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例串问导学”中培育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以《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为例

2017-04-15 15:04黄志勇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法治核心情境

黄志勇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城校区),广东广州510006)

在“一例串问导学”中培育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以《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为例

黄志勇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城校区),广东广州510006)

文章借鉴当前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在主题案例导学模式中,以《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新授课为例,根据不同的设问,依次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在明辨是非中崇尚“理性精神”、在运用法律中树立“法治意识”、在感悟成就中增强“政治认同”、在投身实践中养成“公共参与”。

主题案例导学;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完备人格为宗旨,指导他们从更宽阔的视野中反思人生,从更高位的境界中关注社会,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塑造他们创新的品质,从而形成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素质。

核心素养不能在闭门造车的封闭环境中独立形成,而是在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培育和完善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尽可能创设真实性强的特定情境。同时,相对于以往的教学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加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心智,让他们在某一情境中自觉地将素养的提升与学习的进程融为一体,在不同的情境中实现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统一提升。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主题案例导学模式有着这样的优势。这一模式大体的运作过程是,教师选取社会生活中某个真实的案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编,设置符合逻辑展开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对这一情境和一系列问题深入探究,充分讨论,解决不同的价值冲突,形成规范的价值标准,采取正义的价值行动,达至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笔者在研读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对此开展了初步研究。下面以《政治生活》中《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新授课为例阐述,分别以《广州日报》2016年3月1日登载的《通报“四风”腐败问题案例》一文为主,2015年10月12日登载的《公共单车闲到“长草”》一文为次,通过加工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与问题,在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在课堂的导入阶段,笔者通过鲜活的案例和简单的设问,以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笔者展示了如下情境,“2015年10月16日,住同一小区的几位中学生一同放学回家,发现一辆粤AD458的警用车在小区内停放。随后一段时间,几人留意到,未穿制服的同一人驾驶该车多次进出小区,却始终未见执行公务的迹象。他们怀疑是否公车私用,拍了照,围绕要不要行使监督权和应采取何种监督方式,有了争议。甲:写匿名信检举;乙:打市长热线12345投诉;丙:向人大代表反映并请求解决;丁:找广州电视台‘G4’曝光。”接着,通过渐次深入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四人的主张分别属于什么监督方式?请为他们选择你认为最佳的一种监督方式,并说明理由。”笔者将前一个简单的设问留给了学习较为薄弱的学生回答,他们通过阅读材料和搜索教材,准确地分辨出四种不同的监督方式,另外的学生也从优点的角度说出了自己选取某一监督方式的理由。

在随后推进的课堂中,笔者依据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精心设置了如下递进式的四个环节,以期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培育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在明辨是非中崇尚“理性精神”

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之认知历程维度包括了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主类别。其中的“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准则来作出判断的。另外,2005年,欧盟在《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指出,人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中的共同能力。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基于人本主义思想提出了“人本性目标”的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更加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批判性思想”“社会情绪”等核心素养,在网络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信息浩如烟海、鱼龙混杂,如果不经分辨地加以吸取,没有正确的价值标准,就很容易丧失了自我,甚至被有害言论误导。所以,我们倡导的理性精神,应当尊重客观事实,饱含实证意识,坚守严谨态度,秉持确凿证据,作出理性分析。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分辨和选择监督方式的基础上,将情境的冲突扩大化,引导学生对检举中的行为作出评价。展示情境和设问如下,“争论过程中,有人觉得刚才的方式见效太慢,主张在网上夸大‘粤AD458’的行为,以引起关注,并‘人肉搜索’其单位和使用人,以充分行使法律赋予我们的监督权。请评价这种行为,并说明理由。”大多数学生能从材料中获取到“见效太慢”“网上夸大”“人肉搜索”“充分行使”等信息,从“社会危害性”“不实事求是”“不依照法律规定”等角度作出了回答,彰显出脱离意气用事的理性精神。

二、在运用法律中树立“法治意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使将来步入社会的这一群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优秀分子有可能成为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等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所以,思想政治课堂应当引导学生初步树立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等现代法治理念。但在现实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大多停留于空喊“依法治国”“权利义务”“违法追责”等口号,甚至教师自身也对各部门法、具体法条等一知半解。笔者认为,离开了有声有色的案例,脱离了原汁原味的法条,空谈法治意识的培育,是徒劳的。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笔者查阅了我国现行的法律,精选了关于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三条典型条款,设置了第二个环节“监督之据”,展示情境如下,“为在行使监督权时,既有事实之理,又有法律之据,甲查阅了我国现行法律,有关规定如下。《宪法》第4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刑法》第243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款规定。”可见,我国法律无论在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上,还是在追究公民滥用监督权上,都作了明确规定,学生对此一目了然后,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依据上述规定,我们应如何行使监督权?”这样,学生才能从具体的法律规定出发,畅所欲言地谈“应如何行使监督权”,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三、在感悟成就中增强“政治认同”

纵观国外,明确提出或近似提出“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是不多见的。而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近的新加坡在2010年颁布了“21世纪素养”框架,在“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之下提到了“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当今世界,无论有没有明确提出“政治认同”这一概念,都在极力地以“公民教育”“普世价值”等观念塑造本国公民,增强他们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感。而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等,这都要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国防建设等成就达成。

为增进学生对当前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信心,笔者设置了第三个环节“监督之喜”,展示情境如下,“2016年3月1日,这几位中学生在《广州日报》看到了如下报道后惊喜万分,更坚定了‘守望公共家园’的信念:2月29日,广州市纪委举行的廉洁广州建设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期查处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其中,市戒毒管理局法制教育所司法警察廖伟东使用牌号为粤AD458的警用车辆,2015年10月16日至11月10日,共15次在住宅小区违规停放或过夜。廖某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处分。结合材料,请分别从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角度,说明有何之‘喜’。”新闻报道涵盖了事件的起始时间、部门名称、人员姓名、车牌信息、处理结果等关键信息,学生可从真实可信的现实中感受到了违反党纪国法的处置结果,增强了党和政府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培育了对我国政权组织体系及其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

四、在投身实践中养成“公共参与”

关于核心素养,人格构成说认为,人格不是脱离社会集体的存在,只有介入社会、集体的关系中,才能作为社会地、集体地行动的个人而存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学习的五大素养之一是“学会共处”,它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人是社会中的人,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践行,都要以公共参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学科所倡导的公共参与,在于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为了让学生易于践行“公共参与”这一要求,笔者选取了本校所处的大学城中常见的“公共自行车露天废弃”的案例,并参考了2015年10月12日A11版的《公共单车闲到“长草”》的新闻报道,设置了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监督之行”,展示情境如下,“广州大学城北亭广场附近过千辆单车露天闲置,锈迹斑斑,长满植物。环卫工说,这些公共自行车放在这已有两三年,它们缺踏板车座、链条断裂等,都不能使用。记者还发现,大学城地铁北站C口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已废弃,B口的基本没人租,D口的偶有少量游客租用。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或是借还点过少,或是借还点不合理,等等。”并附上了多张野草缠绕自行车的图片,提出了如下任务,“选择一种你认为恰当的监督方式,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该情境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公共参与的热情,纷纷建言献策。

该课根据情境和问题的特殊性,在不同的环节侧重了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应当指出的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方面是有机整体,它们在内容上互相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而在教学的某一具体阶段,它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课型等有所偏重,在逐一突破中实现协调发展。

[1]张云平.高中思想政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褚宏启.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中小学管理,2015(9).

[4]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4-1(7).

G410

A

1673-9884(2017)05-0090-03

2017-03-16

广东省教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4ZQJK002)暨广州市教科研协作基地项目(14XZ09)及其子项目“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例串问导学教学模式”(2014ZQJK002-07-18)

黄志勇,男,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中级教师。

猜你喜欢
法治核心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护患情境会话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