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通信类高职院校校企互动之研究

2017-04-15 08:25徐瑞华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6期
关键词:共建资源共享互动

【摘要】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通信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技术跟进缓慢已成为困扰通信企业的一大问题。通信类高职院校为其提供人才输出、技术指导、员工培训、咨询服务等功能逐渐凸显。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立足,也急需合理、有效的利用行业资源。因此,深化校企互动不谋而合。本文主要研究通信高职院校与通信企业互动合作的切入点,以及具体的互动模式。

【关键词】互动 校企合作 共建 人才培养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211-02

一、引言

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通信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技术跟进缓慢已成为困扰通信企业的一大问题。通信类高职院校为其提供人才输出、技术指导、员工培训、咨询服务等功能逐渐凸显。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立足,也急需合理、有效的利用行业资源。因此,深化校企互动不谋而合。本文主要研究通信高职院校与通信企业互动合作的切入点,以及具体的互动模式。

二、校企互动切入点

笔者认为校企深度互动就是实现相互渗透的过程,要紧紧抓住双方需求,重点做好以下两点:

1.人才培养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适应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资源优化为原则,为通信行业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一体化的体系规划,并为处于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通信类人才提供相应的教育或培训,促进通信类人才的全方位发展;同时,在服务通信企业的过程中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资源实现共享。根据“优势互补,互助发展”的原则,结合通信行业发展现状,校企双方共建人才、场地、设备、技术等资源共享库,实现共同发展。

三、校企互动方式研究

对应上述两个切入点,结合通信行业的岗位特点和通信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可构建以下两种互动方式。

1.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体化培养体系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从职前日校教育、入职培养和职后培养三个阶段进行系统设计[1]。

通信行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与岗位高度结合,专业性非常强,根据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的毕业生会固定在各类通信企业的对应专业岗位上就业;另外,通信类高职院校中每个通信类专业对应自己的岗位都有比较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述都为专业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通信类高职院校为各类通信企业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下面详细叙述三个阶段的设计思路。

(1)职前教育

职前教育主要是规划在校期间的教学方案。一般高职院校基本采用 “2.5+0.5”模式实施全日制教学,其中2.5年为在校学习,0.5年为校外实习。对于通信类高职院校,由于其岗位需求非常明确,因此,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的时候可以较精准的安排各类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时数量,授课阶段等。笔者调查研究认为,由于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高职通信类专业在校学习只需完成相应岗位的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即可,更多的时间应该让学生走进岗位接受入职教育,才能更有效的实现岗位需求。因此,提出“2+1”培养模式,其中2年即为日校培养时间,1年为入职教育时间。

(2)入职教育

上述“2+1”培养模式中的“1”即为入职教育阶段。入职教育分为三个时间节点。第一节点为每年6月-7月中旬,定向培养期,学院组织专场招聘会,输送大二学生进入全省各类通信企业的相应岗位,双方签订实习协议后,进入同一企业的学生在校内集体参加由通信企业组织的定向培养班,主要学习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内容;第二节点为7月中旬至次年5月,顶岗实习期,学生根据企业安排进入相应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或轮岗实习,学院要求企业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采用师徒制形式对学生进行定向训练,同时,学院指派专业老师下企业进行巡回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第三节点为次年6月-7月,总结评价期,企业指导老师及学院指导老师根据学生一年来的表现,并通过实习工作答辩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并考核。

(3)职后培养

职后培养是通信类高职院校服务企业,助推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关键手段[2]。其途徑主要有三个:培训服务、认证鉴定及技能竞赛。

1)培训服务

培训服务主要是为企业员工回炉学习构建平台。高职院校集中了一批具有较强理论研究水平的专家和教授,对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把握比较精准,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也会创造新的设备产品、优化岗位工作流程等。通信行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会不断吸收这些科研成果,因此,从业人员需要不断的进行深造学习。高校要根据通信行业各专业特点,制定各类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供不同企业、不同需求进行菜单式选择。

2)认证鉴定

通信行业是一类特种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特种作业相关技能及证书,例如电工上岗证,登高上岗证等。通信类高职院校基本都申请了鉴定资格,有部分院校部分专业甚至参与了鉴定标准的制定。因此,作为行业的院校,要为企业做好认证工作,为特种行业从业把好关。

3)技能竞赛

以赛促学,以赛选优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根据笔者调研发现,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各类技能竞赛在企业也日趋常态化。由竞赛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也逐渐凸显。院校具有举办各类竞赛的经验,并拥有适应各类竞赛的场地和人力资源,因此,行业院校更要为行业企业做好这项服务工作。

综上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通信院校为通信企业建立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内容。在院校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使得企业和院校在无形中建立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企业的一些信息在上述活动过程中也不断的被院校吸收,使得院校更及时的掌握了行业发展的动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结构可由图1表示。

2.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实现人才、设备、场地、技术信息等的共享。形式可以采用单一式和复合交叉式两种。

(1)单一式

单一式合作形式主要是指由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某项资源[3]。在通信行业中,特别是几大运营商,由于商业模式的转型,逐渐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转向了管理输出型。在长期的运营中,员工逐渐从技术者转向了管理者,对于技术的研究逐渐落后,导致在项目验收中会出现困难,利用资源共享平台,院校能为其提供相关的技术专家帮助进行相关工作。另外,通信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许多成果需要得到验证或转化,通信行业作为基于 “互联网+”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军者,利用强大的运营能力能够为院校提供足够的试验或转化平台。上述都是单一式资源共享的案例。

图1 一体化培养示意图

(2)复合交叉式

院校进行理实一体化教育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都需要一些实际的工作场所和实际的工作项目作为载体。在通信行业,特别是目前的通信服务企业存在“有活无人干”的现象,一是因为本身人力资源不够,二是因为某些项目利润不高等。高校培养人才不需要过多的考虑项目利润问题,这给合作提供了切入点。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和专业导师组成团队,为企业完成项目,企业提供技术人员监督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一方面项目得到了完工,另一方面,学生在过程中受到了企业导师和学院导师的双重教育。

另外,在复合交叉式资源共享中,企业利用学院的场地进行员工各项活动的开展,院校利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等,形成互惠互利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

通信类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强大的行业背景,紧紧围绕行业需求,以服务企业、行业、产业为宗旨,构建一个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通信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并通过技术培训等手段不断提升企业在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同时,通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平台,积极促进校企互动,促进人才、场地、设备、技术的相互渗透,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參考文献:

[1]寿文泽.高职通信类专业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3月第13卷第1期.

[2]郭彧.高职一体化双元互动式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论坛,2012年第11期.

[3]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3届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徐瑞华,1982年4月,浙江诸暨人,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PMP,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与通信工程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研究课题《深化行业高职院校校企互动之研究(以通信高职为例)》编号:2016SCG375项目的主要成果。

猜你喜欢
共建资源共享互动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长三角加快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共享示范工程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基于汽车专业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践研究
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共建之探索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贵州铜仁万山区:探索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