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杰
摘 要: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促进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使许多老师坚定了教育信仰。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它并不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客观真理。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个层面。对于教育而言,教师只是主体,作为客体的学生也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教育;责任;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对于作为教育工作者们或是我们这些即将走上教师岗位上的师范生来说不会陌生,它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老先生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曾促进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使许多老师坚定了教育信仰。然而,我认为,在教育实践中,它并不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客观真理。
众所周知,教育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个层面。教师只是学校教育这一层面的施教方之一,没教好的责任岂可全由教师承担?更何况学校教育的责任也不应由教师一方来扛,还有学校领导和管理层面的责任。如今,不少领导和家长,常用这句话来压老师,似乎学生没教好,领导不用负责任,社会、家长都可以撇清关系。在他们眼里只要学生教不好,老师便是无能的,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待遇。
从形式上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是教育口号。口号的长处是简短、明白,易于传播;短处是容易偏于一端,不够全面。所以拿口号去宣传是可以的,但以此作为工作的尺度却并不适宜。从内容上看,教好所有的学生,是对教育的一种希望,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我们将它作为一种信念,激励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也未尝不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不是把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根源都归结为教育的失败,都归结为教师“不会教”?对教师来说,这实在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但时间久了,便逐渐少了一些情绪化的发泄,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其实正如文章开头所提,教育分成三个层面即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而教师只是学校教育层面的一个关键。因此,我们还需看到其他两个层面在学生教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家庭教育层面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决定期在1——3岁。之后就很难改变。因此,为人父母都应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它体现在生活中许多细节,我们来举几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就拿孩子的一天来说:早上起床孩子自己叠被子——自理能力,刷牙时的水龙头不要开的太大——节约意识,出门时把在家拖的鞋子整齐放好——家庭环境维护意识,下楼安静以免吵醒邻居——体谅他人意识,孩子吃完早饭后塑料袋不乱扔——卫生环境意识,带孩子出去交际活动时教育孩子要问好——礼仪意识,看到可怜的乞丐施舍一两元钱——同情他人,看电视不肯吃饭遭受晚饭被倒掉饿肚子的待遇——惩罚-责任意识,吃完晚饭参与收拾桌子——家庭成员认同意识、主动承担家务,妈妈生日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样礼物——感恩意识……这些平时的小细节都是家庭教育的成果,在学生入学前就已经学会了,要是学校的思品課有这方面的内容也是作为强调复习而已。
从社会教育层面说,社会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大范围的学习氛围。社区的文化传播,亲友邻居间的人情世故,新闻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信息资源等都是社会教育的内容。即便是这些内容都涵盖了学生校外生活的角角落落,占据了学生课余生活。社会上一些优秀的人物事迹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上也有一些不良的信息会荼害学生幼小的心灵,因此社会教育是不稳定的,学生受其影响也是不稳定的,需要学校,家长,社会三个层面来正确引导,而不单单只是教师一方面的责任。
除了这三方面的因素外,学生能不能教好最关键的因素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本身。因为学生能力有差别,智商有高低,这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之所以有“朽木不可雕也”之说,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化腐朽为神奇,不然的话,孔夫子弟子三千,何以贤人仅七十二人而已?如果绝对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那我们何须把学校分为重点非重点从而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呢?学校之间也不用展开所谓的“生源大战”了。
因此,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可以作为教师最求的精神目标,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精神动力,而不能过于绝对的认同,别把教育的责任都推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