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赤华 姚芳芳
【摘要】“互联网+”时代,中国教育正在进行着彻底的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的改变方式,转变已有的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把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从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解决在“互联网+”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生的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者 工作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6030301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68-01
一、“互联网+”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网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宣泄自己心理的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扩大了交往范围;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积极丰富的资源,拓展了他们的工作方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等等。
2.消极影响
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网络信息的全面、便捷不利于他们独立思考;网络的交往导致人际关系冷漠;意识形态的削弱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导向偏离,工作内容的难度加大,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权威性受到挑战;工作环境日益复杂等等影响。
二、“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
“互联网+”时代,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平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一块崭新的领域,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创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新时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举科学发展观这面旗帜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水平,较强的分析能力,预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应对“互联网+”条件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1.坚持 “以人为本”,增强柔性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化尊重意识,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各项管理工作,强化自我约束,增强自我管理意识,使管理工作“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在坚持 “以人为本”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该增强柔性管理。就是要做到对受教育者复杂多变的思想情况的及时反映和灵活应对,并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社会经验、成长环境等个体差异,进行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真正取得成效。
2.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应现代化
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接受的事物与观念更为新鲜多样,更为超前开放。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开放性的大舞台,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做到创新思政教育理念,要更具有開放性,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理论的界限,确定开放的教育观念,并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才能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应现代化
互联网+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指以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心和主要内容展开教育。合理适当的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顺利高校的解决现当代社会条件下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就是不断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改造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最优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知识的现代化,推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
4.管理方式应有集中走向分散,注重网络管理的全面性
互联网+条件下,信息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在网络环境中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使其由分层型转变成网络交叉型,对信息的控制难度加大;受教育者接触的信息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他们理解信息变得多角度化、主动化,不再简单遵循教育者制定的目标,集中控制也难以实行。因此发散性控制方式比较适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并要使管理工作涵盖整个管理系统。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改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学生的常有的逻辑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接受“ 互联网+”带来的挑战,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 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手段,把互联网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 化挑战为机遇,使消极变积极,从而增强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时代性、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宝君.创客:教育变革的新生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5, 7,15(5).
[2]王景云.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创新与优化[J].2012,4.
[3]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4]赵明.关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