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容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数学学习,从而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学中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關键词:数学教学 观察 培养
一、重视问题的引出,培养质疑精神
一切探究活动,包括现今科学技术和各个领域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均是源于最初的质疑,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学生的质疑则是源于数学问题的提出。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提出适合的问题,学生从发现疑问,带着疑问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将会大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比例这部分知识时,设计如下问题:一个服装厂,王阿姨缝制600件衣服,李阿姨缝制了400件衣服。完成任务后要把2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她们。提问,这样分配加工费合理吗?学生会想到,平均分不合理,那么应该怎样分呢?这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应该按劳分配,数学语言就是按比例分配。
怎么样的比例呢?引导学生分析,这1000件衣服谁加工得多?那么加工费也应该多分。怎样分配呢?就是按照缝制的衣服的数量来分配。把1000件衣服看作一个整体,就是单位1,那么王阿姨就加工了总数的60%,就该得到加工费的60%。所以算式就是:王阿姨的酬劳:2000*60%,李阿姨的酬劳:2000*40%。
这样分析解答,学生从生活实例的质疑中发现了数学知识:按比例分配,并能用这一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了学生严密的的思维能力,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显著提高。
二、加强观察操作,感知转化数学知识
许多数学知识,是古人通过长年累月的观察积累总结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通过实物演示,认真观察,实际操作,让学生眼,手,脑并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转化铺平道路。
首先,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学知识。
例如:“时分的认识”一课,老师先是通过教具让学生观察:
(1)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钟面上有1-12,这些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围绕排成一个圆圈。
(2)钟面上有几个大格?观察并数一数相邻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小格?学生通过数数、计算知道了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3)继续观察有几根针,两根针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短而粗的是时针,长而细的是分针。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数字、格子、两根针等,它们像一个和睦的小家庭,密切配合、分工合作。
(4)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大格?老师进一步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分针、时针分别在钟面上怎样表示时间,观察时针、分针是不是同时走同时停。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制的学具进行操作,这样几经反复,学生把注意力由“想结果”逐步转化到了“想过程”上,为实现思维和认识上的飞跃积累了丰富的表象。
其次,从具体到抽象,提炼数学知识。学生通过之前的观察,操作,积累了丰富的表象知识,再提炼出1时等于60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建立了丰富的表象知识,才能顺利提炼出抽象的数学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猜想计算论证,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有的数学知识,是通过猜想然后计算验证才获得的。教学时,也可采用这一方法,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因为猜想往往主观色彩很浓厚,不严密,带有主观臆断性质,所以,必须经过计算,归纳,推理等来进行验证。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测量圆片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学会了用绳子绕,用软尺量,原片在直尺上滚动测量三种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接着,我拿出两根长短不同的绳子,一端都系着一个小球。左右手同时甩动两根绳子,提问小球绕一圈是什么形状?怎样测量这两个圆的周长呢?哪个圆的周长大一些呢?为什么呢?学生瞪大了眼睛,好奇吃惊,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小组讨论大胆猜想,那根绳子就是圆的半径,绳子长的那个小球绕出的圆周长大一些。那么,圆的周长是不是和半径,直径有关呢?
接下来,将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学生通过计算,比较,概括出一个结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于是我趁机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他首次将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现代科技已经计算出圆周率是一个不循环的无限小数,我们一般使用时保留两位小数,圆周率约等于3.14,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圆的周长是半径的2π倍,于是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C=2πr。
学生由测量,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半径,直径有关,最后的计算论证验证了猜想是正确的,成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四、观察分析总结,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不要求前提必须真实,归纳推理则要求前提必须真实.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的教学,是通过在大量的例举分析,通过归纳推理来进行学习的。
比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出示几道数学计算题:
23+30=30+23=
42+9=9+42=
师:这些题目有什么规律?每组算式有什么变化?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总结和论证了加法交换律,这一过程也就是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过程。如此教学,学生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变成了一次次探险和寻宝的过程,学生将会乐而忘返!
小学数学教学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启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尝试学习中,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全面的综合素质提升发展。相信如此探究学习,相信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