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丽,张瑞春
1.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二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眼睛是个体外露在体表的器官,所以遭受外部伤害的可能性很大,外加眼结构精密脆弱,发挥的作用显著,所以受到伤害以后单眼或双眼视力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若得不到及时诊治,就有失明的可能[1]。因为眼外伤病情复杂多变,临床治疗难度就会相应增加。构建并推行新兴医疗服务模式,对患者实施全程式、精细化的护理措施,能够缓解患者精神负担,主动参与临床治疗,协助患者尽快回归社会、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与角色[2]。护理干预在眼外伤患者康复医疗模式中的应用,所取得的成效是极为可观的。该文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护理干预应用要点与可行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眼科收诊的40例眼外伤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男24例,女16例;年龄9月龄~75岁,平均年龄 (52.1±6.3)岁。其中9月龄~15岁17例,占42.5%;16~ 35岁 13例,占 32.5%;36岁以上 10例,占25.0%。其中单眼外伤34例,双眼外伤6例;致伤原因:外物(弹弓、球类、拳击、撞伤、石块伤)钝击伤15例(37.5%),爆炸伤9例(22.5%)。锐器伤例8(20.0%)。化学伤5例(12.5%)。车祸伤3例(7.5%)。
①构建康复医疗服务模式,进行临床医疗服务。②术前护理干预。对患者致伤起因、时间、地点进行询问,检查是否存有感染的伤口,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辅助患者完成各项指标检查,同时把手术目的与注意事项详细讲述给患者。对患者心理环境进行及时护理,使患者精神上得到慰藉,减轻思想上的负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树立康复以及回归家庭与社会的信心,强化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这主要是因为眼外伤发病无前兆且急促,个体一般没有思想准备,遭受伤害后思想负担沉重,畏惧现状与担忧预后效果。部分患者情绪焦躁、坐立不安,易和医务人员产生冲突。在这样的情景中,医务人员应体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协助患者调整心态,耐心而全面的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情感上对患者进行支持,协助他们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配合临床治疗。③术后护理。以手术类型与患者病情为基点,把患者安置在最适体位,例如眼球异物、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球体异常等患者在术后应取卧位,为患者在休息期间尽早康复提供便利条件。前房积血的患者应保持半坐卧位,促使前房积液快速沉积于眼球底部,以防产生角膜血染现象,并降低出血量与并发症出现概率。眼外伤患者通常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术,该手术难度相对较大,程序繁杂化,初期患者应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避免超负荷运动并做好遮光处理,以防强光刺激对眼球转动产生约束。④用药护理。眼外伤患者玻璃体切除以后体位较为特别,这为点眼药治疗增加难度,可协助患者轻缓翻动身体,继而于仰卧位把药液滴进,最后翻回初始体位。在上述过程中要时刻嘱咐患者积极配合。⑤出院指导。使患者认识到维持正确体位的意义,并掌握有关方法,学会正确点眼药水的技巧。参照患者饮食习惯制定饮食谱,摄入易于消化、纤维与维生素含量高、富有营养的半流质软食。例如水果、蔬菜、香蕉、豆浆、萝卜等。禁烟、禁酒、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安心休养,确保室内温度与适度的适宜性以及睡眠的充足性,推进伤口愈合进程。
应用WHO生存质量量表改良与低视力分级标准。Ⅰ级≤0.05;Ⅱ级:0.05~0.3;Ⅲ级:0.3~0.6;Ⅳ级:0.6~0.9;级>0.9。
应用SPPS 17.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率(%)表示计数资料,χ2对组间数据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是对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患者入院前视力≤0.0521例(52.5%),0.06~0.28例(20.0%),0.3~0.5 7例(17.5%),≥0.6 4例(10.0%)。 出院时视力≤0.05 18 例(45.0%),0.06~0.2 7 例(17.5%),0.3~0.5 6 例(15.0%),≥0.6 9 例(22.5%);入院时患者不配合治疗的有5例(12.5%),出院时有1例(2.5%)。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患者视力水平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眼外伤患者若诊治不及时,产生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致盲率仅次于白内障,特殊情况下需将眼球摘除。有统计资料记载,世界上每年因眼部伤害而住院的个体不下80万[3]。眼外伤给个体造成不可扭转的伤害,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工厂、学校、农村、机关均应该给予眼外伤事故一定重视,加大安全宣教工作力度,优化工作环境,最大限度的降低或避免眼外伤事故。特别是儿童,年龄小,认知能力与安全意识薄弱化,顽皮好动,针、剪、小刀、圆规、玻璃、鞭炮、弹子、弹弓及玩具枪等玩具可能成为眼外伤的诱发因素。
在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民主意识增强的时代中,医疗模式也处于不断优化的态势中。医疗服务模式逐渐从单一式眼外治疗发展到社区康复,即协助眼外伤患者怎样转变角色回归社会,适应工作岗位[4]。眼外伤患者急诊处理是重点,这在强化患者治疗与预后效果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眼外伤患者的康复护理,要求医务人员具备一定职业素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例如术后要及时叮嘱患者不要用力挤眼,尽可能避免头部震动,最好不要用力咳嗽,特殊情况下行镇咳药处理。并密切观察患者整体与眼部状况,敷料是否存有松动、移位、渗血、渗液、术后疼痛等情况,若患者主诉术眼剧烈疼痛,或出现胃肠不适以及他类特殊症状,要立刻上报主治医生,检查是否存有眼内压增高或术后感染并发症[5]。在治疗期间把患者心理、生理、社会等因素与视功能有机整合。故此,积极构建眼外伤患者康复医疗服务模式是必要的,在对患者病情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协助患者尽早康复,回归社会。
[1]李晗,李灵,干锦华,等.心理护理对机械性眼外伤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的影响 [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38(1):88-90.
[2]侯颖,刘平,吕勇,李晓林,等.复杂性眼外伤患者玻璃体切割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5):926-928,949.
[3]郅君红.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眼外伤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229-230.
[4]杨志宏.机械性眼外伤视力预后多因素分析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6):9-10.
[5]王圣识,孙丽丽,龙梅欢,等.52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9):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