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策略探究
——以《观潮》对话教学实施策略为例

2017-04-15 15:04沈红亮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观潮大潮钱塘江

沈红亮

(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诏安363500)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策略探究
——以《观潮》对话教学实施策略为例

沈红亮

(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诏安363500)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实施的基础,在于教师务必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平台,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阅读对话时间及进行自主质疑的机会;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课堂上应当形成“师生”对话的有效共享局面,让“师生”对话成为多元解读和情感共鸣的分享渠道;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实施的深化在于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设拓展对话的契机。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有效实施

对话教学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一种教学实施模式。但是,笔者从不少教师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所谓的对话教学策略或者模式都是浅层面的定位,或者说只是操作层面上的理论。在这样教学策略或者模式影响下,语文课堂热闹非凡,而缺乏实效性。为此,教师应当针对具体学情特点,瞄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文本,搭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平台,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阅读对话时间,让学生拥有进行自主质疑的机会;在课堂上形成“师生”对话的有效共享局面,让“师生”对话成为多元解读和情感共鸣的分享渠道;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拓展对话的契机。

一、搭建“生本”对话平台:对话教学有效实施之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整个对话教学的真正主人。因此,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就是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鉴于此,教师在实施对话教学的策略时,应当努力搭建学生与文本进行切实有效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对话平台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感悟学习时间,让他们拥有自由而开放的自主质疑机会,从而为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让学生拥有充分阅读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把课堂的容量安排得满满的——一个内容接着一个内容。学生的学习也是随着教师的安排不断地变换着,有时候一个知识点还没有掌握透,教师却马上带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虽然学生可以接触更多的语文知识,但是由于没有给学生一个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致使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就不会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越问课堂,让学生读书的机会少之又少,甚至在阅读课堂上绝迹了,很少有教师能够让学生反复读书的,整堂课就是对话与交流,这样的教学是很难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好发展的。交流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读书更重要。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把课文读流利了,读熟了,读透了,读出情感了,他们与文本的对话才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如果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几遍,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理解还不透彻,那又怎么谈与文本对话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书,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来读书,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具有实际意义,而不是形式上的对话。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以下简称此课文)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实施对话教学策略的:

首先是通过初读让学生感悟文本表象。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让学生了解这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对所学文本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其次是通过细读让学生围绕文本展开对话。这一个环节的切入点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精确的解读,能够透彻理解文字的内容,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了解这篇课文的写法。比如,在让学生与文本中的大潮形状进行对话时,就让学生抓住“白线”“白浪”“白色战马”这三个词语进行对话。这样,学生就会围绕这三个词语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大潮的变化,而自己的情感也会随着大潮的变化而跟着变化。当然,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进去,及时给予点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再次是通过悟读凸显学生的独特感悟。这就是在学生完全掌握课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走进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去体验文字带给自己的震撼,从而领悟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让学生拥有自主质疑机会

在教学此课文时,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了“天下奇观”这四个字,接着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奇观’是什么意思吗?哪些景物可以称作是‘天下奇观’?你能列举几个吗?”这样,从什么是“天下奇观”一词语入手,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景物可以称作是天下奇观来导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奇观”这一个词语的意思,而且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本篇课文的教学当中。因为学生列举的景物中,也许不会提到钱塘江大潮的,所以,这样的引入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钱塘江大潮也许有与别的地方大潮不一样的地方,一定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点的,要不然这篇课文为什么起名为《观潮》呢?这就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种向往之情。然后,笔者再利用多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并边播放边向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让学生对这一地理奇观有一个直观上的表象。接着再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为什么作者把钱塘江大潮称作为“天下奇观“,在我国有许多地方都会出现大潮,为什么作者单单写钱塘江的大潮呢?如果你亲自去观看钱塘江大潮,看着那滚滚而来的潮水,听着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样,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与文本对话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而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视角就不仅仅放在课文中了,而是从自己的学习背景出发,让学生走进文本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调动所积累的相关词语来描绘钱塘江大潮所发出的声音,也可以把学生列出来的表现钱塘江大潮声音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哪些词语更能够形象地表现出钱塘江大潮的声音了。这样的教学,语文的味道就特别浓厚,突出了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

二、形成“师生”对话共享:对话教学有效实施之关键

教学中,对话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其实,究其对话教学的实质,教师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抓好一个教学环节——形成“师生”对话有效共享。

(一)让“师生”对话成为多元解读的分享渠道

在课堂上,让学生共享对话成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到成果带给自己的一种愉悦感,还可以达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此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时,这两个自然段是写钱塘江大潮来时的变化,是从形状到声音进行了细致描写的,每一个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观念与理解。所以,在教学时,笔者安排了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环节,让师生在一起分享阅读之后的想法。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在分享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让学生享受到对话的自由与欢乐。

(二)让“师生”对话成为情感共鸣的分享渠道

课文中的文字是静止的,没有感情的,它就是一种表达某种思想的符号。所以,如果单单以课文中的文字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那么学生的对话也许会停留在表面上。因为他们并没有直观地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学生更不能通过文字来呈现、还原文本所描写的场景。在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再现课文中所呈现的场景。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直观感受中激发对文本的共鸣,把课文中所营造出来的情感转移到自身,让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比如,在教学这一课快结束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一段钱塘江大潮发生的视频。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看到那么多的人在观潮,再看看这些人的神情与动作,再一次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推向高潮。接着,让学生看着画面,用课文中的语文来介绍钱塘江大潮,从而从多个角度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创设拓展对话契机:对话教学有效实施之深化

课堂所展开的一系列教学对话,其目的在于凭借学习文本范例,通过对话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还应当着眼于这一点,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模糊之处等文本“简略处”为拓展对话的切入点,抓住文本的布局谋篇特点、写法等文本“表达点”进行延伸性的拓展对话,从而实现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深化,切实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让文本“简略处”成为拓展对话的切入点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在编入教材时都是经过编者精心修订的,有时候为了让文本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会对原文进行删减等,这就会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给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创造了一个个动态生成的机会,让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能够自由想象,拓展出更为丰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更是学生语文素养有效形成的体现。

比如,此课文主要是描写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而在大潮来临之前,对观潮人的描写只是简单介绍观潮人多得“人山人海”而已。那么,观潮人在等大潮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等等,都没有具体地描写。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空白组织学生进行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应该是怎样的。这样,不同的学生对这一空白就会有不同的补白,有的学生写出了人们焦急的表情,有的学生写出了人们那高兴的表情等。再比如,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令人震撼,而退回的时候又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联想,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联想一下,并说出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就会更加丰满,更加深刻。

(二)让文本“表达点”成为拓展对话的延伸处

小学教材中的学习文本是教材编者经过不断论证之后才选编进教材。这样的学习文本富有典范性,是有利于学生围绕文本展开学习的。但是,要进一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深化,教师就应当凭借文本的“表达点”,或抓住其文本题材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相关题材文章,或抓住其布局谋篇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同类型文章,或抓住其言语表达特色阅读课外相关文章等等,从而实现由课内阅读对话向课外阅读对话拓展,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植于广泛的课外阅读之中。如教学此课文,其最为突出的写法特点就是课文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场面描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后,对这样的场面描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此,笔者抓住场面描写这一表达点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拓展:一是引导学生讨论:《观潮》这篇课文“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场面描写,你最喜欢哪处场面描写?为什么?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寻找课外有关类似的场面描写,并认真阅读,把这样的文章与《观潮》这篇课文的场面描写进行对比。三是引导学生向同学推荐课外找到的有关类似的场面描写的文章,进行对话交流。这样,学生以相关学习文本的“表达点”为凭借,由此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让课堂上的学习对话成果成为课外阅读对话的契机,既落实了课内的学习收获,又为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学习途径。

[1]吴顺国.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共读模式探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9).

[2]叶秀敏,沈妙芬.对话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6).

[3]张瀚.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三个关节点[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6(6).

[4]包林军.以“学生立场”为基点构建课堂新生态[J].小学语文教学,2016(1).

G420

A

1673-9884(2017)05-0035-03

2017-03-28

沈红亮,男,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观潮大潮钱塘江
第五课:中国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
观潮
观潮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钱塘江观潮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5G手机大潮即来
《神威启示录》系列报道四 大潮退去看“裸泳”
赵学敏书法作品《七绝·观潮》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