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王艳(.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一少年儿童业余学校,上海099;.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上海00438)
我国优秀男子横拍乒乓球运动员正反手技术运用分析
李文1,王艳2
(1.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一少年儿童业余学校,上海201299;2.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上海200438)
对我国3名优秀男子横拍乒乓球运动员比赛中发抢段、接抢段和相持段正反手技术运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抢段正手拉球是主要得分手段,接抢段反手拧拉的得分效果最好,相持段正手拉球的得分率高。马龙在比赛中正手使用较多,得分效果很好;樊振东的正反手实力均衡,两面拉攻;张继科的反手能力突出,有很强的反手控制和进攻能力。
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横拍;正反手技术;运用
横握拍作为一种先进的打法,凭借其技术全面、攻守平衡、凶稳兼顾的优势,一直以来在国际乒坛占据统治地位。我国横拍打法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技战术指导思想和训练方法,持续走在世界前列。其中的佼佼者从王励勤、陈玘,到中生代的马龙、张继科,再到新生代的樊振东、闫安。他们的技战术风格打法越来越简单化,表现为接球轮主动上手形成强上旋对抗,左半台攻防转换争夺激烈,反手位技术实力突出。通过检索、查阅已有乒乓球技战术研究文献,对“三段”整体及各段中每板球的技术、落点、线路均有详细分析,但对正反手技术的对比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中国男子横拍进攻型打法的杰出代表马龙、樊振东、张继科3人比赛中正反手技战术运用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具有个人特点的技术,为提高我国横拍乒乓球运动员的水平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马龙、樊振东、张继科3名优秀男子右手横拍乒乓球运动员近2年国内外比赛正反手技术运用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并参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湖北体育科技》等刊物有关乒乓球的研究文献。查阅相关新闻报道,并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和视频进行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
1.2.2 录像观察法
选取2015-2016年马龙、樊振东、张继科3名运动员各3场比赛录像进行观察。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马龙和樊振东、张继科3名运动员每人3场比赛中发抢段、接发球段、相持段中正反手技术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公式:得分率=技术得分/总得分×100 ;
使用率=(技术得分+技术失分)/(总得分+总失分)×100 。
1.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学原理,在所得出的定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客观正确的研究结果。
2.1 正反手技术整体得失分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在3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中,马龙的正手得分远远高于反手,正手技术得分率比反手技术得分率高;在使用率上,正手高达60.9 ,反手仅为32.2 。这表明马龙在比赛进攻阶段积极主动地使用正手技术,且正手得分效果良好。樊振东的正反手使用率均为47.4 ,得分率正反手也几乎相同,可以看出,樊振东的正反手实力均衡。张继科则与马龙恰恰相反,反手的使用率远高于正手,正手的得分率比反手得分率低。总而言之,马龙的正手技术突出,樊振东正反手实力均衡,张继科反手技术突出。这说明在乒乓球技术百花齐放的今天,横拍打法中无论是正手技术突出、正反手实力均衡,还是反手技术凶狠,都可以在世界乒坛占据重要位置。随着时间的变迁,各项技术越来越受到运动员的重视,并更多地被运用于比赛中。
表1 运动员正反手技术得失分统计分
表2 运动员技战术得分率、使用率统计
2.2 发抢段正反手技术分析
2.2.1 马龙发抢段正反手技术分析
从马龙发抢段正反手技术得失分统计可以看出,马龙发抢段正手得分率为47.7 ,比反手得分率(13.8 )高得多,可见,正手技术为其主要得分手段。正手的失分率为23.1 ,反手失分率为15.4 ,说明马龙在比赛中正手失分率高于反手,且反手失分率高于得分率。在马龙的进攻技术中,正手拉球得分率极高,为33.8 ,失分率为17 ,表明发抢段拉球是其主要的得分技术。观察录像可知,马龙在发球阶段能积极主动地进攻,反手得分平平,并不突出。马龙在发抢段的进攻以正手为主,得分率很高,反手拉球为正手创造机会,或为相持段形成优势,反手拧拉技术运用极少。
2.2.2 樊振东发抢段正反手技术分析
从樊振东发抢段正反手技术得失分统计可以看出,樊振东正手技术得分率为27.6 ,失分率为29.9 ;反手技术得分率为16.1 ,失分率为26.4 。在发抢段的技术使用中,樊振东的正反手实力均衡,没有什么缺陷。发抢段樊振东得分率最高的是正手拉球,失分率最多的也是正手拉球。统计显示,樊振东发抢段失分比得分高,正手进攻技术得分率也不高。可见,樊振东在发抢段能积极主动进攻,但失误较多,稳定性不好。
2.2.3 张继科发抢段正反手技术分析
从张继科发抢段正反手技术统计可知,发抢段张继科的正手技术得分率为16.2 ,反手技术得分率为35.0 ;反手实力远比正手实力强,最主要的得分手段是反手拧和反手撕。与马龙、樊振东不同的是,张继科在控制技术上并没有优势。在进攻技术上,由于反手能力较强,比赛中张继科较多地使用反手抢攻,尤其是反手拧拉和撕的得分率较高,分别为12 和15.4 ;正手拉球和反手拉球技术的得失分相同,并没有太大优势。张继科正手拉球技术不够凶狠,失误较多。
2.3 接抢段正反手技术分析
2.3.1 马龙接抢段正反手技术分析
从马龙接抢段正反手技术得失分统计可以看出,接发球方面马龙台内小球处理较好,在控制技术中净胜11个,正手摆短贡献8个。观察录像发现,马龙接发球时对对方的发球判断很准确,充分说明马龙对台内球处理较好的原因。在接发球阶段,马龙的主要得分手段为正手拉球,得分率为16.2 ,失分率仅为5.9 。观察录像可以看出,马龙在接发球阶段判断准确,先摆短控制对方,出现机会后侧身正手拉球进攻,发抢段极少使用反手拧拉和拉。
2.3.2 樊振东接抢段正反手技术分析
从樊振东接抢段正反手技术得失分统计看,在接抢段的控制技术中,樊振东处理得较好。观察录像发现,樊振东在接发球时对对方的发球判断很准确,体现在对台内球的处理很有技术性。在进攻技术中,得分最高的是反手拧拉技术,得分率为23.1 ,失分率只有9.4 ,说明在接抢段的进攻技术上,反手拧拉是其主要得分技术。观察录像得知,樊振东在接发球阶段积极主动运用反手拧拉技术。樊振东的正手拉球得分率为10.2 ,失分率7.7 ,并不突出。樊振东接发球阶段的进攻以反手为主,得分效果较好。
2.3.3 张继科接抢段正反手技术分析
在接发球阶段,反手近台球张继科以反手拧拉为主,且拧拉的一般是反手斜线,常常直接得分或第4板发力弹击或撕以形成优势。防守时,张继科站位相对靠前,通过反手变线攻击对手空档。虽然张继科的正手拉球力量大、旋转强,但得分率仅为6.4 ,失分率为9.1 ,效果不好。反手拧拉、拉球、撕的失误较多,失分率分别为10.1 、12.8 、9.1 。因此,张继科可增加正手抢攻技术的运用,提高正手得分率和反手拉球、撕的稳定性。
2.4 相持段正反手技术分析
2.4.1 马龙相持段正反手分析
统计可知,相持段马龙的正手得分率为32.9 、失分率为25.7 ,远比反手的得分率(18.6 )、失分率(22.9 )多。其中在正手方面,马龙以正手拉球为主,得分率达到32.9 ,说明马龙的正手能力强。但反手能力较弱,相持段侧身拉时,很容易出现正手大空档。在防守方面,马龙的反手防守失误较多,特别是在与许昕这样的直拍选手比赛中尤为明显。
2.4.2 樊振东相持段正反手技术分析
从樊振东相持段正反手技术统计可知,在相持段,樊振东的正手技术得分率为32.4 ,失分率为20 ,比反手技术的得分率(23.1 )和失分率(25.9 )好。樊振东以正手拉球为主,得分率达到32.4 ,可见,其相持段正手拉球旋转强、速度快、板板有质量,得分率也高。反手技术与发抢段、接抢断相比稍弱,相持段反手主要以快撕为进攻手段,中远台时无法保证处理球的质量。在防守上,樊振东的反手防守得分与失误基本相同。
2.4.3 张继科相持段正反手技术分析
从张继科相持段正反手技术统计可知,正手技术得分率为20 ,失分率为23.5 ;反手技术的得分率21.2 ,失分率为23.5 。其中,正手技术以正手拉球为主,反手技术主要是反手拉,但在正反手的失分上,张继科各项技术的失分都比得分高。观察录像可知,张继科在相持段攻击性强,打法凶狠,但失误率较高。在防守上,张继科反手防守无明显漏洞。
我国优秀男子横拍运动员在发抢段,正手拉球是主要得分手段,接抢段反手拧拉的得分效果最好,相持段正手中台拉球是主要的得分手段。马龙应加强反手进攻能力,增加反手拧拉技术的使用,发抢段更积极主动地进攻;樊振东的正反手较均衡,但反手的失分率较高,应提升反手技术的稳定性;张继科的反手能力是其比赛中的一大优势,但稳定性不高,应提升发抢段、接抢段反手撕、拉的稳定性。
[1]唐建军.乒乓球战术体系:技术动作的战术形成及其运用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105-107
[2]赵喜迎,刘永立.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单打比赛发球轮和接发球轮的战术运用特征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11-13
[3]吴焕群.关于我国乒乓球男队对付欧洲弧圈球相持能力的研究: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5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