高校近千人参与由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主办,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BIM系列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从2010年第一次举办该赛事至今,已举办六届,为我国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广联达也多次举办此类比赛。但目前这些比赛多以推介某公司BIM软件为主,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机制都未很好的建立。

三、结论

人才培养对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高校课程设计还是企业培训机制在未来BIM发展的保障。现在BIM正逐渐在行业里掀起一波新的热潮,这是继CAD之后又一大软件改革,我国已明确将BIM写进“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应该正视BIM给我国人才培养机制所带来的挑战,跳出传统机制的方圆之地,各方积极参与为BIM人才培养提供广大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贺灵童,2013:BIM在全球的运用现状 [J]. 工程质量,第2期: 12-19.

[2]筑龙媒体,2015:如何将BIM融入高校工程管理教学?[J] 高等建筑教育,第4期.

[3]张德启,2009:我国企业与高校合作中的问题及分析[J]. 理论界:第3期: 214-215.

[4]冯海燕,2014: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J] 中国高教研究,第8期: 74-78.

猜你喜欢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浅析电力工程中的技改大修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