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 吐鲁番 838100)
GE16排螺旋CT诊断在肝包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李杰
(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 吐鲁番 838100)
目的 探析GE16排螺旋CT诊断在肝包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49肝包虫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GE16排螺旋CT检查,并在随后均经病理检查以及手术检查中确证为肝包虫病,对CT检查结果予以综合分析,包括位置、数目、大小、形态以及CT值等,以了解螺旋CT检测在肝包虫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由CT确诊的患者共计41例,确诊率为83.67%。依据患者在螺旋CT中的表现,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并为其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结论GE16排螺旋CT诊断在肝包虫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将其用于该病的临床诊断中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依据,其临床价值值得肯定。
螺旋CT;肝包虫病;囊肿类型
包虫病作为流行于畜牧业地区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均是由于棘球属绦虫所引发的人兽寄生虫病[1]。实际上,临床医学关于肝包虫病的检测方法相对较多,但相较于其他方法而言,CT检测能够实现对病灶部位的有效确定,对囊肿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包括毗邻关系、数目、大小等,并且不同类肝包虫在囊内CT值上各具差异性[2]。除此之外亦有穿刺诊断以及B超等,然而穿刺诊断极易导致患者的囊液出现外漏,并使得病灶发展至患者的腹腔内,对于患者的病情控制以及后续治疗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在临床应用上相对较少[3]。B超诊断则由于其准确性稍差亦同样较少采用。有相关研究曾指出[4],依据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资料能够将该病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多子囊肿、单纯囊肿、钙化囊肿、破裂囊肿以及混合囊肿等,而借助于多项检查手段了解患者的囊肿类型是手术治疗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1.1 临床资料 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49肝包虫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GE16排螺旋CT检查,并在随后均经病理检查以及手术检查中确证为肝包虫病。患者具体资料如下:男18例,女31例;年龄10~73岁,平均年龄为(40.6±4.9)岁,其中年龄20~40岁之间的患者共计32例,占65.31%。本次研究中,病史患病时间最短的患者为10 d,患病时间最长的患者为18年。多数患者皆为右上腹部出现明显包块或是右上腹部隐痛不适而前来就诊的,其中有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存在较为严重的呕吐与恶心等症,另有5例患者为肝包虫病复发而就诊。
1.2 方法 本次研究所用仪器为通用电气(中国)医疗集团所生产的16排螺旋CT,所用电压为130kV,电流则为150 mAs,将层厚设计为10 mm,层距则可设计为10 mm。通过对参与研究的所用患者进行检测,并记录各患者肝包虫包囊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以及CT值等。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在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中均已确证为肝包虫病,且在手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影像学检测,未见有一例包虫囊肿遗漏。
2.1 GE16排螺旋CT诊断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经GE16排螺旋CT诊断确诊为肝包虫病的患者共计41例,确诊率为83.67%。在检查中共发现53个肝内病灶,其中最小病灶直径为2.8 cm,最大病灶直径为16.7 cm。53个病灶中,分布于患者肝脏左侧的共计11例,分布在患者右侧肝脏的共计32例,肝脏左右两侧同时存在的病灶共计12例;其中肝内多发的病灶共计19例,肝内单发的病灶共计34例。由检测可知,CT值最低为0 Hu,CT值最高为29 Hu。
2.2 GE16排螺旋CT基本成像特征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在CT上均表现出较低密度的囊性病变现象,并且其边界相对清晰。在患者的母囊内能够见到诸多子囊,且各子囊在大小以及形态上不相一致,并且子囊的囊液密度要较母囊略低,在排列上亦呈明显的车轮样式。由于子囊在内囊组织的边界上较为清晰,因此其将母囊分割为类圆形的网格组织结果,各网格在大小上不相一致。当子囊的囊内压力升高时,其将会表现为肥皂泡症。在肝包虫的母囊内囊出现破裂之后,其囊液将会进入囊肿组织的内囊与外囊之间,并引发套囊症,而当内囊出现塌陷时,其将会表现出明显的水蛇征。在肝包虫囊肿外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变化便是囊肿钙化,而钙化过后的肝包虫在螺旋CT上则更多的呈现出囊肿壁薄层钙化的一种现象,在检测结果上则显现为高密度的钙质化影,对于存在感染现象的包虫囊肿,在其内部能够见到明显的高密度团块状钙化影。
GE16排螺旋CT搭载了Pancake数据采集转换系统,该系统属于高度集成化的一种大容积数据采集与转换系统,在技术上则源自于GE本身超高端的宝石能谱CT技术,该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海量数据的迅速处理(在数据转换效率上为传统16排CT的3倍),同时亦能够将稳定性有所提升[5]。数据系统的强大是整个临床检测有效性与准确性的充分保证,不仅如此,其所搭载的新型引擎,IQE加速引擎属于新型矩阵式重建算法,其出现能够有效解决原先传统16排CT在图像精度以及扫描速度无法得到有效统一的难题,进而使原先一直存在并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的风车伪影做到有效消除[6]。借助于螺旋扫描技术,其速度较之以往机型提高了有三倍之多。而随着近些年来多排螺旋CT的不断发展,大范围的薄层扫描所造成的数据压力使得计算机数据亦面临着相对较高的压力,这一点在复杂的三维重建中尤为凸显。而为了能够提高计算机的图像处理能力以及效率,则必须要给予其新型的图形处理器。GE16排螺旋CT中的第三代GPU图形处理器能够在硬件上满足多边形转换所需条件,实现对光源的有效处理,并且在图像处理上已不再局限于原先的3D图形处理。实际上,相较于普通的CPU而言,GPU在并行计算、浮点运算等方面具有更为良好的优越性能,其在处理速度上要高出传统CPU数十倍以上的效率。因此,第三代GPU图像处理器的使用使得GE16排螺旋CT的整个图像处理速度提升了四倍。GE16排螺旋CT无论是腹部增强亦或是头颅平扫,无论是三维重建亦或是二维扫描,均能够做到高质高效,令人放心。故本次研究特将其作为肝包虫病的的临床检测仪器,以观察其在肝包虫病中的实践价值。
在本次研究中,经GE16排螺旋CT诊断确诊为肝包虫病的患者共计41例,确诊率为83.67%。在检查中共发现53个肝内病灶,其中最小病灶直径为2.8 cm,最大病灶直径为16.7 cm。53个病灶中,分布于患者肝脏左侧的共计11例,分布在患者右侧肝脏的共计32例,肝脏左右两侧同时存在的病灶共计12例;其中肝内多发的病灶共计19例,肝内单发的病灶共计34例。由检测可知,CT值最低为0 Hu,CT值最高为29 Hu。上述结果表明,GE16排螺旋CT在肝包虫病的临床检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无论是对于肝包虫病的发病部位、病灶直径、单发多发情况等均能够做到有效且快速的检测。另外就CT扫描的成像结果而言,所有患者的在CT上均表现出较低密度的囊性病变现象,并且其边界相对清晰。无论是对于患者的母囊,亦或是其子囊,在形态、分布、格局以及大小上,均能够较为清晰的表现出来,包括患者母囊内的各子囊在大小以及形态上不相一致,子囊的囊液密度要较母囊略低,以及子囊呈车轮样式排列等均能够有所表现。而子囊边界所构成的内部网格以及子囊囊内压力升高时,所表现出来的肥皂泡症等,在GE16排螺旋CT的图像中均有所呈现。另外,对于临床医学中比较常见的肝包虫母囊内囊出现破裂之后所引发套囊症,内囊出现塌陷时所引发的水蛇征等,亦有表现。在肝包虫囊肿外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变化便是囊肿钙化,而钙化过后的肝包虫在螺旋CT上则更多的呈现出囊肿壁薄层钙化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在GE16排螺旋CT的检测结果上亦有如实的反映,即为高密度的钙质化影,对于存在感染现象的包虫囊肿,在其内部能够见到明显的高密度团块状钙化影。这一系列检测结果均表明了GE16排螺旋CT在肝包虫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极高应用价值,无论是其对于疾病的诊断与确诊,亦或是其之后的手术治疗方案确定等,均能够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
现阶段临床医学关于肝包虫病的临床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中,主要以肝包虫内囊摘除术为主[7]。而为了能够有效确保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成功率,则必须要对患者的病灶分布、形态、数量、类型等有所明确[8]。CT检查作为常规术前检查,其检测结果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准确且有效的完成对患病部位的检测,使得手术治疗方案能够与患者的实际病情相一致[9]。CT在手术治疗中能指导术者选择正确的切口,更精确地入路,更完全寻找及摘除包虫囊肿。在CT平扫的基础上,可选择性地进行增强扫描,能更好的明确包虫囊肿与肝脏血管之间的关系,为手术的安全性做出重要的指导[10]。
综上所述,GE16排螺旋CT诊断在肝包虫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将其用于该病的临床诊断中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依据,其临床价值值得肯定。
[1]王兆阔,李婷,丁敬宾.37例肝包虫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5-7.
[2]王显康,边媛.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与后处理技术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6):80-81.
[3]刘丽.多层螺旋CT在经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5):33-34.
[4]陈鲜霞,张玉英,马钦风,等.超声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在肝囊肿与囊性肝包虫诊断中的初步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2):266-268.
[5]郭伟.64排螺旋CT在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5):3-4.
[6]王晓慧.多排螺旋CT在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8):129-129,131.
[7]沈玉忠,柳玉祥.MRI联合多层螺旋CT在肝性脑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142-143.
[8]王海军.分析双排螺旋CT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0):29-30.
[9]许长栋.CT灌注、MR灌注和DWI成像综合应用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4):151-1521.
[10]郭水莲,朱新进,欧卫谦,等.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2):243-24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