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语文学习必须重视积累。那么,如何在博览群书时做好语言的积累呢?
一、激发兴趣,把触角伸向课外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虽然学校的教学活动总是围绕着课本进行,但是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教材中有很多篇幅较小、语言精炼简洁、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散文、小小说,如,《往事依依》《甜甜的泥土》《多一些宽容》等,学生非常喜欢,据此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智慧背囊》《小小说选刊》等书刊,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另外,注意配合课本进行扎实有序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安排,组织开展故事会、美段欣赏会、朗读擂台赛等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强化阅读习惯。为了促进学生进行阅读,可以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让学生自由读书、看报。课内得法,课外获益,学生的阅读兴致自然日渐浓厚。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让人终生受益,要从学生初一时就开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1.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
初中生负担重,作业多,学生反映说没有时间读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要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惯。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阅读氛围,促进学生的自觉阅读。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文中进行圈点勾画,做批注,好的句子、段落、篇章,要求学生摘抄,感受较深的要求写成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定期让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每周两节的阅读课上,教师要带头阅读,并专门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求学生把动笔和阅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鉴赏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指导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
只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书读得再多也不会有收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就是要用“心”去读书。
三、学会摘记,加强素材的积累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读的少,二是记的少。现在学生读的东西虽多了,但是真正留在記忆中的却不多。
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写日记的作业,长久坚持,不懈收阅,但总感觉还欠缺了点什么,学生的作文似乎是低水平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因为学生写日记,更多的是写自己身边的琐事,精炼的语言哪里来?厚重的材料哪里来?闭门造车,弄不好会文思枯竭。这样看来,光多读还不行,还应善于耐心地“收藏”,把从阅读中汲取的精华加入有形的仓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学习、阅读、听讲过程中对精要之处加以摘记,是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脑、手抑或口、耳一齐活动,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心血来潮时,还可以发表独到见解,表示赞同或异议,记下心得体会。日后重温,其乐无穷,别有一番滋味。其间的只言片语,往往是当时思考的闪光之处。
四、实践运用,培养语言积累的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日常所学不仅应让学生理解积累,还应让学生尽可能地去运用,才能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如,在《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找、搜集、阅读有关黄山的资料,让学生当“导游”,写一段解说词,并向“游人”作解说,或让学生当“诗人”吟诗赞美黄山奇景;学习了冰心的《诗三首》,让学生在领略丰富而深刻的哲理、细腻清新而俏丽淡远却又不乏深沉的意境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并摘记《繁星》《春水》中自己感兴趣的诗行,深人体会其中的诗味,并且学会记录自己的灵感,学写此类哲理小。这不仅是学生语言再次积累的过程,更是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实践、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在教学中,坚持实践运用与语言积累的有机结合,会启发学生养成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
五、保持兴趣,形成良好习惯
在阅读时注意品读,在品读时进行摘记,通过摘记,让学生含英咀华并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到写作中去,为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为了使摘记的内容出新,学生就会主动搜寻、阅读,形成良性循环。几个学期下来,学生每人手中都满满当当几大本,对它们,学生有一种朝夕相处的战友般的感情,那种踏实、自豪和欣慰的感觉难以言喻。
语文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持之以恒的课外博览,积极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拓宽语言积累的途径,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也可以指导学生学会给自己编织积累语言的锦囊,从而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及语文素养。所有这些,都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