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雅君
(南靖县实验小学,福建漳州363600)
凸显问题解决策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戴雅君
(南靖县实验小学,福建漳州363600)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认知过程,建立丰富的数学表象,深化建模思想,梳理数理关系和数量关系,努力寻找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策略,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凸显;问题解决;策略;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发展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能力,采取较为简单的数学活动方式,通过数学操作猜测、归纳与推理等数学活动,逐步丰富数学体验,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经历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把实际问题抽象建构成数学模型,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价值,从而培养完善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立足教材内容,紧扣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依据学情水平,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创设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现象,对数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产生数学疑惑,即数学问题意识,从数学现象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经历各种数学活动,训练了数学形象思维,再通过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解决了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而掌握了数学知识点,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班班通的白板上呈现一道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南靖县实验小学平整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小花园,准备在小花园里种植花草。为了有计划购买小花园中的苗木棵树,请大家帮忙计算出这块平行四边形小花园的面积。学生观看了屏幕出示的问题,生1:“这块平行四边形小花园面积到底是多少?要采用什么方法计算?”生2:“应该要有一个像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如何推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带着一系列数学问题,教师适时把教材中“数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占几个方格?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运用屏幕进行展示,学生动手数了方格,发现长方形所占方格与平行四边形所占方格都是15方格,进而肯定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图形是否能够相互转换?在这个挑战性问题里,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实践探究、交流,验证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图形是能够相互转换的,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刚导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出南靖县实验小学小花园的面积。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活动中,联系新旧知识,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经历数学模型建构过程。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活动课堂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的规律,侧重于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思维活动过程,要求教师要多采取操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和操作,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利用感性材料通过探究之后,掌握了数学知识点,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能够对数学表象加以抽取、分析和概括,建构完善的数学知识模型,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通过数学课堂感性的活动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形象化和具体化抽象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诱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丰富学生对数学表象的认知。
例如,“体积概念”课堂教学时,教师设计三个感性活动阶段,第一阶段:运用多媒体播放动画故事《乌鸦喝水》,学生观看动画后,教师提出:“乌鸦为什么喝到水?”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事实,再通过探究与交流,认为石子占有一定空间,乌鸦放石子进瓶子,瓶子里的水位自然上升,原本喝不到水的乌鸦喝到了水。第二阶段:教师利用班班通白板上演示石子占据空间的实验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这个实验活动后,这个演示活动激起学生进入思考:容积同样大小的两个玻璃杯,为什么放石子的杯子无法装下第一个杯子全部的水?第三阶段:让学生带着思考问题动手实验。学生利用实验用具,按照第二阶段实验演示的过程,合作动手实验,探究与验证自己疑问。通过认真操作实验与细致观察,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讨,总结并概括出:容积同样大小的两个玻璃杯,由于另一个杯子已放入一粒石子,这粒石子占据玻璃杯的一定空间,导致无法装下第一个杯子全部的水。学生在探讨中也理解到大小不同的石子占据的空间也不同,大石子占据空间大,水面就升得高;小石子占据空间小,水面升得低。这三个感性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勤于思考、操作与讨论探究,促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数学表象,使抽象的体积数学知识较为形象化,有助于学生较为容易建构体积概念,并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把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的关联,引导学生经历一系列数学探究活动,激活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发展有序和全面地思考数学问题的意识,培养掌握思考、探究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感悟和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完善数学模型的建构,进一步深化训练数学思维活动。
例如,“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堂教学,教师立足于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关系,然后在小组中合作探究,交流各自从情境图中通过分析后,提出的数学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把学生提炼出来的数学问题列举在屏幕上,让学生先进行猜想,并讨论自己猜想的根据,然后引发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利用学具加以验证,最后通过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再加以分析植树问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从而总结了植树问题的规律,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点,也有效地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在学生掌握这一建模知识点之后,教师继续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练习题,如,漳州市沃尔玛连锁店开业,通往大门的通道两边每隔0.5米摆放着一个花篮,一共摆放36个花篮第一只花篮到最后一只花篮的有多远距离?学生运用所学的植树问题的知识进行练习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立足于教材内涵,引发学生提炼数学问题,在大胆猜测、提出假设模型与操作验证过程中,学生深化了建模思想,并通过拓展练习活动,巩固了数学模型,有效地内化数学知识,升华数学思想,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许渊平.渗透数学思想,建构数学模型[J].考试周刊,2015 (86).
[2]张溪花.感悟数学思想,完善认知建构[J].学周刊,2015(7).
[3]吴政顺.实施体验策略,促进能力发展[J].考试周刊,2014 (64).
(责任编辑:闽晓)