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雪
信息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浙江省海盐县为例
■郑 雪
当前,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信息化是实现转变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加快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等的重要手段,成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推动力。
(一)信息化助推电商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动力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认为,“信息化已经成为新常态下保障经济稳中求进的重要手段,……未来农村电子商务在推动农产品进城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动’上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海盐围绕“互联网+”总体发展思路,积极搭建电商服务中心,推广移动电信光纤普及,推动当地农村电子商务较快发展,启发农民以信息化扩大收入渠道,用智慧建设美丽乡村。2016年5月25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峰会上,阿里研究院发布“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等榜单,海盐连续第3年登上“百佳榜”。
海盐“淘宝村”也取得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淘宝村共有电商2700余家,带动电商就业3700余人。近日,海盐的横港村、浙江优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入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省级农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位列全市前茅。海盐以信息化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做法包括:
1.扩充服务网点
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有效设置电商服务网点,现已建成运营海盐县服务中心和100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与阿里巴巴合作搭建“农村淘宝”服务载体30家,实现进货批发、进销存等功能。今年以来,通过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实现进销存销售单数509474笔,销售金额3278.69万元;代购订单2589笔,代购金额13.87万元。加快推进物流主体实施接送下沉,目前圆通、申通、顺丰等物流主体全面实现村级网点配送,确保物流服务触角覆盖全县。
2.加强政策扶持
相继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农村淘宝”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通过项目引进、培育壮大、鼓励转型等提升电商产业规模。引进浙江优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1-7月实现销售逾8000万元。参与助农扶农项目,依托其U掌柜平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推动农产品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推进青莲食品、芦荟源、万好蔬菜、尼松食品、丰义牧业等一批农业企业创建示范企业工作,引导农商“触电”,带动全县种养殖产业发展。
3.依托产业支撑
依托行政村(社区)区域以印刷、集成吊顶、服装、太阳能等传统产业优势,在先行先试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网络销售的基础上,以基层村(社区)为单位,形成电子商务集聚区,吸纳各类农村电商从业者集体入驻,打开电商集聚提升发展新局面,现已形成以集成吊顶为主的横港村、以小家电为主的五丰村、以服装制造为主的六里村等一批电商集聚发展村落,以上3家成功入选淘宝村。
(二)信息化助推村务管理,为美丽乡村建设夯实社会基础
1.建立农村信息化管理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为加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县里成立农村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组织;镇(街道)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设有专职或兼职信息员;村(社区)有信息服务点、农民信箱联络点,有具体人员负责,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村信息化工作组织架构。
二是完善工作制度。根据农村信息化工作在不同阶段的重点和要求,印发《海盐县镇(街道)农业信息化工作任务分解》、《海盐县村(社区)农业信息化工作任务分解》等文件,将农村信息化工作列入年度考核,以制度的形式对农村信息化工作做出明确要求和规定。
2.健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信息平台,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如海盐开发了“平安通”和平安建设信息系统平台,建立起事件处理网上网下联动工作体系,有利于提高基层政府执政能力,推动基层管理民主。
二是促进信息共享,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如海盐在“农民信箱”网上农博会上发布农产品信息,各镇、村将当地特色、优质、放心农产品的第三方平台商品交易页面链接地址都放在平台上,并根据农产品时令季节实时调整,保持在线交易商品有效供应。
(三)信息化助推农民转型,为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发展主体
1.提升文化水平
一是推动远程教育向农村延伸。海盐县电大、工会、党校等办有成人继续教育,但受到授课地点、时间等限制,农民参加学习的很少。海盐组织相关单位主动入村宣传,开设急需专业,提供远程函授等形式,方便农民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
二是建立信息化联系渠道。依托农民信箱,对农民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收集,统一发送给有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所及专家,给予及时解答和指导,满足农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转变思维方式
信息化可以通过改变农户的思维方式和市场意识,从而改变农户生产行为,最终加速农户的非农化转变。如海盐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农民的就业渠道、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方式,如越来越多的农民习惯于网络消费、手机支付等,由此促动广大农民进一步“市民化”。
(一)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仍较大
我国农村信息化工作与城市相比,还是非常不足。根据CNNIC发布的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为1.91亿人;城镇网民占比73.1%,规模为5.19亿。而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数量约为7.5亿人,这意味着还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没有“触网”。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1.7%,但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高出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表明城乡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在尚未“触网”的农村人群中,68.0%是由于“不懂电脑/网络”而没有上网,10.9%则是因为“不需要/不感兴趣”。可见,“不会上网”和“不愿上网”是多数农民没有上网的最主要原因。
(二)信息化人才短缺
1.农村信息化人才的缺乏
一是农村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农村信息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有待完善,政策制度等软环境有待健全,农村吸引信息化人才的优势还不够充足。
二是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目前高职院校开设农村信息化专业的还很少,而现有的信息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也以城市为主。即便信息化专业学生去了农村,完全适应农村环境也需要一定时间。
2.电商创业农民自身的不足
一是总体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在近期开展的一次关于当地电商创业农民的调研中,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占47.1%,与日新月异的电商市场相比,文化水平相当不足;即便是占52.9%的“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中,由于很多人并不是信息化相关专业,信息化知识有待补充。
二是职业技能培训不足。调研中,28.5%的受调查者反映“缺少电商技术,对网络设备的应用、网络平台的操作还有很多不了解”,15.7%则认为“缺少创业知识”,32.6%感觉“不懂经营管理”。
(三)信息化环境有待优化
1.硬环境有待提高
主要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村互联网还没得到高度普及,信息化电子设备、网络通信设施、通信速度仍有较大缺失。
2.软环境有待完善
在政策上,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均加大了对农村发展信息化的支持,但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这些政策、措施与农村信息化发展实际需求的对接还不够充分;二是政策宣传还不到位。在发展氛围上,既缺少激励,又缺少发展合力。
(一)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1.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
美丽乡村的内涵主要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因此,农村信息化是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同时,要建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和接近城市生活水平的美丽乡村,达到上述发展要求,农村信息化也是必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农村信息化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实现互融共进。
2.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契机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峰认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矛盾,促进家庭和谐与基层的稳定,更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相配套的服务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促进城镇化良性健康的发展。
浙江省石埠头村以“新农村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合二为一”为理念,打造该县最大电子商务集聚区“江南网商园”,把农房改造建立在一种新的商业业态基础上,而这种新业态又是浦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信息化建设
政府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的投资者、管理者和供给者,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并运用政策导向、财政扶持和多种优惠等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多管齐下,面向农村积极配置信息资源,探索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多种资本广泛参与的信息化建设投入模式,扩大农村信息服务渠道,提高服务层次。
2.加大财政投入,降低农村网络费用
农村网络建设成本高、周期长,造成农村上网价格比城市高,且相对而言,农村居民的收入总体上还是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这造成农村网络的价格“剪刀差”现象。因此,在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时,政府需要重视无线宽带网络技术,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尤其是4G网络的建设,在政策、资金上予以相应扶持,让农民不仅用得上也用得起网络,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3.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管理服务体系
信息化建设中,领导部门应注重顶层设计工作,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部门将农村各级管理和服务职能,依托信息平台,实现集中管理,并由此打通农村管理部门间的数据通道,实现各级各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最终实现更加透明、开放、民主的乡村管理。政府在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注意整合农村信息服务,利用统一的服务平台向农村居民发布和传播准确的信息,提升农村人口生活质量。
(三)强化农村信息化人才支撑
1.将信息化人才引进农村
一是提高农村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例如,对愿意到农村的信息化人才,在资金、住房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措施;引导、支持大学生“村官”学习信息知识和技能,开展农业信息公共服务,并从中选拔聘用若干优秀者充实乡镇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对信息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农业科研机构从事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在缺编公开选聘时,可以按有关规定优先聘用。
二是高职院校开设农村信息化专业。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农村创业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更为自身发展拓宽新的空间。高职院校创新农村信息化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可在“淘宝村”建立实践基地,学生将所学与所用结合;与“淘宝村”开展定向委培合作,对与“淘宝村”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等措施。
2.建立电商创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一是推动成人继续教育向农村延伸。据调研,有55.7%的电商创业农民都流露出继续学习的愿望。各地电大、工会、党校等办有成人继续教育,但农民参加的很少。相关单位主动入村宣传,开设信息化专业,提供远程函授等形式,方便电商创业农民参加成人继续教育。
二是建立系统的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政府统筹安排,整合劳动、教育、科技、工会等培训资源,依托高职院校、电商企业等平台,对本土电商创业农民开展持续性培训,开设信息化专题,用2—3年培养一批本土农村信息化人才。
(四)优化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
1.完善硬环境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完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政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将信息化融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助推农村信息化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个符合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信息网络。
二是加快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改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强化电信普遍服务责任,为农村提供便捷的上网条件。加强对农民应用电子商务的培训,使其成为互联网经济受益者。各地政府可与阿里巴巴“智慧县域”项目合作。这一项目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为基层县政府通过大数据建立郡县图志,实现政府数据化管理;二让县域居民享受“智慧民生”服务,将“互联网+城市服务”下沉到县域,并建立信用体系。
2.提升软环境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政府争取省财政部门支持,对农村信息化发展、配套服务等落实相应政策;与省委组织部、农办、交通、建设、人社等部门对接,在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
二是开展典型示范创建。积极推评“农村信息化工作示范县(镇、村)”,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海盐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