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2017-04-15 08:25叶万杰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初中

叶万杰

【摘要】新课改是新时代条件下的产物,对教育工作书写新篇章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初中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综合了历史与地理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教师有所关注。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理解、运用能力均具备促进作用。本文对如何促进此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作出浅述。

【关键词】初中 历史与社会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35-02

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修养,丰富自己的经验,使自己能够在今后为建设祖国奉献力量。初中生的历史与社会学习,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历史与社会教师应从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知识运用性的角度进行教学,这就离不开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论述。

一、理论联系实践的意义

面对新课改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联系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一要求。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教师将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使教学的课堂效率产生显著的提高。当然,理论联系实践并不仅是为完成新课改的要求,它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均有成效。

1.教师层面

对于教师来说,将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松让学生掌握理解有关知识。曾有历史教师“黄袍加身”,在课堂上以皇帝自述的口吻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对历史人物产生一种“接近感”,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与活泼,让教学过程更加轻松与简便。

2.学生层面

对于学生来说,理论联系实践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辅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理解。面对任何课本教材中的知识,由于是写在书上的“死”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倘若学习过程中这些“死”知识能够与身边事物相联系,学生将能够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对所学知识更容易的掌握。

二、理论联系实践的建议

从构建高效课堂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高效的课堂包括最初的导入、主体的教学、后续的反馈。课堂导入时以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整堂课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加入课堂进程;课堂教学后进行所学知识内容的补充和反馈,可以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依然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从而在活动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完善自身相关学习经验。下面就来谈谈,初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具体怎样理论联系实践进行教学。

(一)课前导入与生活相联系

1.从生活中的工具出发,进行课堂导入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行课堂导入,最普遍的就是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中,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的进行课堂的学习。另外,根据地域的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不相同,必然不能够一概而论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应在对当地风土人情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导入。反映在具体实践当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浙江的教师在对南宋的抗金斗争进行教学时,可以以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庙进行课堂导入;江西的教师在对汉朝兴起的陶瓷进行教学时,可以以景德镇的陶瓷进行课堂导入;陕西的教师在对秦始皇进行教学时,以西安的兵马俑作为导入……

2.从博物馆的珍品出发,进行课堂导入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考能力相较于小学生来说已有显著的提高,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们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管理,为促进自身学习主动做出努力。参观博物馆是家长用来丰富学生见识的一种常用方式,校方为完善学生的学习经验也会采取统一组织的形式带学生进行参观。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博物馆中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课堂导入,从而帮助学生更轻松的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

一些文物的巡展,对于开阔全国学生的相关知识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记录下学生已观览过的文物,在学生进行参观之后的课程中,将其作为导入材料。

(二)课程内容与品质相联系

新课改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历史与社会这一门课程中所教授的历史与地理知识,全都属于社会文化类学科。曾有学者提出,为提高人文学科的综合性,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也应纳入这一门课程之中,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知识综合掌握能力在一门课程中获得高效的发展。笔者认为,将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确实离不开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若历史与社会能够与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相关联,那么必然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笔者在此对培养学生优秀品质进行简单的论述。

1.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勇于探索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方式,新课改将自主探究式学习设置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为使学生能够在探索精神的指引下主动获得新知。在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处处有着体现,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这一品质的发展。

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知识,例如四大发明的历史知识,板块移动使地球分为七大洲,从而出现不同地域文化的地理知识……在讲到丝绸之路时,教师还可以联系近年来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将课堂所学确实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

2.开放胸怀,有容乃大

这是为培养学生的宽宏、包容的优秀品质。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我们地域宽广、土地肥沃,封建統治者有资本对周边效果进行军事吞并。然而,以和为贵的思想,让历代皇帝选择接受邻国的朝贡,而保得一方的平安。教师可以利用体现宽广胸怀的相关知识对学生开放自身胸怀有所要求。

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闭关锁国带来的深刻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为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1978年我们采取了改革开放这一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教师可以利用此历史进程的知识教育学生,开放胸怀的益处,闭塞自负的害处。

3.热爱祖国,维护完整

爱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作为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意志品质,对于建设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让学生能夠从最根本的层面上,形成最基本的爱国品质。

历朝历代都有忠臣,忠臣的存在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魏征。唐太宗“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是针对魏征而言的。魏征的谏言辅助唐太宗创建了贞观之治。如今我国的建设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更多的国之栋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努力。

(三)课后练习与实践相联系

课后的活动对于巩固课堂所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应利用好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课外能够丰富自身的见识,促进课堂的学习。

1.活动的举办

相比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学生的课外活动相对自由一些,学生可以充分的在课外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笔者所举办的最有效的活动,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后制作手抄报,且地理的手抄报居多。教师可以在学生学完某一个地域的相关知识之后,要求学生制作手抄报,将这个地域的轮廓勾勒出来之后,对其风土、文化、气候等在地图旁边进行注解。并仿照之样式,联系当地的实际,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另一个比较实用的活动,是要求学生亲自体验历史产物,如印刷术。或许相比于现代的印刷机器,活字印刷术费时费力,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相比于雕版印刷术这已然是印刷术的一大进步。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设置一个专门的环节,要求学生利用可塑材料制作模板,体验活字印刷术,体验古人的智慧结晶。

2.展览的参观

这一课后活动是与之前提到的参观博物馆相联系的。校方组织统一的参观,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经验储备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笔者认为,组织学生参观展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能够运用此内容使学生得以受益。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关注巡展的动态,为校方进行参观展览的组织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总结

初中《历史与社会》这一课程,结合了历史与地理的学习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性质学科,不仅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困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应不断提高,从而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做准备。目前关于《历史与社会》这一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偏少,而理论联系实际却又是本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永不过时的时尚。因此笔者做以此文,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徐光寿.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科学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6

[2]余艳.浅探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探究性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毛科科.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学刊,2009

[4]孙燕京.新时期教改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社会》第4册文本分析[J].教育学报,2003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初中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