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碧娥
(厦门市翔安区海滨小学,福建厦门361101)
找准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点位”
许碧娥
(厦门市翔安区海滨小学,福建厦门361101)
文章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出发,简析找准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点位”,引领学生从兴趣点、转折点、语言点及异同点等几方面进行深度阅读,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兴趣点;转折点;语言点;异同点
课外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一直处于边缘地带,重视的学校多数是面上的推进,即使开设课外阅读课,大多倡导兴趣使然,纯净阅读,这应该是其中一种方式,但不能成为常态方式。有些教师甚至认为:那是课外的阅读,学生读懂多少算多少。如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流于表面,思维也缺失深刻性。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促使课外阅读新课程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指导学生读整本书,是此套教材的基本思想。”[1]那么,面对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教师到底如何统整、连接呢?
“我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童话,所以现在想象力不丰富,不甚聪明。我们这一代人都有这缺陷,所以心不自由,精神飞翔不起来,处处拘谨。”[2]如此看来,从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书名、封面、环衬页、插图或情节,通过诱人的导语等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想象之翼飞翔起来。如执教《小真的长头发》,每次出示小真的长头发,教师都“哇”的笑起来,故作神秘地说:“猜猜,小真的长头发可以干什么。”学生想象力被激起,有的说“能拉牛”,有的说“能跳绳”……多有创意啊!
抓住书名是激发学生兴趣,激起想象常用的方法。常言道: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一本书的书名常常决定着教师选书与学生阅读的欲望。透过书名,教学生质疑,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留白和空白也是课外阅读读物常用的表现手法,他们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具有无中生有和无中胜有的效果。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带着兴趣边阅读边思考。学生的阅读兴趣被点燃,阅读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每一篇文章都有转折点,转折点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导火线,也是塑造精彩情节的助推器。“小学生须学习基本的文学知识,如作家、文学体裁和文学手法,教师须把文学作品中历来公认的精彩地方教给学生。”[3]可见,教师只要抓住转折点,就能抓住故事的主线,就能深入整本书的“心脏”。如教学《青铜葵花》,抓住葵花安静等待乡亲领养的转折点,引导学生推测“大家猜猜,最后谁会领养葵花?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纷纷联系上文“青铜照顾葵花和青铜一家的善良”表达看法,悟出整本书的宗旨。再如绘本《蚂蚁和西瓜》的转折点在四只小蚂蚁搬不动西瓜,正在学生愁眉不展时,教师抓住转折点启发“看来四只蚂蚁的力量太小了,还是快把大家喊过来吧。想想蚂蚁家族来了,会怎么搬回大西瓜?”学生在转折点迸发出的思维真是了不起,说的比绘本里写的办法多。这时,教师才出现绘本,让学生见证蚂蚁家族搬西瓜办法的巧妙,可见,找准“转折点”,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走进绘本的热情,深入文本的内核。
吴忠豪教授在一次讲座中强调:“对小学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为他一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其语文能力的发展是呈正比的,是‘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的。”
教学课外阅读,固然以激趣,大量阅读为主,但对于信手拈来的送上门的语言训练点为何要视而不见呢?教师应善于挖掘符合本年级学生语言学习水平的语言点,及时积累并适当运用。如绘本《逃家小兔》采用了反复的手法,文本中多处出现这样的句式:
“如果你变成一个园丁,找到了我,”小兔说,“我就变成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飞得高高的。”
“如果你变成空中飞人,”妈妈说,“我就要变成走钢索的人,走到半空中好遇到你。”
当学生阅读文本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话。
“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4]108学生在课外阅读学习课堂是快乐之旅,教师应善于抓住火候潜移默化迁移相关的语言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提升。
阅读核心素养中,小学生的高阶思维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说明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较弱。“使少年的批判态度得到正确发展的条件,就是不仅要满足而且要千方百计鼓励他的好奇心。”[4]303每本书,不管是前后情节发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颜色绘制都会出现变化,这些变化融合了编者的意图,体现了整本书的创作思想。教学时,教师应善于抓住异同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究,求同存异,深化阅读。
如教学《不老泉》,笔者让学生先阅读开头写的一天中发生的三件怪事,说说每件事奇怪在哪儿?质疑每件事的异同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再把三件奇怪的事联系起来,思考“这3件奇怪的事有什么联系?”找出相同点就是都与“不老泉”有关。学生的阅读好奇心燃起来,笔者再推出“不老泉给人们带来的是福音还是诅咒?”
又如执教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浏览一遍后,教师请学生一边仔细看图,一边认真读文字,然后展开想象,想一想大猩猩和咪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可以和同桌分工,一个找相同的地方,另一个找不同的地方,明白吗?学生拿出抽屉里的绘本进行阅读。交流后,学生发现:
相同的地方是咪咪和猩猩都觉得孤单;都需要朋友;都玩得开心;都会想念朋友;都在互相陪伴……
不同的地方是一个大,一个小;穿着不同;一个付钱,一个收钱;一个重重地踩,一个轻轻地踩;一个怕痛,一个忍痛;一个主动,一个等待;一个抱着洋娃娃,一个抱着沙漏、围着围巾;一个会猜拳,一个不会猜拳……
教师小结:不管有多大不同,只要勇敢与别人交流相处,都能感受快乐与友谊。
由此将思考引向深入,将整本书潜藏的情感价值和创作意图外显出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训练。当然深度阅读的成效显现,并非“一课定乾坤”,更不能“一课永逸”。它既需要高效的课堂教学,也需要长期的跟进推动。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需要,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PISA阅读素养测评推进课外阅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作出努力。
[1]黄国才.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部编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特色和使用建议[J].新教师,2016(10).
[2]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129.
[3]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43.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G623.2
A
1673-9884(2017)02-0028-02
2017-03-21
厦门市翔安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2013210)
许碧娥,女,厦门市翔安区海滨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